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的方法
2019-05-13牛泽田,刘泽君,蒋云
牛泽田,刘泽君,蒋云
摘 要:共享单车因过量投放而产生的乱停乱放问题是共享单车管理中的主要难题。本文并不在常规的经济制度、政府治理等方面分析,而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通过构建“共享单车使用者群体”的概念、利用“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等社会心理学知识来提出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的的缓解方法。以期为解决此乱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社会心理学
一、引言
近年来共享单车从一个令人新奇的新生事物快速发展成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却又在转眼间跌入北风呼啸的境地。在市场和企业盲目狂热过后,我们也终于能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与思考共享单车的未来命运。
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展现了非机动交通在城市短途出行中的优势,但过量的单车投放和无法与实际情况匹配的落后的管制方式最终将共享单车引入了深渊。共享单车的无序大规模投放不仅使城市交通空间越发局促,还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人为因素导致大量单车被弃置,形成了城市中的“单车墓地”。[1]
本文重点针对共享单车使用中突出的乱停乱放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探讨解决方法。
二、问题分析
社会现实是由我们的行为构建的。当人们处在相似的情境下时,会因为对情景的解释归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从家出发骑着共享单车到达商场和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去书店買书本质上都是利用自行车这个短途交通工具进行空间上的转移这一情景,但是在停车时会因为自行车所有权主体的不同而对相同的环境产生完全不同的想法:如果书店周围停满了车,人们会自主地把自己的自行车停在稍远的地方或是附近有人看管的停车场里,人们会把这多出来的移动距离或是两毛钱的停车费看作是保证自己财产安全的等价交换;但当人们骑着共享单车到达目的地时,单车就会成为“累赘”,人们把为保证共享单车整齐有序地停放好而付出的气力与时间看作是一种浪费,宁愿把单车胡乱停放以期尽快解决这次的单车使用的交易。除此以外,个体自身的态度也会对行为造成影响:对文明行为、在公共场所下的责任意识的看法和态度都会影响我们是否乱停乱放;反过来,长期一致的行为也会巩固或是扭转个体先前的态度与看法。接下来,本文会介绍如何利用从众行为来调整“我们”对此情景的解释,并在个体间树立正确的态度与看法。
三、应用到的相关概念
美国群体动力学家马文肖曾指出:“群体”是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群体成员把同一群体中的人看做“自己人”而不是“陌生人”。[2]
“共享单车的使用者”是不是一个群体呢?
(一)群体的形成与“接纳”
首先请想像一组在计算机房上机各自做各自事情的学生,这群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互动、影响,他们只能算是松散个体的集合或是低限群体(互动很少的群体)。然而当这群学生们在一起玩同一款游戏或是共同研究某一课题时,他们因为正在做同一件事(打游戏或是研究课题)且在做事过程中进行了即时的、面对面的交流与信息反馈,因此他们产生了互动与影响并成为了群体。当“共享单车使用者”随机、无序地在公园、商场附近随意停车时,“使用者”就类似于这群学生的第一阶段,他们没有人与人之间当面、即时的交互信息行为,他们眼前只有一片毫无规律地停放着共享单车的区域,并且也没有管理者在摆放单车或是告诉他们将车该停在哪里,他们无法接收其余个体的遗留信息只能依靠自己分析判断,而当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需要排除之前个体的反馈信息来独自判断时,他们相互之间就当成了“陌生人”,因此“使用者”无法聚合成群体。但如果“使用者”在整齐有序地停放,那他们之间就会产生正向互动反馈——即个体之间即时的、面对面的交流与信息反馈。“正向互动反馈”就是从众压力的一种——接纳,接纳是指内心认可群体(社会)间的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当大部分“使用者”都能够彼此接纳其余个体时,他们就可以聚合成一个群体。
(二)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我们需要做得是促进这个群体的形成以及个体对此群体的接纳。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从可以影响到从众行为的因素入手。心理学家发现:从众行为受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塑造行为和信念的人的地位、公开的反应、事前承诺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前三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从众行为的,并且如何利用它们来找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解决方法。下一部分会详细介绍前三个因素的影响机制。
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群体规模:在实验室实验里,规模较小的群体就可以引起较大的效应,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三至五个人相比于只有一个或两个人能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当人数增加到五人以上时,从众行为的增加就不再明显。群体“抱成团”的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者戴维怀尔德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有陪审团参加的案子。在学生判断前,先让他们观看由四个助手做出判断的录像。当助手以两个二人组单独出现时,参与者的从众人数要比助手以一个四人组出现时的从众人数多。同样两个三人组引发的从众人数要比一个六人组所引发的从众人数多。而三个两人组引发的从众人数更多。很显然,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使得某个观点更为可信。
