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对小学生品德养成的现实意义

2019-05-10孙茄丽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论语

孙茄丽

摘 要:小学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儒家思想成了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经典和范本,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论语思想对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品德养成;现实意义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对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论语》的思想和智慧对当代小学品德养成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据调查,当前的小学在品德养成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包容心和意志力,害怕吃苦等。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注重品德的养成,重在教化。笔者从知德、知仁、知志和知己四个方面,谈论语对当今小学生品德养成的意义。

一、知德,立身成人

从古至今,教育者认为道德认识是品德教育的起点,古人提倡将道德的“闻”“见”“知”放在孩子品德教育的首位。《论语》强调“知德”,知就是道德认识。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所谓“知者不惑”,接受教育的人要有一定的道德知识,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知荣辱,才能把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精神世界的需要,从而感到快乐。“知德”才可能具备分辨道德行為是非善恶的能力,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有道德的人是知道什么是“爱”和什么是“恨”的。

“知德”是“立身成人”的前提条件。学生子路曾问孔子什么是“成人”,孔子告诉他:“若臧武仲之知,公悼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宪问》)孔子论及一个人格完善君子的标准,须具备智慧、廉洁、勇敢、才艺的品格和素质,并辅之以礼乐的修饰。“知德”是“成人”,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君子的前提。

二、知仁,学会宽容

《论语》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仁德”,即“仁者爱人”,孔子把学会“爱人”作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是爱人的情感体验,是道德的内在表现,“仁爱”的思想是儒家传统德育的基础内容,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自身所固有的天性。

“恕”是爱人的低层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和谐与平和。这是当今独生子女品德形成过程急需的部分。将“仁爱之心”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就是“忠恕之道”,并在实践中,“忠恕之道”奉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原则,尊重他人,做他人有益的事,与周围的人和谐共处。“仁者爱人”为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提供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准则,在内化“仁者爱人”的过程中,道德情感也会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中,仁爱在礼之上,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连最基本的仁爱之心都没有,还谈什么礼呢?

三、知志,躬身践行

良好品德的养成,不能仅停留在“知德”“知仁”的认识阶段。只有当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对学生自身产生由内而外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孔子表示:“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在道德意志的锻炼方面,孔子就强调学生要“志于仁”“志于道”,要做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鼓励学生要有松柏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要像松柏一样,具备坚毅的品质,才能经得起风雪的考验。

坚毅的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做铺垫。《论语》中就阐释了孔子教育思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行”,指的就是人的道德品行,孔子强调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躬行践履,要求做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子将“躬行”视为德育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孔子认为,只有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道德。

四、知己,克己反思

德育方法上孔子主张“克己”“慎独”,就是要时刻指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要求,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求诸己”,也就是凡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仁”的道德标准。要做到“知己”,孔子认为,“内省”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修养方法。孔子的德育方法也可以概括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应当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学习别人好的道德品质,看到别人身上不好的言行举止,则联系自身加以反省,引以为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克己反思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论语》非常重视人的品德培养,提倡发展人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鼓励人不计得失,不患得患失,而是养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和豁达的心境。这些品质的提倡在我们今天的小学生的品德养成中,仍有实际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感悟[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李元涛.浅析《论语》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36):248.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半部《论语》治天下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