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主责主业 努力开拓创新展现新时期机构编制部门新作为

2019-05-11滨州市委编办

中国机构编制 2019年4期
关键词:机构编制集约化职能

●滨州市委编办

新时代机构编制部门要聚焦主责主业,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民需提供机构编制服务保障。以标准化建设加快机构编制法定化进程,以分类统筹调剂加快机构编制集约化进程;机构改革中,以机构整合产生加成效应,以职能融合产生倍增效应,以纵横配合产生联动效应;推动创新发展,突出激励保障、平台保障、兜底保障。

如何统筹有效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机构编制部门要聚焦主责主业,积极谋划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推出新举措,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民生民需第一线等方面的机构编制服务保障。

一、编制管理要加快法定化、集约化进程

一是以标准化建设加快法定化进程。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规范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保障。山东省滨州市在机构编制标准化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已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公立医院和科研院所编制领导职数等标准,但与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和堵点问题的解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多数行业领域编制仍无标准依据。要以行业、系统和领域性的编制标准核定为重点,加快编制法定化进程,努力实现由审批为重点转向依标准执行的常态化监管为主,确保编制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二是以分类统筹调剂加快集约化进程。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泾渭分明为实施分类管理提供了属性上的依据,而在分类基础上的编制资源统筹、调剂,又为充分激发编制资源潜力和效力提供了“实践土壤”。如何实现科学、规范、高效的统筹调剂,要在编制集约化的路径上寻得先机,打破同类型编制资源使用的各种“经验型壁垒”“保守型操作”,通过编随事转、人随编走、人编统调和机动编制的限期使用,人员总量备案管理等措施充分实现编制资源的集约化效益。

二、机构改革要激发加成、倍增、联动效应

一是以机构整合产生加成效应。机构是框架。机构的设置和布局结构关系着政府运行的是否健康顺畅。新一轮机构改革打破了历次机构改革所衍生而来并现实存在的机构设置和属性,使得机构运行更加自如、幅度更宽、力度更大。比如,滨州市将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整合组建市场监管部门,综合性内设机构全部整合,综合机构的数量占总机构数量的比例不超过30%,编制精简比列达26.8%。通过这种机构整合,减少条块分割、推诿扯皮,降低流转时间、办理时限,从而产生“1+1=2”的加成效应。

二是以职能融合产生倍增效应。职能是内容,是维系国家治理体系运行的“涓涓细流”。职能的配置、划转和划分是机构设置、调整的依据,更是编制资源供求的“风向标”。要实现职能的科学配置、统筹划转和合理划分,必须要厘清职能边界、理顺职能履行的环节、明晰职能履行配套的制度制约、监督和保障。比如,滨州市将国土资源、林业、规划等部门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时,对各业务板块从工作流程上进行再造,对共有环节从体制构件上进行融合,突出业务板块服务整体性,设置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科、林业资源和湿地保护监督科等,从监督制约机制上设置国土空间规划科,同时设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并将原林业部门负责的果品管理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门。通过这种职能的融合,贯通单一事件或事物发展所需的各个环节,让企业和群众满意,从而产生“1+1>2”的倍增效应。

三是以纵横配合产生联动效应。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既有供给的需求,又有严控的“红线”,也就决定了供给与严控必须要有充足的现实依据和强有力的执行体系。这个体系要有顶层的精准指向,基层的全力落实,也要有编制的总体布局、人力资源的配套保障,还要有财税的有力支撑、纪检审计的监督维护。总量既定、余量不足,突出挖潜、更要扩面,要充分调动体系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寻找生机、激发活力。比如,设立高层次人才编制“蓄水池”,以市级新闻媒体、文化产业领域人才需求为突破口,提供编制供给,充分发挥横纵配套联动作用。通过这种纵横配合来实现编制供给与发展刚需之间的平衡,让政令更畅通,让企业群众更满意。

三、创新发展要突出激励、平台、兜底保障

一是绩效考核实施“激励保障”。在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进行问责的同时,山东省目前正在建立完善与薪酬调资挂钩的市县(区)乡三级党政群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评价机制,激励干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充分展现山东干部人人敢担当、人人善作为的良好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绩效考核与现有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等工作和机制的有效衔接,明晰考核目标、结果运用和协调联动机制。

二是开创空间实施“平台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常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思维设想落实落地的过程,就是一件件小事难事逐步化解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作空间、工作团队,只有培养、具备、搭建起了这个“平台保障”,我们的创新工作才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这就需要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仅要带头干、作表率,还要善于为创新者、敢于为创新者“搭好台”“筑好巢”。

三是完善机制实施“兜底保障”。工作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争一流、上水平”上,还表现在经验梳理、遗留问题处理、痛点堵点贯通上,而且后者的这种“潜绩”给企业和群众带来的是更多的政府信用度和责任感,更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实践。各地相继出台了容错纠错的新机制,目的就是做好“有责必问”与“容错免责”的有机结合,问责与免责并行、惩治与保护齐下,既要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违纪违法的干部得到教育和惩戒,也要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从制度上消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卸下思想包袱、强装上阵开展工作。

猜你喜欢

机构编制集约化职能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
职能与功能
关于无线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的集约化建设探讨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机构编制实名制与档案管理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番茄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