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黔西南州新市民就业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9-05-11潘桂花张传俊王菁
潘桂花 张传俊 王菁
摘 要: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6.7%,达到22.58万人,少数民族搬迁人口大多来自封闭落后的自然村落,文化程度低、生存技能单一,融入城市困难。黔西南州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结合实情广泛开展新市民就业培训工作,实施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结合实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新市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推动新市民实施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黔西南州 新市民就业培训 地位、作用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的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俗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泛指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进行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思想政治的表现与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总是存在差距,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渐缩小差距,使两者趋于一致。
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大多来自较为偏远的深山区、石山区,在教育上远远落后于城市的教育,傳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等方面都与城市生活存在较大差异,搬迁到城镇后,在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就业收支等方面都与城市居民迥然相异,城市融入困难,甚至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克服这些困难。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对新市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新市民在思想素质、政治觉悟上得到提高,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新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是可以使其积极参与新市民就业培训活动,认真学习知识技能,最终实现上岗就业,解决了就业难、难就业问题。二是增进新老市民、新新市民之间的情感,促进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突破,最终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城市中,成为促进城市建设中的一员。
二 黔西南州新市民就业培训
(一)黔西南州新市民就业培训背景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地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探索出“四方五共”、“七个搬出”的群众工作方法,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新市民计划(试行)》、新市民“1+13“政策体系,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通过全州人民群策群力,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33.85万人的搬迁工作。搬是基础,稳是关键,富是目标。黔西南州紧扣省委政府“五个体系”建设,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将工作重点从搬迁为主转入以做好后续工作为主,力求新市民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黔西南州搬迁安置的33.85万余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22.58万人,很多搬迁群众来自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文化程度较低,生存技能单一。能够自主就业的新市民少之又少,就业形势严峻。黔西南州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的就业扶持,广泛开展新市民就业培训,着力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二)新市民就业培训的目的及基本内容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促发展、稳增长首要保稳就业。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重心已转换到搬迁的后续工作中,当下最棘手问题就是新市民就业形势严峻。结合黔西南州搬迁群众、搬迁工作的实情,解决新市民就业问题,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重要举措,新市民就业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其来最终解决新市民就业难和难就业。
1实现就近就业,解决新市民就业地、安置地“两头住”的现象
黔西南州是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石漠化片区的核心区域,喀斯特石漠化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加上黔西南州工业化水平偏低,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大多数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就业地、安置地”两头住“的现象普遍存在,安置点人气不旺,留守问题依然突出。为此,黔西南州大力开展新市民就业培训,“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施培”,同时积极引进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进入本州,给新市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就业。
2破解新市民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
新市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在语言交流上存在困难。新市民就业培训基于新市民的文化程度、民族特征等开展不同的技能培训班。比如开有种养殖技术、建筑业用工、电子商务、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培训班。实施全员培训,按照“一户一人以上培训”原则,促使新市民培训全面覆盖,扬长避短,每人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3巩固“成果”,趁机“发展”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处于巩固搬迁成果阶段,需要统筹后续帮扶工作。新市民就业培训,是贯彻培训和就业服务系统建设的体现。广泛开展新市民就业培训,推进新市民全员培训,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推动新市民快速融入城镇生活、加快新市民自主创业、快速致富的步伐,确保夺取全面胜利,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时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了区域协调发展进程,是提高黔西南州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良机,促进经济发展。新市民就业培训实践活动培养出大量的符合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抓住机遇,促进迁入地开发的新的资源,发展新经济。为黔西南州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脉。
黔西南州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仅是搬迁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就高达22.58万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保存较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因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培训便成为新市民就业培训的主要内容。
通过黔西南州自上而下的努力,实现全员培训的目标,同时也发现培训效果不佳,新市民培训后达到上岗要求的占比低;培训后就业情况不理想。经走访调查总结出了以下两点原因:
1经济文化差异下自卑心理的产生
新市民对自己来自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文化程度低等因素造成心理上的自卑、胆怯,在面对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拒绝主动去适应,畏惧走上新的生产岗位上,缺乏自信心。
2惯性生活状态同与新环境下的差异较大,形成抵触心理
新市民离开早已习惯的自给自足、惬意潇洒的慢节奏农村生活,突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快节奏的城镇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大转变,这必然会使他们想念农村生活,对新的环境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和抵触情绪。
三 加强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市民”群众有面临身份转换的困惑
黔西南州在“十三五”期间将33.58万“村民”一下转变为“新市民”,搬迁群众的生活瞬间万变,一下子未能适应过来。在政府以及城镇老市民的心中,新市民已经成为城镇的一员,新老市民都是城镇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但搬迁群众的自我认同与“新市民”身份的转换不一致。即使他们居住在与城镇老市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转变,他们认为在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社区参与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自身的文化程度和生产生活技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水平,心理上否认“新市民”的身份。新市民在融入到新的环境中,避免不了会遇到一些困难,不管是在行为行动上面还是思想观念上面,都需要一个转变适应的过程。部分新市民在遇到不适应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逃避,缺乏自我调适。他们心理夹在传统身份“村民”和现在身份“新市民”这两者之间,对自己的身份处于困惑的状态,城市融入困难,这严重影响到新市民就业培训的成效,不利于新市民和城镇的全面发展。
