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

2019-05-11张晓红吴曼

党政干部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改革开放

张晓红 吴曼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也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立足现实、立足国情,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创新意识形态实践形式,不断完善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工作,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核心。

[关键词]改革开放;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1-0023-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实践中经历了不断选择、坚守、创新的历史过程,在理论形态上逐步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体系。深入研究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演进,对于深刻理解党的执政理念、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建设在转折中的选择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思想的困惑、前进道路的徘徊,使中国面临着前途命运的选择。在历史的关键时期,1978年出版的《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弥合了思想的分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重新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从此中国历史展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决议,全面评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包括“文化大革命”等在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客观、公正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澄清了人们思想上的困扰,工作中的迷茫。《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我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意识形态建设在探索中的发展

改革开放虽然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但是各种思想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传统的价值理念逐渐被削弱,一贯的认知理念遭遇挑战,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逐步抬头,这些无疑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如何消除市场经济发展带给人们思想的不利影响,成为我党急需解决的问题。

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了精神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我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开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1年2月由全国学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九个单位联合开展了“文明礼貌月”活动,大兴“五讲四美”之风,此后又和“三热爱”活动相结合,并称为“五讲四美三热爱”,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迅速在全国展开。同时,各地积极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党的十二大指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及必要性,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

黨的十六大指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善城乡环境、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公民文明素质以及现代社会文明程度。按照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城市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等活动;在村镇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小城镇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共铸诚信、文明风景旅游区等活动。

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政治保证。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路线、方针、政策,必将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呈现出一派蓄势待发、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因为道路明确、方向清楚、领导正确、思想清晰。其次,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其中一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证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和发展轨道,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在“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现代化建设步伐迈上新的台阶。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也开始凸显,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们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多变,利益关系趋于复杂,这对中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系统的发展观念,指明了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规定了发展的基本要求,阐明了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

三、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推进

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顺应时代和历史的潮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才能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进。

中国改革的经验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结出累累硕果,必须走自己的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只能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潭,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一条康庄大道。早在党的十二大上就正式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进一步探索,标志着我党已经开始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之路。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坚定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会议指出,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对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进一步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以及道路方向。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是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道路选择错误必将走向歧途,道路选择正确必将迎来光明前景。4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党领导人民劈波斩浪、拼搏奋斗,找到了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使中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

“思想与文化风格并不改变历史,但它们是变革的必然序幕,因为价值观与道德伦理上的变革,会推进人们改变他们的体制和社会安排。”[1]价值体系包含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的概念。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意识活动的产物,它是建立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由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复杂多元,所以也会呈现出多种价值体系并存的现象,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进步,需要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来支撑,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成员必将会离心离德,国家发展之路、民族强大之希望也将会坎坷崎岖。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制约着社会思潮,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取向,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能够被社会所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应该在复杂的、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思想堡垒,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多方力量、坚定共同理想、形成共同信念,激发人们不断前进的勇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要把其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的十七大明确对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重要部署,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打牢团结向上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为积极应对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各种价值的较量,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注重核心要素和凝练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聚集正能量、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正确的价值观会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催人奋进的动力。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无法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社会主义事业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尤其是在当今思想多元化、文化大碰撞的复杂时代,坚持正确的、有益的、健康的文化,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地位,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才能形成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形成强大的合力,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四、新时期意识形態建设的坚守与创新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新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以更加复杂化、全息化、更具渗透性的形式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并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存在着,这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斗争。新媒体的出现,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并呈现出海量、多元、快速、多变等特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2]。中国社会发展的外在环境与内在要求使意识形态建设呈现出了新特点,提出了新要求。

意识形态建设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社会稳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人们全面发展的保证。学者舒曼曾说:“共产党中国犹如一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她被糅合在一起,站立着,而把她糅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识形态和组织”[3]。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头脑清醒、态度冷静、行为理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党心民心,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朝着伟大的目标不断前进,朝着理想社会不断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就。2014年,增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指向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既注重理论创新又注重实践创新。首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将意识形态建设纳入国家安全的总体战略,筑牢了国家稳定、发展的根基,通过文化强国战略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其次,强调话语权的建设。通过话语体系构建战略传播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新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构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加强大数据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建设。通过新媒体战略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生活化、常态化。2015年公布实施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表明对大数据管理与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民情、民意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改变原有的把意识形态建设简单化的粗放模式,借助技术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将抽象的、理论性的内容具象化、生活化;创新形式,关注个体体验,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进而使其成为全社会自觉笃信、自觉于行的信仰。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2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458 2017-10-27.

[3]孙忠良,陈德祥.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式的意识形态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责任编辑  彭  坤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话语权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