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团队组织意识培养的行动研究

2019-05-10王磊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研究

王磊

摘 要: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一种认真负责的组织责任意识是解决多种教育问题的教育手段”。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而责任意识是做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高段团队组织;激发组织意识;研究

一、小学高段团队组织意识现状

在辅导员工作中不难发现,现在五、六年级的孩子,少了一、二年级的自私与独尊,多了一份冷漠与敷衍:值日工作怕脏怕累,斤斤计较;自修课放任同学吵闹,自己低头学习……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慢慢引发团队意识和组织责任心的缺失。造成孩子团队组织意识缺乏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除了相应的家庭环境缺失以及家庭教育不当之外,也与辅导员对组织意识教育的不重视或不得法有关。

二、小学团队组织意识的培养研究

(一)推广班级文化,激发组织意识

班级文化包括班级口号、班训、班规、教室布置等方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是队员组织意识形成的重要前提。

主题简洁明了的教室环境可以为队员营造一定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对于队员的身心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及情感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有利于激发孩子责任意识的环境刻不容缓。在设计教室时,既要考虑布置对组织意识的教育性和引导性,也要考虑设计的审美性和安全性,让教室内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收到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如我们班级后墙的布置:专设一块展览区“班级之星”,包括卫生之星、纪律之星、学习之星、助人之星等,每周五由全体队员民主推选本周的班级之星,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贴在展示区,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改革班级管理,实践组织意识

班级管理主要包括班级常规,班级管理以及班级的各种活动。体现队员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是组织意识培养的基本要求。班级管理是孩子们组织意识形成的重要平台。

1.班级常规——我们的要求

细节决定成败,生活中的任何细节都是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辅导员要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考虑所有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小到队伍的集合、队列的整齐,甚至是孩子的一个眼神。結合学校对班级的各项要求,我给孩子们制定具体的行为标准,让他们更加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目的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包括上学准备工作、个人卫生标准、出操要求、课前准备、课堂要求、课间课桌椅摆放和活动要求、作业要求等各个方面的各种细节。举例其中的几个细节:出操要求做到静、齐、快(在15秒之内整理好课桌椅出教室排队);值日生在完成自己的值日任务之后,必须帮助组员一起完成任务;个人卫生做到红领巾和鞋子每周一洗。

2.班级管理——我们的管理

把班级的管理权还给孩子们,更能锻炼他们在主人翁角色中所需要的组织责任感。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第一,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特长和要求,给每一个队员安排固定的班级服务岗位,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为了体现队员之间的平等以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把班干部的“委员制”改为“班长制”。第二,任命“特殊”班干部,把班中最不受管制的两个孩子任命为辅导员小助手(帮辅导员收发家校联系本,整理讲台,管理多媒体设备,观察班级学生的表现……),直接跟辅导员做工作汇报,既可以让他们有事可做,也可以提高其积极性,更可以增强其为班级服务的组织责任意识。

(三)完善赏识卡评价,内化组织意识

及时、积极、有效的评价能够抓住孩子内心深处积极的因素,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将责任意识内化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积极主动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学校特有的赏识卡工程以尊重、赏识为原则,在组织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赏识卡评价是促使孩子真正形成组织意识的催化剂。

1.让孩子们在赞扬中体验

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了,组织责任意识的主动性就会加强。恰当的表扬对队员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着积极的作用。辅导员必须学会关注孩子的各种细小表现,创造机会大张旗鼓地在全班面前颁发赏识卡奖励。

2.让孩子们在“惩罚”中提高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不是体罚,是当孩子犯了错,指出他的错误并引导其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及时改正。学会为错误负责是组织性得到提高的表现。

我们推出班级日志,内容涵盖学习、纪律、卫生、生活等各个方面,由相关班长负责班级日志的记录整理。结合学校开展的赏识卡工程,根据日志上的记载,在每天最后的作业整理课上,对先进个人事例(如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主动教同学做数学习题,主动帮助同学扫地)进行赏识卡奖励,引导学生从事例中学习先进;对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如去操场上体育活动时没有关灯,做操时教室里凳子没有按规定摆放)进行提醒,引导孩子总结反思。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下,孩子们已经逐渐将责任意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将责任意识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总结

具有组织感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因为只有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他们踏入社会以后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在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我们应该持续有效地开展组织意识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具有组织意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朱家宏.浅谈小学生能力素质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5).

[2]韩启明.浅谈小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J].好家长,2017(64).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