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德育:品德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9-05-10胡育红
胡育红
摘 要:故事法是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在品德课堂上,可以采用“故事”的方式进行德育的渗透,从而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故事德育;明理;导行;锤意;育情
道德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一个个灵动的儿童,是人心。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和一个个可爱的孩子进行“心与心交流、心与心碰撞、心与心相融”的美妙过程。展开这样的教学,必须要扎根于儿童生活,要因学生的需要而教,要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改变过去那种“空心人”的形象。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不断地摸索、改进,摆脱单纯的道德说教,摆脱单纯的知识灌输,开始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故事德育就是其中一种。故事对生活做了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凝集着鲜明强烈的情感,充满丰富的想象。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用故事教学,能够用生动优美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文明礼仪,能够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一、故事分享,于聆听中明理
故事法是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孩子很多还没有形成道德的观念,通过讲名人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许多事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开始学习,往往会静不下心来,学习马虎。因此,在学习《小马虎》一课时,我们可以补充故事《小马虎旅行记》,学生在被故事中的主人公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明白了做事要细心,学习要专心的道理。在学习感恩的课文时,要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仁德之心,可以给孩子们适当补充《黄香温席》《缇萦救父》等小故事,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讨论:小小年纪的黄香和缇萦为什么能够千古流芳?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孩子明白:自己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一些烦恼,从小懂得感恩。
一则则简短的小故事,如同涓涓细流,在潜移默化中将人生智慧传递给学生,让每一个生命更加茁壮。
二、故事辨析,于思辨中导行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有许多形形色色的故事,他们为“故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
四年级上学期有一篇课文是《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凡卡的故事”引出全文: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几个孩子相约来到广场上,玩打仗的游戏。一个孩子做将军,其他孩子做士兵。凡卡看守弹药库,没有将军的命令,不得离开岗位。小凡卡来到弹药库边,其他孩子都走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渐渐黑了,可是小凡卡还坚持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时,来了一个老人,老人让凡卡离开。凡卡说没有将军的命令是不会离开半步的。无论老人怎么劝说,凡卡就是不肯离去。老人走了……
文中“凡卡的故事”其实属于一个两难故事:学生要对凡卡是否应该“坚持岗位”作出道德判断并说明理由。这一过程需要具有包括“诚实、守信、责任”等认知方面的心理图式,而每一个领域包括记忆对象,如“诚信”领域所包括的记忆对象有“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等。假如头脑中没有一些基本的道德图式成分,兒童就无法理解故事主题并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
当确认四年级的孩子头脑中有“诚信”这一道德图式时,教师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辩证思考:首先儿童需要意识到故事情节的一些要求和其他的个人要求、内心要求、外部要求是冲突的,讨论可以围绕:故事中的凡卡面对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你替凡卡做的决定是好的决定吗?你是依据什么原则来做决定的?在这一连串层层递进的故事辨析中,孩子们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审视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采用“同一性”的方法,站在“故事人物”的角度理解“诚信”含义,从而指导学生的行为——生活中讲诚信。
三、故事叙述,于想象中育情
其实,能够影响孩子的,对孩子真正起到了触动作用的,往往是孩子自己的故事。让孩子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聆听他人的故事中,进行道德的对话,从而明辨是非,影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更加真实,更加容易模仿。
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特殊”的爱,以班中学生的生活为原型,请一个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父母的唠叨”:有时候考试考得不好,父母唠叨;有时候早上起床慢了点,吃早饭慢了点,妈妈就不停催促;平时看看韩剧,爸爸就责备我整天看电视,不好好读书;有时候出门忘带东西,再回家拿,妈妈又会唠叨,真是反感透了!
学生听完故事后很有感触,教室里议论纷纷。这是真实的学生生活和情绪的动态生成,教师顺势引导:如果你家来了客人,吃饭很慢,你妈唠叨吗?如果客人在你家看韩剧,你妈唠叨吗?如果客人把伞忘在你家,再回来拿,你妈唠叨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明白:自己和客人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自己是父母最亲、最爱的人,父母的每一句唠叨中都饱含了他们对自己深深的爱和殷切的希望。
通过真实的生活故事再现,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泄对父母唠叨的不满,这正是学生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场所、一个环境,有人能够倾听、理解他们那些“不道德、不孝顺”的想法。这位老师看似将自己逼上绝路,可是,话锋一转,将父母对客人的态度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作比较,让学生逐渐明白“爱得越深,期望越高,要求越高,耐心越少,唠叨越多,爱得越深”这一道理。
总而言之,儿童是在真实的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名人的励志故事引进课堂,也可以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改编成故事,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谢恒锋.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西江教育论丛,2002(2).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