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亲子阅读空间融合再造探索与实践
——以东莞图书馆为例
2019-05-13
(东莞图书馆,广东 东莞 523000)
2015—2017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表1)显示,2017年未成年人的报纸阅读率为37.6%,较2015年的45.7%、2016年的39.7%分别下降了8.1%、2.1%;2017年未成年人的期刊阅读率为25.3%,较2015年的34.6%、2016年的26.3%分别下降了9.3%、1.0%。受到数字阅读的冲击,传统纸质报刊阅读率正在下降。此外,2017年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为59.1%,较2015年的58.4%、2016年的58.8%分别上升了0.7%、0.3%;0—17岁未成年人阅读率为84.8%,较2015年的81.1%、2015年的85.0%分别上升了3.7%,说明图书阅读和未成年人阅读率呈增长态势。《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指出:“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
表1 2015—2017年全国未成年人图书、报纸、期刊、阅读变化趋势情况[1—2]
少儿阅读需求不断增长,陪孩子前往图书馆阅读也成为不少家长的首选。作为全民阅读基地的图书馆,需要从区域布局、资源分配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尤其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家庭亲子共读、陪读的需求,逐渐成为图书馆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1 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方式
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第34条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并为学校开展有关课外活动提供支持。目前,公共图书馆面向少儿阅读有不接待或有限接待、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设立少儿阅览室等3种服务方式。
1.1 公共图书馆不接待或有限接待少儿读者
为避免小孩子在图书馆打闹,部分图书馆如浙江省图书馆因为所在的杭州市有独立建制的杭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所以馆内不设专门的少儿服务空间。有部分图书馆设置年龄段,有限接待少儿读者,如郑州图书馆新馆只接待4至14周岁的小读者,凭借阅证进入。又如深圳图书馆设立独立于主馆的少儿阅读区域,许多家长想陪同孩子借阅图书时,家长被拦在门口外,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1.2 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
单独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把少儿和成人读者区分开,解决了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但无法满足陪伴少儿的家长们的借阅需求,无形中制造了图书馆的服务空白。
1.3 在公共图书馆设立少儿阅览室
为了扩大和细分阅读群体,不少图书馆针对不同的读者分别设立了图书阅览室,或按专题建“馆中馆”,配置了相应的书籍以供阅览。为化解和满足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在图书馆内设立少儿阅览室或少儿阅读专区,是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做法,也是《公共图书馆法》提倡的。
2 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读者带着孩子来图书馆。由于少儿读者活泼好动、自制力不足,一方面他们在馆内跑动、喧闹,严重干扰了其他读者正常阅览;另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对图书馆展示的图书很感兴趣,挑选“过度”,即选取一堆自己喜爱的图书,翻阅后未能准确归架,导致图书乱架较为严重等,这些都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一定的困扰。解决这些问题单凭图书馆一方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家长读者共同努力。
与此同时,家长也愿意花更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们一起阅读,如果没有更多适合家长浏览阅读的文献,有些的家长会玩起手机,这些不良示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化解这一矛盾的一个方法就是空间融合再造,把适合少儿阅读的图书和适合家长的阅读文献摆放在同一空间,让两者各有所需,各有所阅。东莞图书馆自2005年新馆开馆之初就考虑到老幼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和变化,在少儿阅览室(下称“儿童天地”)旁边设报刊借阅室,方便和满足陪伴孩子到馆的家长们的阅读需求。随着报刊文献阅读率明显下降,少儿阅读需求显著增长,东莞图书馆利用儿童天地和报刊借阅室相邻的便利条件,从亲子共读角度出发,对两个阅览室进行空间融合再造。
