APP下载

基于中考测试要求的 足球运球绕杆教学初探

2019-05-13颜刚

体育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

颜刚

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体育中考足球运球考试为例,依据其考试场地、器材及考试办法,对足球绕杆运球速度(成績)的技术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运球方法的选择、杆间触球与跑动的频率、运球方向的控制、运球方式的确定等。并对提高绕杆运球速度(成绩)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提高学生运球动作技术水平、增强学生运球控球能力、建立绕杆运球合理触球节奏、形成固定运球路线等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对教学给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中考测试;足球绕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69-02

随着国家足球发展规划的实施,足球运动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对体育中考项目进行了调整,将足球运球作为选考项目纳入体育中考。根据测试要求,学生成绩以运球速度为考量标准。下面笔者以浙江省宁波市体育中考足球运球考试为例,与同行们一起探讨其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利于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满足学生体育中考的现实需要。

一、足球运球项目场地器材及考试办法

(一)场地器材

平整场地或足球场,表面为天然或人工草坪(不能为光滑的硬地)。测试区域长30米,宽6米,场地四周设置明显的标志线。起点线至第一杆距离为5米,各杆间距5米,共设5根标志杆,标志杆与两侧边线相距3米。标志杆高不低于1.2米,考试用球的规格为5号足球(其重量为396~453g,周长为680~710mm),球内气压符合足球竞赛规则要求。

(二)考试办法

考生站在起点线后准备。发令后,考生运球向前,依次绕杆;球通过最后一个标志杆后,考生至少触球一次,再运球通过终点线;人与球均越过终点线后,计时停止。

犯规行为包括:未从指定区域出发;出发时抢跑;手球;漏绕标志杆;碰倒标志杆;球过最后一个标志杆后,到达终点前脚未触球;未按要求完成全程路线;测试时人或球出测试区域等。每人最多可测试2次,记录其中最好的一次有效成绩。

二、影响足球绕杆运球速度(成绩)的技术因素

笔者对中考足球运球的考试办法分析后认为,影响学生绕杆运球速度(成绩)的技术因素主要有运球技术的选择、杆间触球与跑动的频率、运球方向的控制、运球方式的确定等。

(一)运球技术的选择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运球技术有脚背正面运球、脚背内侧运球、脚内侧运球等三种。三种运球技术中脚内侧运球时脚的触球面积较大,有利于控制出球方向和球滚动的稳定性,在绕杆时,左右脚交替运球变向,便于学生掌握。

(二)运球方向的控制

在运球过程中不能碰倒标志杆,但又要考虑运球距离,要让球尽量靠近标志杆,这就要求练习者在运球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控制和调整运球方向的能力。运球方向是由脚与球的接触点和后蹬摆腿触球时用力的方向两部分决定的,并受跑动速度和球运行速度的影响。要求练习者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跑动速度,控制好球的运行速度,及时改变推拨球的力量、部位、方向以及触球时间,也可以通过拨球、拉球等改变运球方向,以达到控制速度和纠正运球方向的目的。

(三)杆间触球与跑动的频率

在固定的距离内合理安排触球的次数和跑动的步数,才能使球运得既快又稳。由于运球距离与跑动速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无障碍情况下只需加大跑动步幅,增加推拨球力量,使运球距离加大,就能达到快速跑进的目的。采用加快跑动频率、适当增加触球次数的方式进行运球。

(四)运球方式的确定

单脚连续运球和双脚交替运球是两种最基本的运球方式。在运球时杆间尽可能不要触球,仅在标志杆前侧50~60cm处触一次球,这样全程采用双脚交替运球的方式进行,动作简单流畅,变向轻松稳定,利于提高成绩。

三、提高足球绕杆运球速度(成绩)的教学方法

(一)提高运球动作的教学方法

脚内侧运球技术要求运球时,支撑脚稍向前跨,踏在球的前侧方,膝关节稍弯曲,上体前倾向里转,随着身体的向前移动,运球脚提起,用脚内侧推球的后中部。

(1)提前要求学生自己搜索观看网络教学视频,了解脚内侧运球的动作方法、练习者的身体姿态及支撑脚的踏地位置,让学生初步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动作方法。

(2)安排学生进行球性练习,练习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用双脚脚内侧左右来回推拨球。在原地能连续来回推拨球30次以上时,再安排学生向前或向后行进间拨球,增加推拨球的难度,达到熟悉球性的目的。

(3)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进行脚内侧运球模仿练习,相互观察和纠错,重点关注前摆触球脚的摆动方向、纠正支撑脚踏地位置不合理和脚尖外旋不到位的错误。

(4)脚内侧运球尝试练习,以直线运球为主反复练习,当动作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安排跑2~4步触一次球的直线运球比快游戏,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能提高动作的熟练度。

