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琴歌与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比较研究

2019-05-13刘丽杰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传承发展

刘丽杰

摘 要:“琴歌”是中国古老的艺术歌曲形式。从《诗经》到《乐府诗集》,从《琴史》到《白石道人歌曲》,琴歌随着中国音乐的历史流动着、交融着、回荡着。琴歌艺术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形式被传承下来。随着西方艺术的传入,中国琴歌艺术也在不断更新与自我发展,它借西方传入的艺术歌曲的形式,在近当代不断发展、更新,大量作曲家借用中国古代诗词,运用西方作曲技法,融合美声演唱方法,发展成了新的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在继承了琴歌艺术的审美与内在精髓,同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中西融合与发展。本文将传统的琴歌艺术的特点与近现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传统琴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琴歌 中国古诗词 艺术歌曲 传承 发展

“琴歌”也称“弦歌”,是“中国古代以古琴为伴奏乐器,自弹自唱一种艺术歌曲”。早在先秦的古代乐舞中就有“弦歌”的记载。《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的记载,是关于中国声乐艺术审美的较早的论述。发展至两汉、魏晉、南北朝时期,由于士族文化的兴起,琴歌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得以发展,琴歌成为文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选择。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那么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琴歌艺术也到了发展的最为繁荣阶段。减字谱的定型和完善为琴歌的流传提供了便利,琴歌更是唐诗宋词与音乐最佳载体。明清时期,琴歌艺术已不再只是文人雅士们把玩的艺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琴歌艺术开始逐渐的平民化。并涌现出大量的琴谱。到了近代,受西方音乐艺术思潮及体系传入的影响,琴歌艺术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但依然有很多艺术家,致力于琴歌艺术的传承,抢救、发掘、整理的大量的琴谱,将古代原汁原味的琴歌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有新一代的艺术家,将西方音乐文化的技法与我国传统琴歌艺术相融合,发展了琴歌艺术。

一、观者琴心——琴歌的传承。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有于西方记谱法及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的先进因素是的我国传统的音乐艺术步入低谷,尤其是琴歌这种文人墨客用来自娱自乐,抒发个人情怀的艺术形式,其缺乏独立的音乐创作过程,曲调、音乐风格较为单一;一字一音、对字取音的旋律法更是使得琴歌缺乏旋律性。因此,琴歌艺术不能够完全满足国人音乐欣赏的需求。但是对于琴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准则,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载体,从这个方面来说琴歌还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琴歌作品的传承

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1953年的全国文学艺术节代表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新方针,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针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举措极大促进了古今艺术的普及与发展。涌现出很多古琴传人致力于琴歌资料的抢救、整理、甚至是翻译。其中古琴泰斗查阜西先生就是一生致力于琴歌的挖掘、恢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胡笳十八拍》、《古怨》、《汉节操》等。这些作品都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在对琴歌的演唱和打谱长期的钻研和实践中,查阜西先生对琴曲的节奏进行了改进,改变原有琴歌的“句拍、节奏不分明”的问题,以及只能用“一字对一音,不许用一字慢引数声”的表现手法。查阜西先生除了尊重原有的味道,同时进行了节奏的改进,使琴歌有了明显的句逗和节拍,还增加了“一字多音”,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另外一位致力于琴歌的挖掘、整理是著名古琴家王迪先生。王迪先生在琴歌整理过程中能,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从《东皋琴谱》等二十余种流传至今的琴谱,进行定谱与再创作。在不断思考与辨定中,整理出很多旋律优美、易于演唱的琴歌作品。同时,王迪先生还格外的注重吟唱琴歌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逐句逐段的为演唱者讲解歌词的内涵、情境与意境,亲自示范吟唱的韵致和对于琴歌音乐的处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琴歌演唱家。经历了多年的辛劳,王迪先生整理出来的琴歌共有百余首,并以简谱、琴谱、歌词三行格式出版了《琴歌》与《弦歌雅韵》,以便于演唱和弹奏。