3 东莞图书馆亲子共读空间融合再造实践
吉姆·崔丽斯在《朗读手册》中这样形容亲子阅读:“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共享读书的乐趣。
3.1 空间的融合再造实践
3.1.1 空间融合。东莞图书馆儿童天地和报刊借阅室都在一楼,有利于调整。儿童天地和报刊借阅室的面积基本一样,均约为660平方米,但儿童天地内又分设了礼仪之家和玩具图书馆两个活动空间,分别占去63平方米和88平方米,读者日常阅览的面积只有509平方米(见表2)。在周末及节假日时,远远满足不了众多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为扩大亲子共读区域,将两个阅览室进行功能互换,把儿童阅读区域搬至报刊借阅室,就增加阅读空间近150平方米,有效满足了周末及节假日亲子阅读的需求。
表2 东莞图书馆儿童天地和报刊借阅室空间面积情况表
3.1.2 业务融合。儿童天地可供读者借阅的少儿图书10万余册,还提供160种 2 200 册最新期刊阅览。报刊借阅室可借阅期刊 2 000 余种2.5万册,报纸207种244份。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读者在儿童天地办理图书借阅时,也想借阅期刊,工作人员会解释该室期刊仅供阅览,借阅期刊需到报刊借阅室。读者只能到报刊借阅室重新找,然后借阅,读者不便,图书馆也容易被误解和投诉。
从读者阅读需求出发,区分借阅和浏览,把可借阅的少儿图书、期刊摆放在空间较大的报刊借阅室,家长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可以翻阅和浏览最新期刊,喜欢的还可以借回去细读。把仅供阅览的报纸放至儿童天地,读者可以自由阅读。在孩子参与活动或在玩具图书馆玩玩具时,家长透过玻璃墙,既可以观察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又可以浏览最新的报刊。
表3 东莞图书馆儿童天地和报刊借阅室的文献情况
3.1.3 文献融合。把少儿图书、期刊等文献融合在同一服务空间内,通过家具、书架等软间隔,分成低幼绘本区、青少年图书区、期刊区等区域,借助墙面、柱子安排挂架,放置最新期刊及图书,让陪读的家长可以随时取阅,既不影响照看孩子,又可以阅读。
受到数字阅读的冲击,停办的刊物也随之增多,而中国知网、维普等数字资源基本上囊括了市面上出版的大部分期刊内容,检索文献也较纸质方便,因而纸质期刊查阅需求也随之下降,许多专业期刊从上架到下架,几乎没有被翻阅过,这造成了文献资源的浪费;而《意林.儿童绘本》《幼儿100》等刊物依然受到广大家长读者青睐。业务重组后,东莞图书馆减少购买低借阅率期刊,将多余的经费用来增订受欢迎的少儿期刊复本把腾出的空间用来放置增加的少儿图书。同时在报纸阅览区增加报刊借阅机、数字期刊体验机,方便读者查询数字报刊,提高资源和空间利用效率。
3.2 空间融合的服务变化
3.2.1 文献流通。空间融合调整后,书刊借阅业务集中在一个阅览室,低幼绘本区、青少年图书区、期刊区等区域,绘本区两侧摆放最新书刊(见图1),这样的布局方便了在低幼区中的家长,他们可以便捷地取阅到期刊,而不影响陪读。这种将儿童和家长空间融合的设置在为阅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文献资源展示找到了空间。小孩子们可以阅读绘本和少儿图书,家长也可以阅读到喜爱的期刊,各取所需,从而盘活纸质文献的利用。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借书时都会同时借上几本期刊,尤其是少儿、军事类的期刊成了借阅的热门。数据显示,2018年度(2017年10月—2018年9月)的图书、期刊外借册次比2017年度分别增长了4.15%和3.29%(见图2、图3)。
图1 期刊取阅栏一角
图2 2017年度和2018年度图书外借册次对比情况
图3 2017年度和2018年度少儿期刊外借册次对比情况
3.2.2 文献推荐。文献推荐和导读,是宣传馆藏资源的活广告。为了将这个活广告做好,亲子阅读空间调整后东莞图书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媒体,如网站上的每日一书专栏,每日更新;二是利用阵地,在阅览室门口显著位置开辟书目推荐专栏,定期推荐图书、期刊、报纸,内容包含主题推荐、读者借阅排行榜、读者推荐书目、新书推荐等;三是在宣传册和馆内刊物上推荐。在馆内的各种宣传册和馆内刊物如《连线》结合主题进行发布,如军事、党建、养生、经济专题等等;四是通过展览等方式推荐资源。例如把绘本里的人物用黏土制作出来,摆放在低幼绘本区展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绘本结合在一起,深受孩子们欢迎;还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升格地级市30周年的契机,借助馆藏报纸资源,推出“当年今日”新闻档案展示,从国家、省、市等层面展出1988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东莞日报》,每天翻页更新内容,家长们可以向孩子们讲述当年发生的一些事情,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3.2.3 志愿者服务。图书馆志愿者是不以物质利益为目的,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或者责任感,志愿参与图书馆服务活动并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团体或个人。服务空间融合后,读者阅览人数和借还量都创了新高,为了活跃志愿精神,打通社会联系,我们按年龄和服务把志愿者分为“义务小馆员”“学生志愿者”“东莞市志愿者拓展服务总队儿童天地分队”3个类别,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工作,细分为书刊整理、图书充磁上架、玩具图书馆开放、书库整理、报纸整理上架等多方面,并录入表格,方便管理与统计。这种方式既为广大读者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也使志愿服务成为读者服务工作的一大助力。同时,东莞图书馆结合当前空间环境及家庭读者群体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亲子共服务”志愿者活动,让家长带着小孩子一起参与志愿活动。
