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9-05-13杨锡齐
杨锡齐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对比法和数理统计法在初中开展了“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实践研究,结果发现:“家校联动”体育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体育行为;“家校联动”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行为各指标的影响有差异,目前广州市初中学生正确的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比例相对偏低。
关键词:家校联动;体育教学;体育行为;初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2.031
1 前言
“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是指学校体育教学与家庭(和社区)共同承担学生体育教学的联合教育行动,包括学校向家长传播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传授体育教学技术,家长担负小孩的家庭体育指导,家长适当参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实践类型。中学生体育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学校的体育行为和家庭的体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行为,中学生体育行为又自然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水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东实验中学2017级13个行政班全体学生621人,随机抽取6个班为对照班,其中男生148人,女生143人。其余7个班为实验班,其中男生171人,女生159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实验前向学生发放问卷621份,收回621份,回收率100%,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621份,收回621份,回收率100%。一年后向学生发放问卷621份,收回621份,回收率100%,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621份,收回621份,回收率100%。
2.2.3 访谈法
随机抽取部分对照班学生和实验班学生就体育行为问题进行了解和征询。
2.2.4对比实验法
在同等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同样教学时数的条件下,对照班以常规体育教学形式进行上课,实验班采取“家校联动”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比较实验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体育行为情况。
2.2.5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系统对实验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3 实验研究步骤
3.1实验变量
3.1.1自变量
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3.1.2因变量
体育行为主要选取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每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频数、每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时间、自己拥有体育器材和运动爱好项目、平时阅读体育类杂志和观看电视体育节目等五个因素进行评价。
3.1.3无关变量的控制
实验组由实验组体育教师任教,对照组由对照组体育教师任教,四位体育教师中各有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教学能力接近,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基本相同。
3.2实验步骤
3.2.1实验前测试
2017年9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按学生体育行为习惯进行问卷调查测试,作为前期数据。
3.2.2实验实施
确定“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干预:
(1)利用家长会、家长微信群、校讯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出版《家校联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宣传册(88068字)和编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手册发放给家长和学生。
(2)利用家长会、周日等时间组织家长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出版《中学生家庭体育锻炼方法》供家长和学生使用。
(3)每个单元教学聘请一位(次)有教学资质的家长或家长推荐专家进行体育教学。另外,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分门别类地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安排到每一节体育教学课中,并保障不少于8分钟的练习。
(4)家长(家委)在体育教师的协助下有组织地根据学校运动场的“功能区域”自发组织各项体育运动俱乐部活动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由有专项技术和教学资质的专家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提高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
(5)在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落实每天体育家庭作业“打卡”检查活动。
(6)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和体质健康状况信息及时反馈给每一个学生家庭,建立初中阶段三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成长档案卡”,针对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和体质存在问题提供“运动处方”,让家长配合共同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体质锻炼。
(7)邀请家长(家委)参与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担任比赛的大会主持人、颁奖嘉宾、比赛赞助人等)或组织“家庭体育竞赛”活动,让家长深入了解并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3.2.3实验后测试
2018年11月,再次对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体育行为问卷调查测试,测试内容和要求同实验前测试。
4 结果与分析
4.1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结果
4.1.1實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体育行为各指标比较
实验前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从体育活动价值取向、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这两方面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每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频数、每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时间、自己拥有体育器材和运动爱好项目、平时阅读体育类杂志、观看电视体育节目状况非常接近,经差异检验,匀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体育行为方面是基本一致的。
4.1.2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比较
表1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比较
仅为了娱乐 仅为了中考 为了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对照班(N=291) 88 30.24 126 43.30 77 26.46
实验班(N=330) 19 5.76 67 20.30 244 73.94
从表1可见,实验后对照班学生中有77人的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是正确的,占对照班学生的26.46%;而实验班学生中有244人的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正确,占实验班学生的73.94%,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正确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班,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体育活动有更高层次的认识。
