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精彩课堂的催化剂

2019-05-10张艳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师生互动小学数学

张艳

摘 要: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师生互动方式之一,教师围绕核心问题,借助“提问—追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追问;师生互动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到底的多次发问,是指在学生回答教师所预设的问题之后,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二度提问”。追问是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常用的方式之一,在学生回答正确时,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理清思路,纠正错误。在学生产生疑惑时,可引导学生拨开云雾,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在突出教学重点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理解巩固。

一、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乘胜追问”,追出原因,追出知识背后的原理

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应洞察“正确”答案后面的偶然成分,要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由表面走向核心,由浅层思考走向深层次的思考,由局部发现整体。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1、3、5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数?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组的数。我提出:“怎么样能不重不漏地把这些三位数都写出来?”学生思考后回答:“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先写以1开头的三位数,写完了再写以3开头的三位数……”学生写出了全部的数后,我追问到:“这些数中哪些数是3的倍数?”学生判断后,我再次追问:“你有什么发现?”一个学生回答:“只要是1、3、5的这三个组成的数都是3的倍数,因为不管怎么组合,它们的和都是9,9是3的倍数,所以他们都是3的倍数。”另一个学生补充:“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与这个数中数字的排列顺序无关,只和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有关。”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一次次追问,学生不仅巩固了3的倍数的特征,还对知识本质有了深度的挖掘。

二、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要“追根溯源”,诱导学生反省,追出真知

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局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应发挥追问的作用,引導学生主动修正、辨析错误,在反思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完分数混合运算后,出现了12÷(■+■)这样一道计算题,很多学生都这样做的:12÷■+12÷■=12×■+12×■=18+16=34。于是,我提出:“你这样做的是依据是什么?”“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分配律拓展到除法中,(a+b)÷c=a÷c+b÷c”这个知识是在以前讲乘法分配律的时候进行过拓展的。“你观察一下这个式子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学生在老师追问下发现运算定律中除数c代表一个数,÷c可以转化成×■,而这个算式中除数是一步加法算式,它不能转化为×■和×■,我再追问:“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证明一下吗?”学生纷纷举例来证明。如“3÷(3+1)=3÷4=■,”按照运算顺序正确的结果是■,按照错误的思路就变成了3÷(3+1)=3÷3+3÷1=4,通过举例学生更加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学生由于认知上出现了偏差,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误入了歧途,通过教师不断地追问,让学生明白了错误的根源,理清了算理,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三、在学生疑惑处追问,帮助学生“拨开云雾”,探索追出思路,解开疑惑

在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不要急于出手,而应在学生思绪将明未明之时因势导利。教师不妨通过追问指引学生深入探究,解开疑惑。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某班的学生人数在40~50之间,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6:5,这个班级的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人?”在看到这个题目后,就有学生提问:“这个题目没有提到具体的总人数,是无法解答的。”另外也有学生提出:“题目解题条件不全,又怎么可能算出男生与女生的具体人数呢?”这时,我问:“那么在这道题中,班级人数应该是个什么数?”大多数学生回答:“班级总数应该是整数”,接着问:“男生6份,女生5份,一共多少份?每份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在老师的追问下,想到班级人数是整数,共有11份,每份的人数也是整数,学生就可想到班级总人数是11的倍数,又在40~50之间,就可顺推出班级人数是44人,后面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就迎刃而解了。在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学生思维困惑时,及时追问,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形成方法。

四、在教学重点处追问,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理解

在学习、思考、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能会遇到障碍,这便需要教师及时追问,让学生在境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时,我设计了学生“分笔”的教学环节:分别给两位学生不同支数(8支和10支)的笔,让他们都平均分成2份,得出每人分别分得5支和4支后,问道:“把一盒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每人分得这盒笔的■。”我追问:“这里的“■”表示什么?”学生:“这盒笔的一半。”(追问):“结果为什么不是具体的数呢?”生4:因为不知道这盒笔究竟有多少支?(追问):“那么8支笔、10支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可以用■表示吗?”(追问):“一个是4支,一个是5支,数量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呢?”(追问)“是■支吗?”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表示的是总数的一半,而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实现了知识内化的过程。

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追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追问的三个落脚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7(7).

[2]刘红燕,于艳丽,赵松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能操作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小学数学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