2.琴歌演唱方法的传承

查阜西先生在琴歌的研究过程中,不仅仅挖掘、和破译了大量原汁原味的琴歌作品,同时也提出了琴歌的演唱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乡谈折字”。“乡谈”即指“方言”;“折字”就是要求在演唱时,用纯正的方言,将琴歌中的每一个字的“四呼开合”和“四声阴阳”结合起来折转到谱音上去。“四呼开合”指的是分清“开口音”、“闭口音”、“先开后合”、还是“先合后开”。“四声阴阳”指的是将中国语言中的“声调”折转成音程,演唱到旋律中。琴歌大部分是一字一音,因此追求的不是戏曲的“字正腔圆”,而是讲求“字真韵透”。琴歌的“折字”如果除了在“宫羽”之间上折下折用小三度,其余上折下折都用二度。查先生在他的著作《查阜西琴学文萃》中总结了琴歌诀“意境想周全、涵呼得自然,行腔留后劲,折字守乡谈,读破千斤力,妙来百祥传,抑扬参紧慢,妙用在丹田”,是我们演唱、传承古韵琴歌准则与方法。做到了这些才真正保留了古代琴歌的神韵。

3.琴歌的表演形式的传承

琴歌的产生便是由文人自弹自唱的一种表演形式,这是中国音乐艺术自娱性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中国诗词自身具有的音乐性表现在:1.蕴含在诗歌文体的句逗、腔节以及抑扬顿挫、婉转疾徐声调中的节奏性比较突出;2.句法格律的四声、平仄体现了诗歌的韵律性以及句尾押韵的和谐统一的音乐美;3.诗词状物叙事清晰可感,以及语气、语调(强弱、长短、跌宕)使得诗词具有形象性的感染力。由于中国诗词内部结构的音乐性使得中国古诗词有了一种特殊的演唱方式即“吟唱”。这种表演方式是区别成传统民歌与戏曲的最大的特征,因此在琴歌的传承中这种吟唱的特点是必须深入的挖掘的再现的。

4.琴歌意境之美的传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便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语道出中国诗词的审美标准。早在先秦《诗经》中归纳了中国文学“赋、比、兴”的美学原则。钟嵘《诗品》中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所谓“比兴”也就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即所谓“不道破一句”也就成为了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可以说中国艺术作品并不像西方艺术那样直抒胸臆,更多的是对客观景物、事物的描写,来营造一种意境,从而在意境之中体味情感。琴歌作为文人创作的艺术形式,因此中国诗词的审美标准也就是琴歌的审美标准,那么琴歌在表达情感上也就是重意境的营造,让人体会歌词的“言外之意”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情歌较之诗词的意境营造,因为有了吟唱与琴音的参与,则更具备了优势。往往通过叹词的演唱或者古琴飘逸、清亮的泛音演奏营造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意境营造。

二、诗者琴心——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与发展脉络。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形式与概念传入我国。西方的这种以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恰巧与中国古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琴歌艺术看作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古老雏形和传承的源头,甚至被看作是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他的歌词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诗词”,他的曲调旋律即符合中国语言的声韵规律,同时又符合具有中国的调性旋律色彩,古琴伴奏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极具中国文人的气质。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琴歌艺术的价值都不亚于西方艺术歌曲,但是由于中国记谱法的相对落后,资料遗失等原因,琴歌艺术大部分以文学的形式保留下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作曲家曾尝试将西方作曲法、和声色彩、演唱技术等方面与中国古代诗词相结合,并尽可能地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风格,保留中国味儿!歌唱家们也尽可能的掌握西方科学歌唱方法的同时,将中国字的吐字、行腔、归韵、声调特点表现地道。

1.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起源

洋务运动之后,中国一些留洋学习的作曲家们,开始尝试采用中国传统的诗词与西洋乐器钢琴担任伴奏相结合的模式,创作出具有浓厚中国元素的艺术歌曲,并逐渐开始流传。其中流传下来的精品艺术价值之高,至今都是歌唱家们音乐会的必唱曲目。例如:青主为苏轼的词《大江东去》和宋代词人李之仪所做的《我住长江头》创作了艺术歌曲。黄自为白居易的诗《花非花》创作了艺术歌曲;刘雪庵为曹雪芹的词《红豆词》创作了艺术歌曲等等。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基本是运用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有的作品是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同时创作,有的则是作曲家只谱写了歌曲旋律由他人为其谱写钢琴伴奏。但这种中国特有的特色丝毫不影响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同时那个年代的歌唱家们将西方的发声技术结合了中国字的吐字行腔特点,使得中国古代诗词有了全新的艺术表现风格。