(二)新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城镇发展要求不相符合
新市民融入到城镇的生活,不仅需要在生活条件、身份等客观方面做出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主观方面的转变是融入城镇的前提和保障。
搬迁来到安置区的新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城镇的发展要求面临矛盾与冲突,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方面最为突出。后续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教育医疗保障、就业收支等方面,新市民生活上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依然如故。思想停滞不前,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习惯,与城镇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不相符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市民融入城镇的步伐。为了使新市民在就业培训得到较好的成效,快速融入城镇,同城镇共同发展致富,新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事不宜迟。
四 思想政治教育在黔西南州新市民就业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黔西南州新市民就业培训中地位突出
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个体发展功能
培训过程中部分新市民内生发展动力不强。黔西南州新市民就业培训受到了新市民个人思想政治观念及道德规范的挑战,部分新市民存在一些等、靠、要思想,眼高手低,“小富即安、吃完再要”,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纪律意识较差,影响培训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可以引导他们确定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即致富,并向目标前进,根据新市民的特征开展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来启发、动员、教育他们,使目标导向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可以向新市民传导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批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实现对新市民在就业培训活动中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使就业培训成功有效的进行;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激发精神动力,在就业培训过程中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有利于充分调动新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培训,从此来看,加强新市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2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有着紧密联系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为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服务。意识形态对人具有凝聚和鼓励的作用,能够为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人们进行社会主导意识的灌输与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新市民确立社会活动的共同价值导向,使人们具有统一的意志。从生活在封建落后、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搬迁来的新市民,原来的物质生活导致他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等方面都与社会主导意志存在差异,文化素质较低,思想固执、保守;在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对于学习新的社会技能十分被动;固有的日常行为习惯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且不愿主动改变。古人云,穷则思变,他们不懂思变,在生产生活方面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寄于政府的救助,出现精神上的“迷茫”和“堕落”的现象。
为提高新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社会价值目标,且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精神动力,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内化到新市民的头脑中,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向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要求的方向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新市民为融入城镇参与就业培训的过程,也是新市民再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主客体矛盾或其他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地位不言而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新市民的實践活动中去,对就业培训起促进作用,为新市民再社会化服务,更好的满足新市民再社会化过程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市民就业培训起促进作用
1有利于加速脱贫致富的脚步
思想政治教育对扶贫对象的就业思想有一定的决定作用,思想是行动的指引牌。扶贫先扶志,在新市民就业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引导新市民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着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使新市民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新市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下,进步的思想,其行动也会受先进思想的带动,增加自身的原动力,同时也不受消极思想的影响,形成有动力、有目标、有计划的方向去选择就业。与此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遵守纪律教育,规范新市民的行为纪律,在培训做到自我监督,就业培训有序的高效的进行,新市民致富的目标指日可待。
2有利于稳固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是一场持久战,因此要注重其长期性和稳定性。不能顾此失彼,如果只考虑当前是否脱贫,从而忽视其长期性和稳定性,则所有的努力将得不偿失。加强新市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时发挥了极大作用,使得新市民快融入、能致富,能长期并且稳定的适应城镇的生产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新市民的理想信念和积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市民进行政治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为新市民稳固脱贫致富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 结语
黔西南州新市民就业培训,目的是帮助新市民快速融入和适应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扎实抓好新市民物质方面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新市民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扶持。新市民就业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新市民在接受主导意识的灌输与教化的过程中将其内化;打破保守思想,促使思想与时俱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其潜在动力,树立勤劳致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风尚、新观念;提高新市民对政策知晓度,为感恩教育等的发展起到了教育与引导的作用;对于新市民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高适应和改造城镇新环境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帮助新市民提高并保持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精神,从而挖掘自身的潜能。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能够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较好地引导新市民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新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的参与新市民就业培训,实现就业目标,自主脱贫致富,在新的环境中找的归宿感,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万柏,张耀灿主编.--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2016.3重印)
[2]张传俊,李君怡.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中民族文化建设情况调查[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报.2018,(6):8—12
[3] 黔西南日报/2018年/10月/19日/第002版
[4]搬迁启事[J].广告导报,2005(2):138-138.
[5]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