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孤雁”呼唤关爱
2019-05-10陈萍
陈萍
摘 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存在严重的教育滞后等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除了强化家庭功能,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让外出父母多关心孩子生活、情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外,还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努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体系
高尔基曾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不容置否,但未有深切体会。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历许多世事之后,才真正体会到“教育好孩子确实是一门艺术”,一直以来也在努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但有时当自己付出了很多心血,却依然一无所获时,又会觉得教育有时又是那样苍白无力,让我不禁充满困惑和不安。
沙×是我今年所带班级一个小男孩。自入学以来,调皮捣蛋总少不了他,尤其是他上课自由散漫的毛病,更是让任课老师对他没有好感。开始时,我想刚升入一年级,毕竟才是个七岁的孩子,需耐心帮助他改正。可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别的孩子都已经开始“上轨”,可他依然是老样子……终于有一天,我严厉地批评了他。渐渐地,我发现他见了我总会躲得远远的,上课似乎也听话了些,不敢想怎样就怎样了。而由于调皮捣蛋和老师批评,别的小朋友都不愿和他交朋友了,他总是孤零零的,让人看了又不禁觉得不忍心。因为从他奶奶口中,我了解到沙×生下不久,妈妈就跑了,爸爸在外打工,平时难得回家,现在和他奶奶相依为命……已经这样不幸的孩子,我能给予的应是多一点的关爱,怎还能那样严厉批评他?我决定还是好好地开导他。
当我作好决定走进教室时,小朋友们纷纷告诉我沙×呕吐了,地上全是……我一看,此时他趴在桌上,全没了平时的神气活现,我问他哪里不舒服?他一言不发……于是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让他坐下,终于他告诉我:昨天(星期天)他一天没吃饭,奶奶不在家,把他一个人锁家里,到下午饿了,可家里只有些橘子,他一口气吃了九个橘子……看着眼前这个本该还在爸妈怀里撒娇的孩子却可怜的连一日三餐都无人管,我不禁责怪自己怎么可以批评他?我能做的应是给予他最需要也最缺少的关爱啊!……我知道他最需要也最渴望的就是有一个疼爱他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个温暖的家啊!
像沙×这样父母为了生活支撑,不得不“狠心”地把子女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作为临时监护人替他们照管子女的留守儿童,生活中屡见不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缺失关爱,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孩子,我们需做的只能是更多地将雨露般温馨的关爱倾注于这些形单影只的“孤雁”,平时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力度:
一、无微不至,拉近距离
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我们要深知学生的心理,处处对他们细心关爱。在学习上,哪怕细小“闪光点”也及时表扬,让他们燃起希望的火花。只有具备了对他们的爱,才能用“爱”这个显微镜去发现并放大其闪光点,给予其莫大鼓舞。
二、团结互助,营造温暖大“家”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特别是对于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异地分居,会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据有关调查表明,过一半的留守儿童表示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當成了“提款机”。[1]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使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褊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因此,老师要努力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还要引导学生之间成为知心伙伴,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都营造成一个温暖大“家”,关心和帮助他们。
三、多向教育,形成教育网络
教育的成功,不是靠学校教师单方面的作用,还要靠家庭监护人共同管理,形成有效教育网络体系。“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作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终身动力。要让家长明白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2]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因此,社会、政府、学校应努力让留守儿童家长转变观念: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自己的生计,还是下一代人的生计——孩子没培养好,赚再多钱也没有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时,带去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用关爱这缕温馨的阳光去感染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个阳光般温暖、美好的童年吧!
参考文献:
[1]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2]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