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助力中职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2019-05-11陈晴
陈晴
摘要:针对中职学生思维发散的特点,思维导图可以将数学知识体系图像化,知识要点符号化,帮助孩子更好地记忆相关定义、公式,深入理解课堂内容,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中职学生;思维导图
面临着时间紧迫的学业水平考试,中职生却大多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势在必行。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对思维能力水平有着较高要求,而思维导图被称之为思考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明晰知识结构、提升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一 什么是思维导图,与数学教学结合的表现形式
思维导图又称之为脑图、心智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英国学者Tony Buzan发现并提出,它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通过放射状的发散形式,将思路变得更为条理和深入。思维导图可以将脑海中的思维想法转换成可视的图片文字,利用图片表现出思维,使大脑中的思维具象化。
将思维导图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主要分以下两类。
从知识结构来看,每张思维导图都以一个数学问题为主题展开,通过形象的图形符号与指向性的线条来进行知识结构的展现,以节点来体现思维的转换或知识点的分枝,很适合用于数学知识结构的归纳整理。
从解题思路来看,以题中所问的问题为主题,以所用的公式定理为分主题,结合所给的题设条件层层倒推分析。例如已知两点的坐标求直线方程,先确定两个分主题:“斜率存在时”与“斜率不存在时”,根据条件具体判断属于哪种情况,如属于“斜率存在”的情况,再根据点斜式分两节点“斜率k”与“任一点坐标”。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正确找到解题思路。
二 为什么要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中职数学高效课堂
(一)面临学业水平考试,时间紧任务重
从今年开始,我省开始了学业水平测试并与学生的升学毕业相关,其中数学测试时间定于职二下学期,考试内容为中职数学基礎模块的一到十章,除去复习的一个学期时间,可谓时间相当紧迫,采用常规学习方法,难以同时兼顾到学习的“质”与“量”。因此要求中职数学教师为学生找到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业竞争中力争上游。
针对中职学生思维发散的特点,思维导图可以将数学知识体系图像化,知识要点符号化,帮助孩子更好地记忆相关定义、公式,深入理解课堂内容,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难以抓住学习重点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一堂课上下来,往往抓不住课程的重点,可能仅仅学会了一些解题方法,但却没有真正掌握到知识的重难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很快地把所学遗忘。
一旦引入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就能以结构图的方式,让学生始终明确自己要学的是什么,当前学习处于哪个知识节点的哪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了知识结构,鲜明地突出了知识要点,对中职学生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 如何用思维导图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利用思维导图,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思维导图被称之为是思考的工具,以图形、线条、颜色为载体,既直观又鲜明,符合中职生的记忆特点,能有效发挥人体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将整个知识脉络以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定理、公式的记忆效率,同时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各方面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作课堂笔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作笔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以学生直接记录教师课件上的导图为主;利用思维导图上过一段时间课之后,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导图的结构与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逐步在导图中加入一些自己的元素;然后再用几节课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先归纳出一堂课的导图,如找准重要知识点作为节点,理清各节点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并与教师的导图进行对比,找出不足点,提高作图能力;最后在使用过程中对节点样式、线条色彩等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许多中职学生原先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形象化具现却又没有固定的格式,引导学生记在课堂笔记上并不会让学生产生过多抵触心理。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作图方法之后,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可以在老师所示导图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新认知,做出的笔记既不失系统性又增加了自己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都对自己笔记中的思维导图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并乐此不疲。
(三)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象又直观的思维导图无疑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本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一味的灌输,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学习数学越来越抗拒。而思维导图以其形象化的特点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那么艰深难懂,不再那么抽象飘渺,变得形象与直观起来:节点代表知识点,线条表示各知识间的联系,只要先掌握好核心的知识要点,再理解相互间的联系,就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内容掌握下来。随着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掌握,进步带来的喜悦感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学习的兴趣。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课堂上的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四)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授之以渔
目前的中职数学教学有一个误区:即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淡化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课堂跟不上,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有甚者,学生在当堂课后能依样画瓢解决相关问题,可是一到考试与综合复习阶段就发现无法从试题中找出相关条件,更不知道要运用哪些相关知识点、公式、定理去进行求解。这说明学生的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培养,思维导图被称之为是思考的工具,能把题干信息结构化,结合所学公式,迅速关联知求关系进而找到解题思路。
(五)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形成记忆链
数学的逻辑性很强,知识结构是环环相扣、逐步递进。在上新课时,一般只关注到本节的知识结构,最多再加上与前置知识之间的关系。而到了复习之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个个原先分散的单图有机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如把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求和公式通过导图分别展示,既能归纳知识点,又能直观明确其异同点。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明确知识点间的方向与递进关系。如在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考纲中要求“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相关定理作出思维导图,首先明确三者之间判定与性质推导的方向性;其次再明确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形成线线、线面、面面间的判定递进;最后明确三者的性质。很多学生在画完该图后都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将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
(六)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相关题型
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整理相关题型、相近题型。例如同样从已知两个点的坐标出发,相关的知识点有求两点间距离、已知两点求斜率、求过两点的直线方程、求中点坐标、求以其中一点为圆心另一点为圆周上一点的圆方程、求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線段作直径的圆方程等等,由学生手绘出思维导图,详细标注所需的各种公式、思路,今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快找到相应的解法。
(七)以小组形式绘制思维导图,碰撞出思维火花
思维导图当然还可以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产生“1+1>2”的效果。比如复习课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行画出思维导图,再由组内组织讨论。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见解不断补充新分支,不断形成新连线,集全组之力得出一幅思维导图。有研究表明,人们在讨论交流时,思维处于特别活跃状态,对新观点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因此小组最终成形的思维导图其实所有组员共同的思维结晶,对每个组员来说都能理解。整个绘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课堂知识的重新回顾,讨论添加导图的过程则能实时发现并弥补自己的知识缺漏,让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们从别人的思想中汲取养分,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果能作为组上的代表进行全班分享,更是说明已经对整个知识体系完全掌握了,这时再加上老师的适时表场,可以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迟来的成功喜悦。最难得的是,学生不再把记忆数学知识当作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游戏,自觉自愿地加入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八)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学相长
教师可以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中,不断地加深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基于学情设计的适合学生的课堂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除了必要的知识点与例题讲解之外,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归纳整理绘制出导图,在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来到学生身边,或倾听,或指导,真正的将课堂交给学生主体来参与。在学生分享个人或小组绘制好的导图过程中,能不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如此一来,老师便“不教而教”,真正融入主导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学而学”,所有的同学都可能成为自己某个知识点上的小老师。长此以往,老师更了解了学生,授课便更有针对性,学生学得更轻松自如;学生也不时会有些思维亮点对老师有所启发,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看中的是它结构分明、图文并茂甚至带有一些娱乐性质的特点,特别有助于消除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厌学畏难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学生们通过思维导图掌握知识要点,明确知识结构,找寻解题思路。将原本看似散乱的知识点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机。一旦配合上自主学习、分组分享等教学方法更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师生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可以教学相长,教师逐渐提升自己的课堂主导能力,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构建出越来越高效的中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