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作发展理论的小学投掷类教学内容选择与分析

2019-05-13钟卫东

体育师友 2019年2期

钟卫东

摘  要:人类动作发展对体育学科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撑理论,因为体育学科本身以身体练习为主,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其基础就是动作。只有我们对人类动作发展有清晰的认识,知道哪些体育知识、哪些运动技术适合哪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施教者才能有效选择体育的教学内容。因此,探索和理解少年儿童动作发展规律对于甄选体育教学内容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动作發展理论;投掷类教学内容;选择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2.001

在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领域,我国多年来沿着一条基本逻辑线索进行,即:教育是做什么的(教育目的)——体育在人的发展中应该起什么作用(体育目标)——学生的身体(包括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体制研究和心理研究)——应该用什么样的内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课程设计)——如何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体育教学)——怎样评价学生身体发展的强弱(制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课成绩考核标准等)。要根据小学生动作发展规律去选择适合小学生身体练习的体育课程内容,让小学生进行有兴趣的身体练习,促使小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从而养成小学生锻炼的习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小学生动作发展和健康发展。

1动作发展概述

从人的一生来说,动作发展一般是从婴幼儿的反射时期到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时期,再到专门动作技能发展时期,各时期的发展是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前一时期的发展是后一时期的基础,只有前一时期动作发展较为完善,后续的动作技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不断向高级层面发展的过程:

从完全到分化,从整体到局部的动作,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的初始动作是整体的、一般的、分散的,逐渐分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动作发展,也就是孩子先学会了抬头、翻转身体、慢慢爬行、试做坐、站、逐渐动作发展学会了走路;从大型肌肉群的运动到精细运动的发展,也就是说,儿童首先出现的是身体的大型肌肉运动,如头部运动、身体运动、手臂运动、腿部运动等,以及后来手部小肌肉的细微运动;由原始反射到有意动作。婴儿期的反射属于原始反射,这些反射是保证自己能够生存的无意识行为。婴儿原始的反射动作是婴儿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婴儿反射对形成原始协调模式,以供后面动作技能的发展非常重要。即由无目的反射行为,逐渐发展为尝试做出动作,最后出现有目的的动作。

2小学各水平阶段投掷实物的教材概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例如在水平一阐述的教学目标的内容为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并在投掷练习或球类比赛中进行各种挥舞、投掷和转身的练习。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规定某一水平的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该达到的标准是什么。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达到,没有具体说明。

3 从动作发展的视角看小学各水平阶段学习投掷类教材出现的问题

根据泽费尔特(1980)提出的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来看,人类学习新的技术动作是从婴幼儿的反射时期到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时期,再到专门动作技能发展时期;人类肌肉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上至下、由近及远、从整体动作再发展精细动作,从无意识的运动到有意的运动。对小学生学习投掷类教材出现的问题,从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具体阐述。

3.1 小学生正处于较快生长的发育阶段,起主导地位的是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利用特定的视觉图像建立条件反射,所以动作极不稳定,每次扔东西的距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学习时,随心所欲,没有规则意识,易做出犯规和违背常识的动作(如:踩线、手脚同侧等)

3.2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概念就是随心所欲、追逐打闹、做游戏,就是痛痛快快的玩耍,这个年龄段要他们掌握程序化的投掷动作是不可能的。再加上该年龄段的学生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很难集中精力在投掷技术上。

3.3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能力较差,因此,体育教学宜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形式。在好胜心和自尊心的驱使下会彼此攀比成绩,他们对技术动作有了想主动学习的需求,但不愿进行单纯的投掷动作练习;开始建立规则意识、能对正确动作做出准确判断;对成绩有一定要求,但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对体育成绩没有完整的认识。

3.4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模仿能力强,但是他们的耐力差、易疲劳、肌力弱、力量小,但恢复快,喜欢多样的活动内容。技术动作因为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对具体项目技能的掌握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他们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分化明显,单纯进行闭合性、程序化的投掷练习根本不能引起学生们的练习兴趣。

综上所述,从人类动作发展的角度看,人在幼儿期要建立感觉统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础动作——抬头、翻身、俯卧、坐、跪、爬、立、走、跑。然后进入动作组合阶段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肌肉的发展顺序遵循从头到脚、由内而外、先粗大肌肉后精细动作。我们接下来再来分析小学阶段的投掷教材。首先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不应该出现闭合性、程序化、规范性很强的运动技术动作学习,这时候的学生既没有规则意识,也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建立表象的阶段,此阶段就要求他们学习技术动作,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这个时期小学生动作发展的规律。这个阶段的动作学习还是应该发展多种项目兴趣,没有技术动作概念,只有体育项目概念。体育项目和组织活动要多样化,使身体保持匀称,避免姿势不正和畸形。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有了质的变化,与建立表象阶段不同的是,他们只能考虑基于感知表示的问题,但此阶段儿童可以执行逻辑推理或逻辑转换。有基础进行完整的技术动作学习,而且还要通过游戏来固化已有的技术动作。

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进入身体快速发育期,身体各系统发展进入不平衡阶段,神经系统得到更好发展,第二信号系统明显提高,概括能力有所增强,但兴奋与抑制的机能不够完善。而且这个阶段的男、女特征开始显现,应该考虑性别差异对练习内容的需求。

4 对小学阶段投掷教材安排的建议

体育学科的学习,应考虑的是具体的内容,即具体的运动技能。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分析,这将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保障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投掷类运动技能在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内部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进行调节,动作的方法顺序,即动作操作的环境线索可预测程度高、稳定性强;运动员在做出技术动作之前不需要考虑外部情景变化。学习这种动作技术关键在于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标准的模式和自动化程度为止。让学生在身体练习行为的内化中,形成积极的心理感受,通过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认知能力,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概括来说,基于兴趣对小学设计了三个阶段的投掷教材:开发兴趣→夯实基础动作→建立规则意识→模仿动作学习→游戏强化练习→比赛合理利用技术 。

水平一:积极开发兴趣→夯实基础动作。这个阶段体育教师主要还是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建立规范的基础动作。例如:首先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什么是投掷的技术动作,本阶段主要是身体体验,让他们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

水平二:建立规则意识→模仿动作学习→游戏强化练习。这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体育概念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动作练习,投掷技术动作的模仿练习并通过比赛型游戏的方式来强化身体的体验,及时给予基础的技术教学和练习。例如:首先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怎样才能扔的更远,引出正确的技术动作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投掷的技术动作。

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师主要是以学生掌握的投掷技术为基础,应用于复杂的游戏。

水平三:比赛合理利用技术。这个阶段体育教师主要是基于情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投掷技术为基础,在比赛和游戏中合理运用。增加游戏的难度以及不同投掷动作的结合。当学生有更进一步的需求时,在体育比赛中练习投掷,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发展体育比赛的社会属性,促使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例如:教授一些新的投掷的拓展延伸练习,像飞盘、篮球等内容。

参考文献:

[1][2] 王明亮.从动作发展的视角看小学立定跳远教材[J].体育教学,2009,29(08):25-26.

[3] 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体育学刊,2016,23(01):112-120.

[4] 鄧若锋,屈冬林,张友,庄宏远.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学习动因——“目标引领内容”的内涵及对体育学习的价值[J].中国学校体育,2014(0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