一致性:假设你参加某个从众实验,所有人都给出了同样错误的答案,但你前面的那个人例外地给出了正确答案,有这样一个不从众的助手作为榜样,你会给出和大多数人相同的答案,还是自己心中所想的真正答案呢?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内梅斯和奇利斯发现他人持有异议(即使这种异议是错误的)会增强个体的独立性。他们让大学生观察四人小组中的一个人错误地把蓝色判断为绿色。尽管持异议者是错误的,但却能鼓励观察者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76%的次数里,他们正确地把红色幻灯片判断为红,即使其他所有人都说是橙色。而在缺乏有勇气的榜样人物鼓励的条件下,从众次数达到了70%。一系列实验揭示出,如果有人破坏了了群体一致性,那么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就会降低。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内聚力主要是指群体内部的团结,而且可能出现排斥其他群体的倾向。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会使我们更加趋向于与我们的群体保持一致。一系列相关实验:人们听说与自己类似的人喜欢某段音乐时他们会更喜欢某段音乐,但是听说不同于己的人喜欢时,则会更讨厌这段音乐;当目睹身着本校T恤的人欺骗后,参与者在另一实验中欺骗的可能会增加,但如果看到欺骗者穿的是对手学校的T恤时作用恰好相反,参与者会变得更加诚实……都表明:同一种族群里的人会感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即言谈、举止、行为都应该像“我们”;不同群体的个体之间会因各自群体的“内聚力”而产生相互排斥即不同群体间的影响会产生相反的效果。[2]
五、解决方案
要想真正改善“乱停乱放的”现状就要真正调动起所有使用共享单车的人的自觉性即促进“整齐停放共享单车的使用者”这个群体的形成并利用上面介绍的影响因素来产生并增强“归属与群体的从众压力”以致将此群体一直维持下去。具体步骤如下:
(一)形成群体
政府或是共享单车公司要派专人管理重要区域(商场、地铁站、公园)的单车停放。政府或单车公司可以雇佣之前在商场、公园附近的私有自行车看管收费员作为管理人员,既减少共享单车行业对他们造成的冲击,又可以减少公司、政府在管理方面上投入的成本。他们要在区域中划分多个小型停放点,并把区域中胡乱停放的共享单车分批次在各个小型停放点中摆放整齐。
摆放整齐的共享单车就是给之后到来的共享单车使用者遗留的信息和产生互动影响的媒介,以此来促进“整齐停放共享单车的使用者”群体的形成。
(二)加强群体间的相互影响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已经用实验结果论证过: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得某个观点更为可信。因此管理员要在区域中划分多个小型停放点,并且它们的位置一定兼顾通向此区域的各个方向的道路,不管从哪个方向哪条道路来到此区域都能看到整齐停放共享单车停车点。每一个停车点中不要停放过多的车辆且各不能太过分散、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使之后停放单车的人可以观察到复数个整齐停放单车的停车点并给他们留下“从各个方向骑共享单车来这儿的人都把车子整齐摆放好了”的印象。借此,我们把“骑共享单车来此区域”的大群体划分成了多个“从不同方向骑共享单车来此区域的”小群体,并且把多个小群体持相同观点:把共享单车整齐摆好的信息传递给了其余的共享单车使用者。
(三)产生“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
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后,管理者不需要穿着制服只蹲守在1、2个停放点附近劳心劳力地亲自把每一辆单车摆放地特别整齐。他们要穿着平常的衣服——就好像每一个普通的骑着共享单车的人一样——骑着单车在此区域中“巡视”,大概巡视完一圈后找到其中一个“有几辆单车明显胡乱摆放”的停放点,把自己的单车停好,并把那几辆车也摆整齐,然后步行到远距离的另一个停放點,再开一辆单车继续新一轮的“巡视”。
如果管理者是穿着专业制服做以上事情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把自己从共享单车使用者这个群体中分离出来,他们所做得一切行为都是“共享单车管理者”这个群体的行为,而不同群体的行为会对“使用者”群体产生相反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懈怠情绪:我只需要结束行程随便停在附近就行,剩下的事情“管理者”会干得。但若管理者身穿普通衣服,那他们的行为会被归属到“使用者”群体内,使其余使用者产生“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以保持行为与群体的一致,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完全保持所有停放点中的单车都极其整齐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管理者“巡视”的最终目标只是保证大部分停放点的一致性——把明显停得横七竖八的单车摆正。
六、结语
方案可以让骑行者省时省力地了解共享单车禁停区和停车区的分布情况,让各共享单车现在开始实行的禁停区规则能够更好地落实。同时它针对的目标是引导公民提高素质、规范公民在公共环境下的不文明行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上文提到的方法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它对空间有要求:在医院、地铁站口人流同样密集,但周围却没有足够富裕的空间来同时容纳私有自行车和共享单车,无法规划出多个整齐有序的停车点。
共享单车17年的盛况早已不在,或许共享单车行业从此一蹶不振,但它从诞生到没落的这一过程却为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很多问题;1.如何及时为新兴的商业模式提供匹配的管理模式?2.如何防止“公共交通产品”(共享单车)攫取城市的公共产品价值?3.如何将新型交通方式(共享单车)与原有交通方式(地铁)结合运用……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应该是全方位、全角度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阳,田宝江.共享单车运作的经济机制、现实问题与管理应对[J].上海城市管理,2018(06):29-34.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01):206-20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