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敬畏意识刻不容缓
2019-05-11张常红
张常红
摘要:当前社会敬畏意识缺失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归根到底是在人的成长期少了敬畏意识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里培养学生的敬畏意识刻不容缓,重点培养学生的敬畏生命、敬畏规则的意识。
关键词:敬畏;生命;规则
近年来在媒体上经常看到一些与教育有关的负面消息,特别是近段时间,诸如学生伤害老师的事例;学生伤害自己甚至轻生的事例;校园欺凌现象;熊孩子的事件;成年人“巨婴”事件;另外还有一些成年人以及官员犯错犯法事例。这些事例涵盖了从小到大各个年龄段、各个层次的人员。每当看到听到这样的事例,我都会想一想,这些熊孩子或学生这样,难道他的家长没有教育他们这样做不对吗?他的学校没有教育他不能这样做吗?那些犯错犯法的成年人或官员难道当年没有受过教育吗?
追根溯源,还是我们的教育有所缺失。到底缺失什么?缺在哪儿?细细想来,如此等等事例和现象背后,是在他们成长的阶段,我们的教育还是有很多地方没做到,其中德育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敬畏意识教育,没有教育学生对一些事情的敬畏,有些事情是有底线的,就是不能做,做了就是不对,就是犯错。
敬畏,从字面上来看,敬有尊敬、恭敬、彬彬有礼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有畏惧、佩服、担心忧虑的意思;敬畏的词意是既恭敬又畏惧,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从内心中生发出对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有些害怕的感受和情绪。敬畏不同于恐惧。恐惧是一种本能,它是靠直觉瞬间产生的,而敬畏的形成是人们始终处在“清醒”而又“戒惧”的状态,运用理性思维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怀。不能简单地将敬畏理解为敬与畏相叠加,而是将二者相融通,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人们因为“敬”而效仿,因为“畏”而上进,惧怕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无所畏惧更不是强势的表现。
在我由小到大成长过程中,有一点我印象深刻,我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小孩没有什么大道理,父母总是教育我们要有“怕处”,特别是在我犯错的时候。我当时并不是很清楚他们所说“怕处”指什么,现在仔细想来可能意指敬畏。“怕处”表面意思指“害怕的地方”,其内涵就是“敬畏的地方”。在老一辈的心里,一个人要对一些事情和东西有所敬畏,不能任性妄为乱来,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知道或没有“怕处”,就会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任性性格,长大之后心中没有敬畏,就会胡作非为,就会出事犯错。
现在的这些熊孩子或学生没有敬畏意识是现在教育的问题,这些熊孩子或学生的家长估计也没有这些意识,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家长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受教育者,这也说明以前我们教育在这方面也沒有做得好。这些熊孩子或学生将来还要长大成人养育下一代,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力争在这一代人身上补上这一课,不能仍由这种现象和事例再经常发生,因此,培养学生的敬畏意识刻不容缓。必须从现在起、从孩子或学生小时候起就要培养他们的敬畏意识。
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要敬畏的事情可能有很多,任何人在做人做事上要知敬畏、有敬畏,善于用敬畏之心守住做人做事方面的底线,如若不这样,有可能受到惩罚,严重的可能危及性命。作为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及早进行敬畏生命、敬畏规则的教育,让他们及早建立起敬畏生命、敬畏规则的意识。下面分别阐述。
一 培养敬畏生命意识
人是社会的动物,从出生的那天起,人的生命是具有社会性的。一个人的生命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既是该个人个体的,同时也是这个人的家庭的,还是这个社会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每一个个人的生命,都有他的关联性、社会性。每一个生命都不仅是自己个人的,而是家庭的!家族的!社会的!“人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个体又具有唯一、不可替代性、同时还具有一次性的特性,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重头再来。
一个生命个体在一生中是能够创造无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价值的。生命宝贵,只要存在,一切美好都有可能发生,就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个体生命的消失,不仅仅是个体价值的消失,也是个体家庭或家族价值的巨大损失,同时还是这个社会的价值大损失。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这就是生命价值崇高之所在,也是敬畏生命意义之所在。
西安的那个因为手机被收走而刺死老师的那个学生、北京的那个刺死医生的人、还有那因为犯错受到老师批评教育而跳楼的学生,以及同学之间互相伤害学生,等等,在他们心中,根本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意识,那么轻描淡写,那么坦然随意,好像生命就像儿戏,可以重复再来。生命不可能有两次,要知道,即便有金山银山,也买不了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个体连生命都不存在了,何谈生命的价值。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与后果,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这些事件中汲取教训,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事件。
家庭和学校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和学生懂得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只有一次,是宝贵的。学校要经常开展或创设一些有关生命的活动,帮助孩子和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培养起敬畏生命的意识,让他们及早知道敬畏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让他们知道每一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到花季少年再到朝气蓬勃的帅气青年,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让他们既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敬畏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同时敬畏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只有对生命常怀尊重和敬畏之心,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也会让你的生命也获得尊重。
二 培养敬畏规则意识
规则是什么?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人是社会性群体生物,为了确保这个群体社会的有序稳定延续发展,会制定一些约束群体中个体行为的规定或准则,这就是规则。有些规则有成文的,有些没有成文,但是得到群体大多数个体认同并自觉遵守。规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学校校规、学生守则、单位制度、交通规则、社会公德,乃至法律等都属于规则范畴。
规则一经约定,就具有刚性,就具有约束性。规则既是群体对个体的约束,也是群体对个体保护。群体中的个体遵守了规则,在规则适用的范围内行动,就能得到整个群体的保护,利益得到保障,就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如若个体违反了规则,突破了这个约束,轻则付出惨痛代价,重则危及生命。为什么有人不守规则或者突破规则?无非是个人得点自由和放任,得点利益和便宜,美其名曰个性发展,但是这是以牺牲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
反思很多惨剧,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规则意识,不敬畏规则。许多时候,其实只需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克制,敬畏和遵守规则,损失是可以避免的。过马路闯红灯、公共场合插队、迟到早退、违约等,很多人觉得这些没什么,忽视规则、破坏规则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漠视和破坏规则以往都没什么成本,但有时则要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就以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为例来说。此次疫情源头虽然未有定论,但已有证据将源头指向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在人体内产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这个疫情看起来是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一个和谐平衡问题,“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细细想一想,還是一个敬畏规则和生命的问题。国家早已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要求禁食野生动物,这就是规则,有些人就是不听,就是要越过规则,就是要尝尝野味,带来了多么严重的灾难。
因此,从小培养起学生对规则的敬畏意识,使他知道做人做事的底线和红线,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是不能做,能做的事做到什么程度而不逾矩,知道漠视和不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要让他们建立起规则是火炉、是高压线、是电网、是猛虎的意识,一旦触碰违犯,必受惩罚,必受损害。这样,将来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熊孩子,就不会有人在乘车游览野生动物园猛兽区时而下车,就少了因为赶时间而逼着高铁不让准时发车的人,就少了因追求野味而吃野生动物的人,就少了因追求快速通过而闯红灯的人,就少了喝酒或喝醉了还要开车的人,等等。
总之,敬畏是一种美德,而无所畏惧常常是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灾难。敬畏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从小教育学生常怀敬畏之心,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严格要求自己,那怕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都守住底线,严于律己。要从小教育学生“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只有心存敬畏,才能防止心灵和道德的滑坡,人类才能生生不息。要从小教育学生常存敬畏之心,尊重规律,尊重规则,行在规矩中,居在方圆内,方能行之高远,一切安宁都会不期而至,一切美好都会如约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