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引经据典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9-05-13赵帅
赵帅
摘要:引经据典是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引经据典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优化师生关系,使语文课堂更具文学价值。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化知识储备,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合理引经据典,营造良好的学风,让全体小学生都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形成高效、开放双赢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生;高效课堂;引经据典;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2-0064-01
语文课堂是施展师生才华的主战场,构建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至高点。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推行“引经据典”讲解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能够更好、更完善地理解知识,深化学生的语文思维,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做到跟踪指导。但是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还是老套路,教学方法定势不更新,只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对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语文素养的历练,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深不透。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课堂准则,跟随实际学情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引经据典彰显语文的内在魅力。本文从以下内容进行分析论述,凸显“引经据典”教学模式的优势。
1.自主阅读典故,培养文学素养
对目前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语文知识储备处于上升阶段,这时我们要强化学生自我形成自主阅读,养成爱读书、读经典的好习惯,锻炼语文能力。小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故事,能够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文学素养。比如讲《静夜思》时,这首诗饱含了真诚的情感,句句体现了作者的怀念家乡之意。小学生情感还不怎么丰富,社会经验也是很足,并不能深刻的理解思乡的情感,教学时教师为小学生讲述了诗人李白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和身世,并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的方式让小学生懂得诗人流落异地的孤单凄苦之情怀,从而顺利走进诗人的历史年代和处境背景。李白写过的关于月亮的诗有很多,語文教师出示三首李白所写的古诗,分别是《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关山月》,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学习古诗,重在吟诵,一方面可以拓展古诗积累,另一方面可以体会诗歌情感,让学生在不自觉间喜爱上古诗词。
2.教学渗透典故,激发进取精神
语文教学中渗透典故有利于提高课堂人文性和启迪性,启迪小学生的心灵,陶冶小学生的高尚情操,明确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进取态度,使小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语文教师应具有儿童视野,善于选择学生喜欢的典故,使师生之间建立互尊互谅的新型关系。比如讲《将相和》时,课文分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几部分,其中最后一个故事简单的说,就是蔺相如和廉颇在一次事件中发生了点误会,但蔺相如表现出自己的明智以及廉颇的正直,两者形成合力消除了这次误会,同时也成了要好的朋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领会到:宽容是一种力量,能化解一切。教学时教师引用本地的典故“仁义胡同”进行教学,当时邻居两家因为盖房占墙发生矛盾,互不相让,后来其中一位邻居得到京城高官亲戚的劝导,主动退让一步,于是两家由互相对峙转变成了互相礼让,两家各让一尺,最终形成了一条胡同。通过这个典故,让小学生更加懂得了谦让是一种美德的道理,邻里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和睦相处。
3.写作引用典故,优化价值取向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应提高对写作的重视,鼓励小学生将经典故事引用到写作中,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色,并且通过学习典故里的人物和精神,优化自身的价值取向,成为德育与智育并行发展的人才。比如写关于传统美德的作文,小学生虽然知道通过一件事情去体现传统美德,但一时间不知道从何下手。教师要提醒学生们:写作时引用典故可以让作文更出彩。有一位平时爱好读书的小学生写的作文很好,他通过描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述了有礼貌是一种美德,并且引用了“伯夷、叔齐让国”的典故,他写道:“伯夷、叔齐是我们小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兄弟之间互相让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义之风。我们在生活中要做有礼貌、懂谦让的好孩子。”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用典故,使小学生耳濡目染的掌握更多语文素材,在典故中获取价值取向。
4.活动结合典故,提高课堂效率
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发展语文创造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历史典故开展实践学习,使小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拓宽学习渠道。比如讲《陶罐和铁罐》时,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铁罐以为自己很硬陶罐很容易碎就看不不起陶罐。可事实上埋藏于地下多年之后的陶罐再次被挖出来时就成了价值不菲的古董,可是铁罐引年久腐化成为粉末。这让学生深深懂得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应该互相尊重,语文教师为小学生讲述了“白羊峪乾隆观碾”的故事,乾隆帝带领手下两位重臣和坤、刘墉出访到白羊关,他们走到村边发现了一位长相十分好看的农村妇女在棚子里轧碾,虽穿的是普通的粗布衣服,却在眉宇间看得出十分悦目、着人喜爱,于是乾隆写下名篇《观碾诗》来赞美她,以此告诉小学生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闪光点。根据教师所讲典故,要求小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扮演乾隆帝、臣子和珅及刘墉、村妇,进行典故表演,小学生都踊跃参与,课堂收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引经据典创建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利用好学科的优势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将引经据典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始终,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文学味”。同时,教师还要丰富课堂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格与文学价值的培养,增加语文课堂的底蕴,使学生储备更多的语文素材,让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扎实落地。
参考文献:
[1] 黄红丹.引经据典讲解
因需而导施教——活化语文教学方法之我见[J].现代语文,2013(10).
[2] 王芳.引经据典
更显语文教师专业本真[J].语文建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