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观察的能力与写作
2019-05-10戴红珍
戴红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才能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这样的观察才能更有效、印象更深。指导学生去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学生才会乐于投入观察。因此,教师应要多鼓励多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的生命就会枯竭。学生作文之所以无话可说,空话套话太多,就在于没有生活。学生写作文最怕什么?最怕的是没什么可写。学生普遍存在观察能力差的情况,导致写不出好作文。因此,作文教学应该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交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减少写作时无话可说、虚构编造的现象,写出内容充实,富于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
观察激发写作愿望,产生写作冲动。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不知写些什么,也有些学生虽说有材料可写,但笔下的人物与景观往往线条粗略,用词浮泛含混。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都说明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她们的观察能力。
具体地说,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基础
兴趣是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时特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古代教育家和一些哲人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有“恒心”、要有“志”、要“宁静”,这些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指的就是人的兴趣,因为只有当人们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时,才会持久专心地研究它,才会耐得住寂寞,以宁静的心态去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而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才能使他们用心去分析研究这种事物,从而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对事物的观察也不例外,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耐心观察。
应当说,儿童的天性使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常常不能转化为兴趣。原因在于,一是在过分强烈求知欲促使下,其产生好奇的领域十分广泛。二是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种特点,教师必须注意扬长避短,一方面应利用和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想方设法使这种好奇心坚持较长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能从各种角度提出多种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对某一事物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观察。
二、讲究方法是提高观察能力的途径
一旦激发起小学生的观察兴趣,就可以结合他们的思维和学习的特点,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使他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潜移默化地学会观察的方法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运用一定的方法去观察。
当小学生成功地完成对事物表面的观察,能够较为细致、生动地写明一个事物或一个场面,甚至一个人物的特征和心理,能够条理清楚、轻重分明地叙述一件事物的全過程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进一步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文《我们的校园变干净了》的作文。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完成了作文的要求,实现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描写。但是只有对客观现象的描述和描写,没有对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的观察与联系,写出的作文就不可能深刻。为此,我结合我县搞的“大美大荔”“美丽乡村”等活动,帮助学生分析校园变干净的原因,最后要求学生重写。这次学生将“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融入自己的文章,文章质量明显得到提高,分量也明显增加了。
三、融情入景是完善观察能力的关键
古人云:“感人深者,莫先乎情。”好的文章,贵在有情。文章没有感情,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涟漪,就像一幅图画,没有亮色,只会让人感到平铺直叙、苍白无力。文章表达感情的地方不仅仅在一些抒情的段落,无论是叙述描写,还是说明议论都可以融入感情。
融入感情,一是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等多种感情状态;二要指导学生选用准确的词语、合适的句子和修辞手法生动表现这种感情。在一篇以“鸟”为观察对象的作文中,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在鸟的眼睛里看到了悲伤,它待的笼子太小了,让它不能自由地飞。我多么希望爸爸把它放出来,让它在我的桌子上,在我的床上,在我的手上和我尽情地玩。即使它飞上天空,我也不会生气,因为我相信,它在天上玩累的时候,还会回到我身边。”从这则作文片段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对感情的把握准确而生动。而有的学生做相同要求的作文时,只会平平淡淡、不动声色地写鸟的种种情态,虽说刻画得比较细致,却没有令人心动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不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可见,要完善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观察能力趋向成熟,除了激发兴趣,讲究方法这两方面外,还必须强化融情入景,这一关键步骤,让小学生学会在文章中倾注自己内心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语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
[2]葛敏.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8(9).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