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

建国之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出现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即有运用传统作曲技法的创作,同时很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将现代的十二音体系作曲方法运用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上。代表人物有罗忠镕先生,他首创了五声十二音序列,代表作品有《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之一)、李白诗《峨眉山月歌》、宋晏几道词《鹧鸪天》、杜牧诗《江南春》。此外还有作曲家林乐培创作的套曲《李白夜诗三首》、王建中创作的《李清照词五首》、屈文中创作的李白诗词《春思》、《送友人》等等。台湾音乐家阿镗曾经出版《阿镗古诗词歌集》,收录了14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其中《乌夜啼》、《游子吟》、《锦瑟》都成为当今专业音乐舞台、专业音乐教学的保留曲目。当代作曲家赵季平、奚其明等当代作曲家也都为古诗词创作过艺术歌曲。

随着对古代琴歌的考证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很多作曲家还为原汁原味的古代琴歌改编为艺术歌曲,编配了钢琴伴奏,并由歌唱家演唱。其中根据杨荫浏先生考证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中的《杏花天影》、《鬲溪梅令》等都成为声乐教学与演唱的常用曲目。还有琴歌《阳关三叠》更是各种音乐会的必唱曲目。

三、意蕴格调——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琴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琴歌艺术是真正的中国传统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源头与土壤。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继承穿透琴歌的艺术魅力基础上又借助于外来文化的資源进行自身发展,使得琴歌艺术在当代焕发了新的艺术魅力。

1.旋律形式上的发展

中西方音乐在功能张力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音乐在重娱人的功能性上发展起来,因此西方音乐的发展重视技巧,靠不断的更新技术与形式来吸引观众的兴趣,在发展中重音乐形式的创新,重新旧之分。而中国传统音乐一直以来都是重娱己性,是文人墨客自娱自乐的工具,因此在音乐的发展中,不注重技巧的发展,不需要通过技术高超来取悦娱人,相反更会而注重音乐内在的情味,音乐讲究雅俗之分。这是中西方音乐发展的不同的出发点,也就导致了中西方音乐不同的气质风韵。中国琴歌艺术就是文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感而产生的一种自弹自唱的艺术形式,因此它更是中国音乐重自娱的代表,因此琴歌艺术更注重演唱的情感内容,而不注重音乐旋律形式的新颖与纯美,也就形成了琴歌艺术“重词轻曲”的传统,为了能够过更好地表达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听清歌词的内容,传统琴歌选择了一字对一音的旋律发展规律,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旋律的优美连贯。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打破了传统琴歌的旋律规则,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更加流畅优美,增强了欣赏性。

2.音乐审美形式的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都是按照对称、平面展开。而西方建筑是以宏大,空间性发展为审美准则。这种传统审美在音乐上则体现为中国音乐以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的线条发展,单声部为主。而西方音乐则以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的发展,注重和声的功能与色彩。西方音乐听起来更加立体、宏大、音色、和声交织丰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保留传统琴歌的旋律线性发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的和声功能,但由于古琴的演奏在和声功能表现上的欠缺,因此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多地选择了钢琴伴奏,这样无论在音量上还是表现力上都适合舞台表演,弥补了古琴伴奏的局限性。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和声运用不仅仅是借鉴了西方古典音乐、融合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同时很多作曲家还尝试用五声十二音序列进行创作。

3.歌唱方法的发展

中国琴歌的表演形式是自弹自唱,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必须要有好的歌唱技术和琴技,增加了琴歌的技术难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表演技术的发展,使得琴歌艺术在演唱形式上侧重内心思想宣泄,而忽视歌唱技术的发展,这使得琴歌艺术无论从弹奏技术还是演唱技术都没有向高难度方向发展。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在曲式结构上增加了复杂性,发展了原有琴歌的单一曲式,同时在演唱音域等演唱技术难度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琴歌更接近于吟诵,用吟诵调的方式来表达。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琴歌吟诵的风格,同时增强的歌唱性。此外将美声演唱科学的发声方法结合中国语言,使得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演更加具有可观赏性,演唱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区别于戏曲、民歌等演唱方法而具有的独特的演唱方法。它保持了中国语言的韵味,继承了中国歌唱艺术行腔的规范,同时融合了美声演唱音色的穿透力与表现张力,形成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典雅、大方、含蓄、内在的演唱风格。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传承发展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