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探析秦书生

2019-05-11曹现伟

党政干部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曹现伟

[摘  要]绿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在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方面存在公众绿色生活意识不强、环境保护活动参与度低、绿色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大力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大力推动绿色消费、完善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以及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关键词]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1-0016-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1]51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将绿色理念转变为绿色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绿色化”装点生活,通过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绿色生活方式指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按照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承担推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义务,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动。绿色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按照环保友好、文明节俭的方式生活。[2]23生活方式并不等同于衣食住行游等日常生活领域,而是包括了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全部生活领域,是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不包括非生活性因素)的统一体。[3]5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现实背景下,[1]11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环境需要[1]50。因此,在国家生产层面强调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4]8-9绿色生活方式融入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通过末端绿色消费拉动前端产业绿色化升级,减少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费现象,遏制攀比性、炫耀性、浪费性行为,带动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形成人人、时时、事事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的必然要求。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新阶段。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牵动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蓝图的前提条件,不仅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大力推广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习惯,使人们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常态,开启绿色生活的新篇章。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人类中心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一些人追求奢侈消费、豪华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适度消费等绿色生活理念,让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就要摒弃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促进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绿色生活成为我们时代的名片,让全体公民成为绿色生活的代言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既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走进寻常百姓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促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发生质的变化,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及有利于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型生活方式。这对形成人人、时时、事事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既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供给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更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它不仅为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且又以绿色消费倒逼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又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和结果。

二、当下我国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放在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地位,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2015年11月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实施以来,我国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方面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相关的法律不完善和缺乏政策支撑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1.公众绿色生活意识不强。对我国而言,社会公众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不高,整体收入水平低,對绿色生活、绿色产品知识知之甚少,公众的生态知识普遍匮乏,使得我国很多公民认识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自己生活方式存在着某些关系。公众的绿色生活意识不强,整个社会绿色化生活方式的氛围尚未形成。近年来,虽然公众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寻找解决出路,但是主要停留在浅层次,难以深入核心地带。主要表现在人们对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了解的比较全面,但是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知识了解甚少。

虽然环境教育在我国开展已经多年,但是范围狭窄,广泛性和可行性较低。由于环境教育不足,人们更多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不够,绿色生活方式还没有深入人心,绿色文化还没有形成。

2.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参与度低。公民是生态文明的主要参与者,但是目前我国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不够。一些群众甚至认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情、政府的责任,与个人无关,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对环境保护作用甚微。公众对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不主动、不积极,缺乏足够的动力。中国环境促进会编写的“2016年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0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环保关注度高,但是参与度、参与能力和监督能力都比较低。

生态问题表面上是自然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人的问题,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他们是绿色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绿色生活的直接受益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习惯性的行为做法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另外,我国粮食的浪费惊人,据调查显示: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这种“舌尖上的浪费”不仅与我们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背道而驰,而且造成资源惊人的浪费,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相适应。还有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皮革、垃圾、落叶、杂草、秸秆等废物都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大量燃放烟花爆竹、露天烧烤食品产生的烟尘也会加剧大氣污染。

总之,我国公民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参与度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均不成熟,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动力不足。

3.我国企业对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导致绿色产品供给不足。绿色产品是指企业将生态化理念渗透于生产过程,其产品本身具有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特点。绿色产品供给充足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前提。由于绿色生产需要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一系列流程上都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而企业开发绿色产品难度大、成本高,导致绿色产品的价格普遍会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一般价格,影响市场销售。一般情况下,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生产绿色产品。

4.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政策缺失。我国虽然已经采取绿色生活方式的鼓励性措施,如采取财政补贴制度,对于购买绿色产品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等。但是政策不完善,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责不明,生产者生产绿色产品积极性不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度不高。我国对企业绿色生产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税收补贴程度不够,没有对绿色产品给以足够的政策支持。造成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高,售价高。此外,绿色产品的认证种类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认证机制,导致消费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堪忧。

5.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法律建设相对落后。法律是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法律相对薄弱,配套措施也不完备,导致工作中面临许多难题。环境执法透明度不够,未能形成统一的执法标准。环境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装备落后,执法能力普遍不高。一方面环境执法的高素质和环境执法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

三、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路径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需要从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改变消费理念、制定政策制度、推动全民行动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协调推进。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就没有行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必须从增长人的内心生态文明理念入手,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环境意识。“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5]。“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6]。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7]绿色生活方式不是个体行为方式,只有当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普遍崇尚、广泛接受的行为进而发展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才能真正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从而推动绿色发展。因此,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文化,积极培育绿色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价值理念,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之一。

首先,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宣传教育机制。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将绿色生活理念渗透到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社团活动中,此外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国民教育之中,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公民教育之中,加强学校的环境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家庭的环境教育,将绿色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价值观,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参与感。人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人人、事事、时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

