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檀弓》保护修复
2019-05-13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110)
1 《檀弓》版本与破损现状
1.1 《檀弓》版本
《檀弓》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善本,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闵氏刻朱墨套印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1345,分上下两卷。书叶每半叶八行,行十八字,白口,无鱼尾,左右双栏。书口上栏刻书名檀弓两字,书口下栏刻页码,天头刻南宋谢枋得批点。朱色印刷,版心无界行,正文大字精刻,内文朱色圈点,记其章法,句法,语法。总体上版面悦目,行文疏朗,卷末钤“齐伋”朱文印一枚和“闵十二”白文印一枚。
此书前序中,闵齐伋叙刊书的经过,书尾刊有“万历丙辰秋吴兴后学闵齐伋遇五父识”。由此可知,此书成于万历丙辰年即1616年秋天,为闵氏所刊朱墨套印本(见《中国善本书提要》经部)。
1.2 破损现状
《檀弓》一书,书库取出时,樟木夹板,一册,四眼装帧,书叶尺寸27.1×17.3厘米。灰褐色书衣,断线,书衣脱落、无书根。打开后,进一步观察,书叶颜色似茶水色,且颜色较深,有虫蛀孔洞,破损主要集中在天头、地脚、书脑处,版心亦有少部分虫蛀,地脚边伴有脆化的现象。书口断开,有卷曲痕迹。近观书叶,可以发现此书前人做过修复(见图1、图2、图3和图4)。将天头、地脚、书脑、书口全部修复了一次。疑似修复时间久,糨糊失去黏力的原因,此前修复过的书口、地脚、天头的补纸有脱落痕迹。细观前次修复,在当时亦是精细修复。
图1 书口断裂
图2 虫蛀孔洞
图3 地脚脆化
图4 天头褶皱
2 修复准备
2.1 设计修复方案
根据《檀弓》一书的整体现状,破损位置及修复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参考《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中的要求,以“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以传统修复技术为基础,对虫蛀孔洞采取手工补洞方式完成;对断口及脆化的部位,用相应的皮类纸进行粘口及平贴加固,对之前的修复部位进行二次揭开,利用揭下来的补纸,重新抹浆水进行修复,并对搭缝处进行精细处理,力争在现有条件下适度修复,不做超前修复。同时为后人留有再次修复的余地。
2.2 建立修复档案
修复档案是记录修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学化修复的前提。档案的内容,应详细记录修复中的相关事项,包括原书的基本信息,如书叶、册数、页数、书叶的厚度、书叶颜色与酸碱度、修复使用的相关技术方法等,以及修复的起止日期、修复人及验收人。拍摄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对破损位置及局部细节应清晰、全面、照片能够反映修复前后的真实情况。
3 除尘
在具体的修复工作之前,需要对待修书叶进行除尘,除尘的同时应注意人的防护工作。戴上口罩,防止灰尘吸入。《檀弓》一书的除尘,主要利用通风柜吸除灰尘,打开通风柜,调动合适的吸风力,配合软毛刷的清扫,清扫过程中注意力度。通过柜顶上方的吸风设备,将灰尘吸入粉尘袋中,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4 洇色实验
《檀弓》双色套印本,修复过程中会对书叶进行喷水湿润处理,书叶中的墨色和朱色可能会遇湿洇化,修复前需要进行洇色实验。根据洇化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修复方案。用毛笔蘸清水点在墨色与朱色处,稍后用干净的素纸吸去水分,按压数次。观察素纸上是否留有颜色,根据颜色深浅来判断墨色与朱色洇化的可能性,经过数次实验均未发现素纸上留有颜色。
表1 洇色实验对
续表1
5 选择修复补纸(配纸)
5.1 修复补纸的厚度选择
手工抄造的纸张一直以来是用于修复的首选纸张,修复补纸选择是否合适,纸张的厚度、酸碱度、纤维成分等也要考虑,选配的补纸关系到修复后书叶的平整,美观与修复质量的高低,为使《檀弓》获得较好的保护修复,有必要对所选修复补纸进行检测。《檀弓》书叶经过XWY-VI纤维分析仪无损检测,主要成分为竹纤维,定为竹纸类;利用纸张测厚仪,测得书叶厚度约0.045毫米,依此检测结果选取购自浙江宁波袁氏造纸厂的竹纸,此种竹纸厚度约为0.043毫米,酸碱度约5.17;用于粘口与脆化加固的皮纸选取购自浙江宁波的三桠皮纸,其纸厚度约在0.004毫米,酸碱度约在6.43,颜色近奶白色。比对这两种纸,基本满足对修复补纸的要求。
表2 检测数据