3.2.4 活动推广。空间的变化,给日常的阅读推广活动也带来了变化:第一,降低了干扰。之前,玩具图书馆在日常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中,由于紧挨着儿童天地阅览室,阅览室的读书声、吵闹声等声音与活动现场的声音混在一起,影响了活动效果。服务空间融合后,原来的儿童天地调整到相对安静的报纸阅览区域,“莞芽故事会”等阅读推广活动得以在较安静的环境下开展。第二,化解了陪读家长的“无聊时光”。部分阅读活动要求孩子单独参加,陪孩子来的家长在活动期间一般在玩具图书馆门口等候,而现在,他们可以在报纸阅览区,透过玻璃,在不影响活动开展的情况下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了解孩子们的动态,还可以在阅览室浏览报纸。第三,丰富了活动资源。服务空间融合后,在策划活动时,可以更便利地获得最新书刊如《小爱迪生》《少儿科技》等刊物提供的手工内容,为日常开展的手工阅读活动提供参考和案例。同样,结合活动,发放《连线》等资源推广宣传册,让读者进一步了解馆藏资源。第四,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学习,如“指尖上的舞蹈:旋转魔方”“机器人总动员”“戏剧教育知多D”“魔音英语计划”等趣味活动,家长和孩子都表示获益匪浅。
4 空间融合再造的思考
4.1 空间融合打破了馆藏文献类型阻隔
从图书馆空间的变迁来看,图书馆空间经历了“以藏为主”到“以藏促用”到“以人为主”的空间发展过程。服务空间融合相应会伴随馆藏资源的融合,融合后的馆藏分布更加合理化,符合读者阅读需求,让图书、期刊等文献类型产生了“1+1>2”的服务效果。图书馆需要利用线上线下、服务阵地等便利条件,对图书、报刊等多种文献载体进行深度开发利用,透过策划展览、分享会、书目推荐等阅读活动,积极做好各种类型馆藏资源的推荐和导读,借助亲子阅读蓬勃发展的需求,提高文献流通率及使用率,盘活受数字阅读冲击的纸质报刊。
4.2 空间融合改变了图书馆服务方式
随着全民阅读的推进,“时时闻书香,处处听书声”的阅读氛围渐浓,而读者阅读需求和读者群体也在不断变化中,图书馆的服务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因需而变。如果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发生改变,那么图书馆服务也要顺势而为,服务空间融合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强调重视读者的需求与感受,结合技术和图书馆的资源能力突破空间束缚,让资源利用最大化,化解因文献资源的区域和读者的阅读区域分割所造成的矛盾,让孩子在读书或参加活动的同时也让等待的家长有书可读,改变了原有的服务方式,满足了新形势下家庭读者群体亲子共读、陪读的需求。
4.3 空间融合提升了图书馆服务品质与内涵
图书馆借助空间融合,书刊并存,相互促进,也挖掘出许多新的变化与需求。如在活动方面,整合和利用期刊和图书等多种文献内容策划出更多丰富又精彩的亲子阅读活动;在志愿者方面,挖掘和组织开展“亲子共服务”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体验图书馆工作等等,丰富和充实了图书馆原有的服务项目,既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提升了图书馆服务品质与内涵。
4.4 空间融合有助于图书馆员业务素质提升
服务空间融合的目标就是要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资源和空间的融合不是目标,服务质量的提升才是重点。徐升国认为:“传统图书馆是以书为中心,而新型的阅读空间以读者为中心,围绕读者各方面需求展开立体服务,包括提供阅读服务和指导等,这依赖于更灵活的体制创新。”社会机构运营的阅读空间对图书馆产生了冲击,也促使了图书馆的服务和空间进行转变,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理解读者随着时代变化的需求为服务基础,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借助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使资源配置和服务更人性化,体现图书馆的价值,让家庭读者群体感受到图书馆的魅力。
儿童是图书馆里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也是图书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如何设计和规划亲子阅读空间,如何开展亲子阅读服务,成为当前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基于“以读者需求为本”原则,通过对儿童和成人阅读空间进行融合再造的论述,尝试探索一种儿童与成人共享阅读与服务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图书馆不仅把图书、报刊等资源和服务融合在同一阅读空间,使得单一阅读空间的资源不再单一,读者也会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