其次,注重宣传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既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生动、立体化地开展宣传教育。社会媒体是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绿色产品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曝光奢侈浪费等反面事例,宣传典型人物和精神,使大众对绿色生活方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爱护环境光荣,勤俭节约光荣和绿色低碳光荣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族的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改变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挑大梁”的现象,社会成员主动承担责任,自觉形成爱护自然和生命,节约资源和爱护动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模式。

“互联网+”的思维是宣传绿色生活方式的新型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广泛且便捷传播信息的优势,及时宣传并分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好办法、经验、案例等,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所遁形,而且还应该在发现违法乱纪行为时及时举报,从而形成网络监督。此外我们还应重视民间环保组织的重要作用。现在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社会团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大量细致的、更贴近群众生活的、形式多样的工作,弥补政府不能做、不愿做的空白,形成时时、事事、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

再次,采用生动的宣传教育形式。在宣传教育中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开展绿色生活教育活动,制定公民行为准则,充分利用各种绿色活动。政府可以定期向居民发放《绿色生活指南》的小册子,科学普及空气质量指数、垃圾分类等基本的生态知识,同时,宣传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引导居民树立绿色生活的习惯。还要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和具体实际,创造出一批大家喜闻乐见的融入绿色文化的文艺作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宣传绿色文化。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逐渐认同绿色化生活方式,并转化为内在动力,从而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2.构建全民绿色行动体系。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关键在于行。“仅让环保成为一种价值观念是不够的,必须让环保的方式成为一种常识,一种生活态度。”[8]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通过具体的行为、习惯加以表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要让人民群众变旁观者为主动者,激发人民群众的潜力与积极性,使生態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竭的内生动力。“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7]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一泓瓦尔登湖常在,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一要坚持绿色出行。倡导绿色低碳环保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少开车。短途出行,可以采用自行车或者步行,长途出行尽量少带行李。二要坚持绿色居住。鼓励绿色家庭,购买节能、节水、节电的绿色家庭用具。三要坚持绿色建筑。提倡低碳、环保、健康、简单的装修。四要坚持绿色饮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拒绝食用珍稀野生动物,对于发现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及时举报。推行光盘行动、空调26度等活动,限制一次性用具的使用,鼓励餐厅使用可降解的打包盒。禁止乱扔厨余垃圾,对其分类处理,采用微生物分解技术,变废为宝。五要坚持绿色服装。抵制购买野生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禁止使用含有有毒物质的化学染料和面料。购买简单、舒适、健康的衣服,旧衣“零抛弃”等等。六要坚持绿色祭祀。改变传统的祭祀方式,树立“文明祭扫,低碳文明”的新风,破除焚烧纸钱、香烛、燃放鞭炮等陋习,让一根黄丝带,一束鲜花代替我们对先人的缅怀。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生态环境都是我们永远的朋友,与我们如影随形,相约而伴。只要我们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绿色生活方式,久久为功,就一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必须有充足的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左手牵生产,右手连消费,是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主力军,因此在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方面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首先,企业应树立绿色营销理念,制定绿色营销计划。企业要根据绿色消费的趋势,对公众的消费需求、购买力、潜在收入能力等进行调研,深入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抓住市场痛点,发现“潜在客户”。并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创建“满足顾客需求”的360°绿色营销方案。同时在营销方案中突出企业生产的各环节的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绿色产品的绿色、健康,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其次,依靠科技创新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在绿色产品短缺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扩大高质量的绿色产品的供给。一方面,企业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增加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资源环境效应,做好绿色技术储备,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骨干,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开发绿色产品,丰富绿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降低绿色产品的价格和成本,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此外还应加强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专业性人员。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创造真正惠民的绿色产品。

最后,企业要有诚信原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企业不仅要紧跟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也始终要把诚信经营作为其立足之本。生产真正的绿色产品,自觉的加入绿色产品的认证行列,杜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包装,坚持绿色包装、精简包装。同时客观宣传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的群众基础,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让人们买到称心如意的绿色产品,增加公众的“获得感”。

4.大力推行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绿色消费即低碳消费、节俭消费和理性消费,就是一种以低碳、环保、节俭为基本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是通过选择天然、健康、无污染的产品,减少垃圾废弃物的排放。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的紧缺是我们的心腹之患。绿色消费是一种低碳消费,倡导适度消费,反对一切奢侈性、过度性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坚持走一条低碳环保的道路。社会成员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当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以后,可以通过减少一些物质需求,以换取更多的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加强源头治理,改变中国“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公众身体力行,自觉抵制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坚持低碳消费、节俭消费,同时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及时举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生物多样性。

