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生活的探讨
2019-05-10余柳欣
余柳欣
摘要:现阶段,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课堂仍较普遍地存在着讲课本、教理论,不接地气的教授方式。而新地理课程标准已提出要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新的地理教学理念。广大一线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行动起来,让课堂联系生活,回归最初的出发点。关于如何将课本知识衔接上生活,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课外活动
初中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起步阶段,他们首次接触本学科,对地理的认知水平很有限。基于此,教师要善于从身边事物入手,适当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融入课堂。这样才可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活”的地理课堂。
一、将亲身感知的生活体验融入课堂学习学生在学习某些地理内容时,往往因远离生活产生乏味心理,学习动力下降。我一般会从实际出发,寻找一个切入点,争取与学习者产生共鸣。以“东北三省”为例,我了解到有学生老家在东北,故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让该学生课前搜集实景图片,配以所见所闻的文字推介这个课前三分钟环节。通过这个点的小资源,吸引了其他同学羡慕又好奇的眼神,又引出了东北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等整个面的学习。可以说,一举三得:既给了该同学展示自我的平台;其他同学也可以从他身上获得间接的体验,产生较深刻的学习印象;还衔接了真实生活,让课本内容鲜活起来。
当然,素材的来源除了学生,也应该源自于教师本身。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区域,可以向他们分享我们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例如,讲授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时,可以呈现冬季去北京旅游街拍的照片,通過马路上掉光叶子、凄凉毫无生机的枯树来介绍北方的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再转移视线到窗外随处可见的南方地区的亚热带常绿林,形成对比。
二、借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建立联系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学生会听闻许多时事新闻。老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切合本区域的热点,联系课本理论,更新思维,这样才符合当代学生的新视野。例如,在讲授“香港和澳门”这一课时,我通过频繁出现的“港珠澳大桥、粤港澳大湾区”这类新词汇和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对课本内容作延伸。因为本地东莞地处珠三角,邻近香港,所以此主题是有意义地学习家门口的大事件。于是,我提出思考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港澳地区、珠三角城市分别有哪些积极影响?再引导学生从交通、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考虑作答,能较大限度地发散学生思维。另外,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港珠澳大桥作为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那它设计隧道是出于哪些方面考虑呢?然后布置学生在节省投资、防台风、海上交通这几个要点上讨论出最佳答案。一方面,于教师而言,与中考考题新趋势———考查灵活运用分析能力相匹配,为考试服务;另一方面,于学生而言,明白了地理与现实相接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时代意识。三、布置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其需要打破传统练习册的限制,将学生的地理学习延伸到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地理,用地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动手观察更能让人产生兴趣且印象深刻。基于此,我们要研究教材,对具有可行性的某些内容进行设计和开发,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去观察,归纳结论,验证真理。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可以开展轮廓拼图大比拼的课外活动,比比谁的速度更快;在学“地形与地势”时,中国三级阶梯界线上的山脉较多,读图识记显得枯燥乏味,于是我布置了手工作业,让学生从生活取材,如黄豆、绿豆、红豆和小树枝等,完成一幅特色的中国地形图。借助这类活动,学生既体验了动手制作作品过程中的快乐,又记忆了山脉的名称和位置。又如,观察实验是个不错的任务。在讲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个课题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在两个不同季节(夏季和冬季)去观察正午时分操场国旗杆的影子长度的变化。这样,通过记录的数据结果即可获知影子长短变化与节气的关系,同时能更好地理解太阳高度角。当然,由于此实验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不便于连贯性操作,但理论上行得通。为见效快起见,也可以直接根据一两周内影子长短的变化来进行推理和总结。理论便由此衔接上现实生活。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地理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见解,需参考借鉴以充实自身;而传统的讲书式课堂,则需改进,跳出课本,与生活接轨。
总之,首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再采取适合地方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走进地理世界,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逐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淑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2]吴黎明.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浅析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
[3]陆叶挺.把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初中地理学习[J].现代教学,2012.
编辑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