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9-05-10马文秀

新课程·上旬 2019年4期

数学概念在小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复杂主动的思维过程。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来看,数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学难、学生理解难等问题。教师要利用实例、剖析关键词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笔者总结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依据实物原型,通过新旧概念间关系的建立来引出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实物原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特征。用巧妙的方法而不是传统的机械方法引入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观察实物原型,利用“形象思维”引入概念

例如,在教学“梯形”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梯子、水坝等典型实例,引出梯形的概念,然后再向学生展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仿照标准图形自己动手画出梯形,从而加深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再如,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时,可以举硬币、手镯、纽扣等例子,让学生想象它们的形状,进而引出“圆”的概念。教学中引入法的使用,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陌生概念的恐惧感,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授课难度。

2.把握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内容,推陈出新,引出新概念

在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知识面较窄,通常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准,容易对概念产生模糊认识,甚至会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利用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延伸新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形成构架完整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概念。

平行四边形→(增加内涵:有一个角是直角)→长方形(增加内涵、缩小外延)

长方形→(增加内涵:一组邻边相等)→正方形(增加内涵、缩小外延)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新的概念

在讲比例尺概念这一节时,我先让同学们绘制一幅学校操场的平面图,同学们都知道学校操场是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但如何在纸上画出一个平面图,大家往往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因此,我抓住学生急于求真相的心理,引导同学们用缩小长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通过不同概念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差异

1.结合具体实物,定义描述性概念,注意描述语言的严密性

由于小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地给概念下定义,只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如1,2,3,4,5,6,7,8,9,…这样的数叫自然数。这时要让学生明白如果什么也没有,也可以用0来表示,因此0也是自然数。所有表示物体个数的数都叫自然数。例如,我在向学生描述“立方体”这一概念时,我先拿出一个方形纸盒让大家观察并展开、复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围成”的含义,如果将“围成”换成“组成”,那么这个概念就会显得不够严密。

2.合理巧妙地運用比较法,使学生明确相近概念之间的差异

相近的概念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如,“比”和“比例”,许多学生往往混淆这两个概念,把“比”称作“比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比较法来区分。如下表:

通过对这两个相近概念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进而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3.剖析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概念

又如,在给学生讲授分数概念时,要引导学生找出“单位1”“平均分”等关键词,激发学生思考“单位1”是什么,如何“平均分”。通过启发加讲解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单位1”既可以代表一个东西,也可以代表一个整体;还可以代表一滴水、一个人、一杯水、一群人。“平均分”是指将“单位1”等分为若干部分,使每个部分所分得的数量都相等,即等分。经过这样剖析关键词语的含义,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马文秀(1967—),女,甘肃天祝县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