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5-10吉康
吉康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讲解已经不足以满足现在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和培养。根据教学经验,简单地说一说如何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高年级教学;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其实同学生的思维体系是紧密相关的,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整合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自身认知发展的限制,思维方面常常会受到禁锢。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普遍年龄都在10岁以上,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智水平和思维方式逐渐成熟起来。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经验,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差异性逐渐凸显,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直观形象思维转化为逻辑抽象思维,但仍有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中年级的直观思维层面当中。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有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发挥学生认知规律的作用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科学掌握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之上进行有意义的开发拓展,如此不仅能大幅提升學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用旧知识引导新知识。另外,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要设计出具有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最终完成课堂内容的生成。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重视学生求知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意识和探究欲望,真正深入到数学解题方法研究中,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本质上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一项系统化的知识理论的集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从而能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和解题思路,让学生终身受益。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以及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跳跃性,教师要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深化和扩展。例如,教师在进行多边形面积的讲解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图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不一样的思考方向,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沟通,针对类型问题展开不同的想法探讨研究,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所共有的特点和解题技巧。将这些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梳理出来,然后进行分享,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和数学脉络的梳理。另外,迁移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总结能力的形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到的知识作为铺垫运用到综合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3.关注学生创新和质疑意识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对数学教学开展,单纯依靠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学生不断地进行操练,所取得的进步是被动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核心理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就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提高。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来说,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成绩。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让学生深入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并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具有批判思维,发现其中蕴藏的数学道理。如在“分数化百分数”的教学时,让学生先分析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引导学生产生质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提出:“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什么?该怎样呢?”如此刺激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讲解要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共同发展。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关系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影响着学生健康的成长。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态度,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多方面的角度优化自己的教学结构,真正为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闫欣.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
[2]谢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4).
[3]张瑞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4):24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