推行绿色消费需要每个人的消费活动都符合生态文明理念[9]。消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活动,而且只要是消费就会产生垃圾、废物,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力使自己成为绿色消费的践行者,将绿色消费的理念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游等各个方面,自觉抵制奢侈消费、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消费等病态消费心理和高耗能、高浪费、高资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低碳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0]为了实现“到2020年,绿色消费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奢侈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11]3-4的宏伟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的时刻,除了行动起来,我们别无选择。对于每一个公民,要让绿色消费成为一种自觉,坚持不随手扔垃圾,自觉做到垃圾的分类回收,垃圾的循环再利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用耐用品代替一次性用品;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用电,使用环保节能的电器;减少购买燕窝、鱼翅等高档食品,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等等。只要每个人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主动向“污染宣战”,推行绿色消费的效果就是十分惊人的。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既是实现“中国梦”的硬性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促进供给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需支撑。

5.完善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制度是社会的公共契约,用来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行为。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也需要制度的支撑。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环境问题是外部性问题,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就是外部性的内部化,让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以解决“搭便车”的现象。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改善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彻底贯彻落实“超标者赔偿、改善者受益”的原则及“罚重于奖”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治理效率,引导社会全体成员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实施财税金融补贴激励制度。不断调整国家的税收政策,因地制宜的制定税收标准,减免生产绿色产品企业的税收,以降低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对于主动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的企业,给予鼓励性奖励;对于超额完成生态环境指标的企业也给予财政奖励和补贴;加大对非绿色产品企业的税收,对于某些非绿色产品、部分高端品牌的奢侈品等考虑征收生态税,遏制企业和个人的不良行为,同时缩短绿色产品和普通产品的价格差距,引导居民进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项目,开设专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政策。

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认证。一是政府应该加强产品的绿色认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认证标准和认证体系,引导公民和企业自愿加入产品的认证行列中来,同时及时公布信息,提高公众的产品认证能力和产品的认证标识度。二是政府依靠财政政策的支持,扩大绿色采购的范围,调整绿色采购的清单,引导企业自觉生产绿色产品,养成环保节能的习惯,发挥政府“领头羊”的作用。同时及时发布绿色采购的信息,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资讯,实时监督,净化绿色采购这片乐土。

6.健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法律法规体系。法者,天下之准绳。[12]法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便于绿色生活方式贯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长效制约机制,使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为绿色生活提供一份满意的答卷。

完善消费者權益保护法以促进绿色消费。完善消费者法律制度,修改《消费者权益法》。在法律层面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契约精神,实行奖罚并举,稳定市场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有序的进行。同时针对自媒体时代,大家通过网络等远程方式购物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新情况,给出了解决之道。比如赋予消费者反悔权,解决远程购物信息不对称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交易环境,强化网络经营者的义务,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此外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也应承担相应的回收利用的义务,实现消费环节废物减量化。

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绿色税收”体系。绿色税收不仅具有增加财政税收的功能,更具有寓禁于征的功能。一是扩大征税范围,实施差别税率。将煤炭、电池和一次性塑料用品等破坏环境、不可再生的产品和浪费资源的一次性消费用品纳入到绿色税收的范围内。并对汽车排放量实行差别税率,同时还增加汽油、柴油的燃油费,这不仅能引导人们绿色消费、低碳消费,还能增加国家的财政税收,减轻财政压力。二是提高部分应税消费品的税率。对于烟酒等消费品,在加强安全生产和促进合理消费的同时,增加税率。同时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采取奖罚的措施。

建立绿色押金制度。押金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是针对资源的回收利用。绿色押金制度就是向购买潜在污染物的消费者收取一定的担保费用,当他们把这些污染物退回时返还押金的制度。比如:在消费者购买了饮料等产品的同时需要额外支付一些费用,当消费者饮料的容器归还商家的时候,商家根据其退还的数量返还其相应的押金,如果消费者不退回相应的容器时,则支付的押金不能退还。通过这种硬性规定,促使消费者改变旧的消费习惯,养成绿色健康的消费习惯。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合理的押金制度和押金退还系统,保证产品的高效循环流通。

制度建设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从根本上为公民提供行为规范的标准,努力让全民懂法,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和严重性,必要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真正让绿色生活方式落实到实处,让千家万户在践行绿色生活上既力所能及,又有所作为。

总之,绿色是生机、活力和希望的象征,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一泓瓦尔登湖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杨小玲,韩文亚.绿色生活推动绿色发展[J].环境保护科学,2015,(05).

[3]王雅林.社会学研究的最高使命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生活方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4]杨维汉,赵超.让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更加“绿色化”——专家解读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5,(04).

[5]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01).

[6]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N].人民日报,2017-05-28,(001)

[7]张晓松.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把造林绿化事业一代接著一代干下去[N].人民日报,2017-03-30(001).

[8]吴芸.全方位推行绿色生活方式[J].唯实,2015,(10).

[9]钱易.以绿色消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5-06-11(007).

[10]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001).

[11]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6,(03).

[12]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003).

责任编辑  彭  坤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