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美术活动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9-05-10王迎花
王迎花
摘 要:思考、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会找问题、会寻答案的孩子。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探究活动;探究能力;创造力
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美术教育也是如此。
“真正的學习是学习方法的学习,在于培养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探究能力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力的机会,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探究能力,需要我们去研究。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作简单探讨。
一、了解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内容
儿童教育家认为,绘画是儿童表现行为的第二语言,喜欢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下出现的点和线,就是他们对世界的梦想和认识。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使他们对美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儿童学习美术的动力,是求知、成材的起点。兴趣像催化剂一样,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因儿童的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在观察孩子需要的前提下,去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内容,吸引他们的兴趣,再创设条件让他们自己创造,展开丰富的联想,完成探究活动。
二、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激发探究欲望
好奇、求异是儿童的天性,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的活动形式,会使儿童失去探究的天性。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天性,针对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使孩子们对活动产生探究的兴趣。如我在教授《画汽车》时,课前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车,找见过的最老的车,找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车。然后“画车”,最后“造车”做一做,或设计一辆未来的车。两课时下来,不仅学生造的车形象生动,学生还学得开心有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三、利用学习和生活经验,创设探究环境
儿童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在美术探究活动中,环境有助于儿童的主动学习,满足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需要。
1.丰富的物质环境
儿童的美术行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参观过美术作品展之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出比往日更加浓厚的创作兴趣和热情。因而,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经常组织学生的绘画展示活动。如布置教室、装饰学习园地、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同年级之间优秀绘画作品展示等活动,积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来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2.营造和谐的环境
宽松、自由、和谐的探究活动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教师要鼓励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看法,并适时地给予赞扬与鼓励,使孩子们有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由此更喜欢美术创作活动,更有创作的勇气和热情。
四、坚持正面评价,保护探究兴趣
古尔维奇说过:“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的与坏的,好听与不好听,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为了呵护它,教师要坚持正面评价的原则,保护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如让他们主动参与评价同伴同学的作品,引导他们欣赏技能强、创意新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引导他们在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给予他们评价和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有创作的勇气和热情。
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美术活动又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法,而在小学阶段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由于探究学习活动所涉及的面非常广,还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而小学生还处于探究学习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能力还不具备,如果一开始就过多地放任,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把美术探究学习活动看作是学生的“自由活动”,那么结果肯定会导致失败。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必须呈动态递减的趋势,逐步减少。让学生自主开展美术活动,提高探究能力。
从总体上讲,当学生处于探究学习的初级阶段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指导和监控。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将这种指导和监控逐步减少,使学生逐渐成为自我监控、自我学习、自我协调的主体,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
六、结语
总之,在美术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要牢记“他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他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想象、创造,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法]卢梭.爱弥尔: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