说明:测取书叶与修复用纸的厚度和酸碱度时,采取的是三点测试,每次不同位置。将三次结果相加算出平均值。
6 染色
对书叶破损虫蛀孔洞、断口及脆化的部位应用与原书叶相近似的补纸进行修复与加固。经选好的竹纸与皮纸,在纸张颜色上与原书叶有较大差别,竹纸呈黄色略带白色,皮纸近白色。这两种纸颜色反差大,是影响修复后效果的因素之一,这就需要对所选的补纸进行适当染色,达到修复后的效果能与原书叶相互协调、自然。以《檀弓》书叶最浅颜色处为标准颜色,取红茶适量,加水煮开。同时用干净的小纸条试色,颜色深适当加水,反之可以适当加一点红茶,反复几次试色直至接近原书叶颜色,滤去茶渣,将适量的竹纸以浸染的方式投入水槽中。浸染时间控制在30分钟,后逐叶揭开、提起晾至七分干。待干后喷水湿润,压平待用。同样的方法,浸染皮纸,染色后的补纸在自然光线下与原书叶比对,经过染色的竹纸与皮纸与原书叶颜色相近。符合“宁浅勿深”的色度选择要求。
7 修复与加固
7.1 虫蛀孔洞的修复
《檀弓》破损的虫蛀孔洞主要集中在天头、书脑。将书叶打开,正面向下,放于冷光源透光补书板上,板上事先铺好纤维纸,修复破损的孔洞按照“先中间后两边”及“先补大,后补小”的顺序。毛笔沾浆水,抹在孔洞四周,用配好的补纸,对好纸纹,平贴在孔洞上,稍加按压,盖上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及余浆。用镊子依糨糊湿印撕去多余的补纸,同时对搭缝进行精细处理。考虑到孔洞四周纸张物理性能有所下降,为更好地保护原书,对搭缝进行处理时,视实际情况将接缝宽度控制在2.0—2.5毫米,以适当增加孔洞四周的拉力。
7.2 断裂、脆化部位加固
《檀弓》一书,书口全部断裂,书口呈单叶形式存在。因外力作用,书口有卷曲、折断、毛口等现象。地脚有脆化的痕迹,脆化部位的颜色较深。通过肉眼观察,可以感觉到此部位纸张强度要小于其他部位,对于断裂的书口,用事先撕好的宽度在0.5—0.7厘米不等的三桠皮纸条黏接书口,拼对好书口。两片单叶之间留有一丝空隙,自上而下抹浆水,将皮纸条贴于书口处盖上吸水纸,吸去水分,稍按压、黏紧,对有脆化的部位抹浆水。同样用三桠皮纸进行平贴,按压紧实,视实际需要撕去多余补纸边,皮纸的使用也需要注意纸张方向。
7.3 不当之处二次揭修
《檀弓》此前做过修复,从现有的修复痕迹看,当时修复时,补纸厚度大于原书叶,修复接缝处过宽,修复后的书叶不平整,孔洞周围存在类似核桃纹的皱褶。经过修复的部位触手发硬致使整册书的天头、地脚的厚度略高于其他部位。
此次修复对此前的不当修复做出改进。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的指导下,为使原先补纸在颜色上与书叶相近,将原先的补纸揭开后二次利用。遵循“整旧如旧”“最少干预”的修复原则,将书叶展开,喷水湿润,毛笔蘸清水抹在先前修复的部位,让清水湿润补纸,待慢慢浸润,使糨糊的黏力有所下降,可以尝试用镊子轻轻地揭起一点,看试揭效果,如揭不开可以适当延长浸润时间直到可以揭开为止。从实际操作过程来看,通过此法可以顺利地将先前修复部位的补纸揭开,同时,在湿润状态下,在露出残缺的孔洞四周抹上糨糊,将揭下的补纸重新贴合原处、盖上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并用镊子将孔洞四周多余的补纸撕去。这时可以用手指将孔洞四周接缝边轻轻搓去一些,形成一点斜面,减少垂叠处的厚度。搓的过程中,不能伤及书叶上的字迹或是图案(具体流程如图5、图6所示)。
1.原始接缝
2.湿润揭开
3.涂抹浆水
4.处理接缝
5.修复孔洞
6.处理完成
图5 修复流程
图6 修复前后对比图
8 装帧
书叶经过修补、压平、修剪、折页、敲平、前后加上新的空白护页,草订的流程之后,便可以进行最后的装帧。压实之后,放上修补好的书皮。按先前的四眼进行穿线,完成装帧。
9 完善修复档案表
修复工作完成后,将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记录下来,如修复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具体的破损情况而采用的技术方法均应记录,可对以后的修复工作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同时也让后人再次修复时,可以参照前次的修复记录,以便进行更科学的修复。
10 结 语
《檀弓》的修复,从修复前的信息采集,根据保存现状,具体的破损情况,“因书而宜”制定修复方案,完善相关检测。在此基础上,遵循“整旧如旧”、“最少干预”的原则,按基本修复流程进行修复。修复后的《檀弓》保留了第一次修复的原补纸,并二次利用,对新的虫蛀孔洞及脆化部位采用经过染色的竹纸与皮纸进行修复与加固,让先前的不当修复致使书叶变厚、不平整的问题得到解决。修复后的书叶平整柔软,补纸颜色与原书相互协调,采用淀粉糨糊作为黏合剂。糨糊浓度合适,保证修复过程的可逆性,为以后的再次修复提供条件。修复后的《檀弓》上下樟木夹板,存放在恒温恒湿的善本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