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德育的实施探讨
2019-05-10劳育雄
劳育雄
摘 要:当前国内教育领域正在推广应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不少学科教学都将这一教育理念融入了课堂教学中。如今小学德育工作要取得更好的实效,就应该站在核心素养这一新型的理念下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德育;教育活动
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可以适应其未来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这一核心素养体现在德育领域,其内涵是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合作参与、自主发展以及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有效反映学生在终身发展中应该具备的德育素养。而德育工作者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可以从德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采取有效的德育策略。
一、采用个性化的德育策略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并促进其自主发展,需要开展有效的个性化德育活动。为此,教师可以采取能够凸显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从中汲取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其提升个人的修养,还能促进其自主发展[1]。以校园艺术节为例,教师可以在校园艺术节即将到来时,举行一次班会,班会上主要负责讨论和民主制订一份班级活动的设计方案。对于这种大型的节日活动,小学生的兴致都比较高,教师鼓励小学生踊跃发言,他们会乐于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了让教师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小学生都会主动朝着创新的方向去想象。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学生的意见是五花八门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自主发展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这个德育过程有效地渗透了核心素养理念,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
二、建立“服务自己和服务他人”联盟
在德育工作中,小学生可以根据德育的特点和内容来建立起相适应的联盟。每个联盟的成员都要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各尽所职地做好自己“岗位”上的服务工作,立足于主动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提供服务的这一宗旨,切实革除当前小学德育环境中滞留的不良风气[2]。比如,在这个联盟中,若是处在卫生保洁员的岗位,则需要热衷于做一切卫生清洁的自主服务,让班级环境可以时刻保持干净、整洁;若是处在联盟主席这个位置,则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协调好一些班级管理工作,帮助班主任减少班级管理的压力。主席的位置可以采用岗位轮换制来进行定期更换,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联盟的岗位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并树立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都可以感悟这个联盟的存在意义,领悟其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的素质,实现提升学生个人修养的目的。
三、通过校园活动推进小学德育
校园活动是可以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来推进德育工作。为此,小学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应该尽可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以培养学生的德育核心素养。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健康节”“安全节”“运动会”“诵读活动”“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其中,“健康节”可以渗透卫生行为习惯的内容,“安全节”可以渗透生命教育、安全行为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运动会”中,既要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又要加强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形成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等方面的品质[3]。在“诵读活动”中,学校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文化、道家思想文化等经典文化,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德育内涵,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水平。在“演讲比赛”中,可以围绕着具有时效性的德育主题来进行演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关爱、家国情怀。通过多形式的校园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核心素养。
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德育
教师要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也可鼓励学生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带领小学生参加家庭活动,或者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产生深刻的认知和个人的理解,例如,深入了解生态污染问题、生活垃圾污染问题、车辆噪声污染问题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爱之情。又或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让学生形成比较强的家国情怀,渗透德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小学德育工作愈发受到重视,教师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渗透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教師还可探索更多的德育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丽霞.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8(1):173-174.
[2]闫闯.德育学科核心素养及课程转化路径:基于课程价值视角[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10):19-26.
[3]黄惠兰.家长大讲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途径[J].中小学德育,2017(5):52-53.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