3.1.3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课间操除外)的频数比较
表2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数比较
从不参加 1-2次 3次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对照班(N=291) 128 34.99 86 29.55 77 26.46
实验班(N=330) 3 0.91 32 7.70 295 89.39
从表2可见,实验后对照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数(体育课、课间操除外)达3次以上的仅有77人,占对照班学生人数的26.46%;而实验后实验班学生有295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数(体育课、课间操除外)达3次以上,占实验班学生的89.39%,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3次以上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班,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更积极。
3.1.4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课间操除外,包括校内外)的时间比较
表3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比较
少于30分钟 30-90分钟 90分钟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对照班
(N=291) 99 34.02 121 41.58 71 24.40
实验班
(N=330) 3 0.91 15 4.55 312 94.55
从表3数据可见,实验后对照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体育课、课间操除外)达90分钟以上者只有71人,占对照班学生总人数的24.40%;而实验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体育课、课间操除外)达90分钟以上者有312人,占实验班学生总人数的94.55%,实验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总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班。
3.1.5学生拥有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爱好项目比较
表4 实验后学生拥有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和
体育爱好项目比较
拥有1-2项体育运动器材 有自己爱好的1-2个体育项目
人数 % 人数 %
对照班
(N=291) 67 23.02 87 29.90
实验班
(N=330) 330 100 286 86.67
从表4发现,实验后对照班学生拥有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爱好项目的人数分别是67人和87人,分别占对照班学生总人数的23.02%和29.90%;而实验班学生拥有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爱好项目的人数高达330人和286人,分别占实验班学生总人数的100%和86.67%;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拥有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爱好项目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实验班学生拥有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爱好项目的行为习惯明显高于对照班。
3.1.5学生平时阅读体育类杂志、观看电视体育节目或体育比赛比较
表5实验后学生平时阅读体育类杂志、
观看电视体育节目或体育比赛比较
阅读体育类
杂志 观看电视体育节目 现场观看体育比赛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对照班
(N=291) 17 5.84 92 31.62 34 11.68
实验班
(N=330) 153 46.36 266 80.61 101 30.61
从表5可见,实验后对照班学生平时阅读体育类杂志、观看电视体育节目或体育比赛分别有17人、92人和34人,分别占对照班学生总人数的5.84%、31.62%和11.68%;而实验班学生平时阅读体育类杂志、观看电视体育节目或体育比赛分另有153人、266人和101人,分别占实验班学生总人数的46.36%、80.61%和30.61%;在平时阅读体育类杂志、观看电视体育节目或体育比赛等方面实验班都明显高于对照班。
4.2“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有效性分析
4.2.1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实验后只有31.28%的实验班家长认为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会对文化课的学习造成影响。而对照班学生和家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和重文轻体的思想影响,轻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差,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仍有87.61%的对照班的家长认为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会对文化课的学习造成影响,所以他们希望把一切时间都用于文化课的学习上,不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照班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都用在家庭文化作业或校外的文化补习上。
4.2.2“家校联动”的体育教学活动注重利用家庭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在家校联动教学实践中家长参與体育运动的时间、热情和兴趣都得到提高,家长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4.2.3“家校联动”体育教学活动中家庭体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家庭成员在交流感情、休闲娱乐、健身健美等方面的需求,也成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改变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途经,父母的体育行为和陪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体育行为习惯。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有家庭的参与和支持,有父母的健康观念行为影响,所以他们拥有自己的体育器材和有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也充分说明实验班学生已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和终身体育活动的意识。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家校联动”体育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体育行为。
5.1.2“家校联动”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行为各指标的影响有差异,学生正确的体育活动价值取向比例相对偏低。
5.2建议
5.2.1学校的体育教学阵地是影响学生体育行为意识的主要因素,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执行体育教学常规,为人师表,在教学中做表率,以健康形象、娴熟技术动作、优美示范和营造学生舒适的运动环境培养学生体育行为。
5.2.2重视在“家校联动”的作用下发挥“交叠效应”作用,重视家庭的体育活动,父母的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对孩子的教育举足轻重,良好的家庭运动环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5.2.3学生的体育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成绩和健康水平。为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为扭转目前中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现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运祥,金健秋,李岳峰,袁秀芹.中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97-1699.
[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高等出版社,2001.
[3] 刘丰庆.浅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运城学院学报,2006,24(5):54-55.
[4] 廖明柳.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