(二)强化足球控球能力的教学方法

考试时,学生会产生紧张的心理,而导致犯规或失误。增强控球能力是保证学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绕杆运球控球能力主要体现在快速运球中调整跑动速度、控制球的运行速度的能力以及按需要适时改变推拨球的部位、力量和方向等方面的能力。

(1)一人一球进行圆形运球,以一脚为轴,另一脚脚内侧向内运球,迈一步触球一次,每练习1~2圈换另一只脚练习。可以排“8”形的运球练习。该练习主要提高学生运球中改变方向的能力,体会运球动作的变化,为应对测试中出现方向偏差等突发情况做好技术准备。

(2)两人一组,一人脚内侧运球,一人进行消极防守。要求运球者要利用交换运球脚来改变运球方向,防守者要在运球者正面进行消极干扰,迫使其改变运球路线,从而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

(3)看手势分组轮流变向运球练习。学生6~8人一组,面向教师进行运球,教师随机用手势指示统一运球方向,学生根据指示进行运球。该练习主要培养学生养成运球时观察场上情况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在中考测试中及时纠正运球方向的能力,从而减少犯规概率。

(4)规定区域内的运球抢断游戏。根据场地将学生分成4~8人一组,一人无球,其他人在规定区域内自由运球,无球学生随机抢断其他同学的足球。要求有球学生随时观察场上情况,避免被无球学生抢断。

(三)形成合理运球节奏的教学方法

合理运球节奏主要指运球跑动步数与触球次数的比例关系。学生在快速跑动中触球的动作方向和力量控制难度大,且容易打乱跑步与拨球的节奏。在学生较好掌握脚内侧运球技术的前提下,在5米的杆间距内每跑5~7步触一次球的运球节奏最适合初中毕业班学生,有利于学生提高绕杆运球速度(成绩)。

(1)每人一球, 跑1~3步触1次球的直线运球练习。练习速度由慢到快,重点提醒学生在行进间推拨球时的动作规范,并体验跑步与触球的节奏。

(2)每人一球,跑3~5步触1次球的直线运球练习。根据掌握情况,可由学生选择尝试跑7步触1次球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适应不同触球节奏的运球方式。

(3)限制距离的跑3步触1次球或跑5步触1次球的练习。在地面画两条相距5米的平行线,学生在规定距离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触球节奏进行尝试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运球节奏逐渐稳定。

(4)设置间距5米的标志杆5根,让学生進行有障碍的运球练习。先徒手模仿练习,体验运球时跑动与触球的节奏,在练习中调整自己的步幅和步频,形成理想跑动触球节奏。

(四)构建固定运球路线的教学方法

相对固定的运球路线有利于学生运球距离和运球节奏的稳定。宁波市中考足球标志杆间的距离为5米,距离相对较大,在练习中适宜采用“Z”形运球路线,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运球控制能力。在推拨球时要保证运球方向的准确和触球力量的适度,以确保每次绕杆时的变向点稳定,为下一杆间的运球做好准备。

(1)沿标志线脚内侧传准。两人一球相距5~7米,采用脚内侧传球的方法沿标志线传球练习,提高脚内侧传球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为运球触拨球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2)沿“Z”形标志线运球。每个转折点之间的距离为5米,用跑5步触1次球或跑7步触1次球的节奏练习。在运球过程中,球的运动轨迹与标志线一致,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运球方向的准确性。

(3)模拟运球绕杆考试的练习。在地面上将运球路线完整画出来,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充分体验出发点、变向点和终点间的运球切入角度,熟悉和巩固运球时跑步与触球的节奏。

(4)按运球绕杆测试办法布置运球场地进行练习。让学生在体育中考规定的测试场景下反复练习。当学生运球绕杆技术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可进行模拟测试,让学生适应考试状态下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建议

(1)中考足球运球绕杆项目以时间快慢评定成绩,学生在快速跑动中完成运球动作,对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和反应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如快速5米三项跑、垫步跑、急停急起跑等。

(2)为满足中考测试的速度要求,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杆间不触球,只在绕杆变向时触球。这一运球方式对学生控制触球的力量和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强化脚内侧踢定点球(距离5米)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掌握在运球中的触球力量和方向感。

(3)在运球绕杆的练习中,教师要强调身体姿态对运球质量和运球速度的影响。在练习中,要求学生降低重心,在标志杆前侧方变向时,身体重心应侧向跑进方向,有利于身体稳定和加速运球。

(4)教学中让学生控制好人与球之间的距离,使球始终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这是顺利完成30米运球绕杆测试的保证,避免出现漏绕标志杆、测试时人或球出测试区域等犯规情况。在学生进行跑3~7步触1次球的练习时,要强调人随球跑、人球合一的练习要求,不允许出现推拨球后人追不上球的现象。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