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设计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19-05-10陈正云
陈正云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以从作业设计的“差异性”“趣味性” “实践性”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喜欢语文作业,喜欢语文。
关键词:语文作业;差异性;趣味性;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语文作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校语文教师对新课程下的语文作业设计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并对新课程下的语文作业改革做了一些尝试。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注意作业的差异性
新課程语文作业的设计,教师要因个体差异而对待,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去选做不同的作业,变以往教学中的统一作业为自主性作业,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自由选择作业的内容和数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记得开学时,班上总有几本作业本令我头痛,要么就不交。课下我找到这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发现原来是我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多做一点,生怕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样就让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后来,我尽可能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基础题:(1)收集有关母爱的诗词、歌曲、故事等。(2)写写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片段,要求写出真情实感来。拓展题:(3)阅读一些写母亲的文章,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基础题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在叙写关于母亲的片段中,大部分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细节描写谈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如“倾斜的伞中情”“熬夜织围巾”“耐心剥核桃”“停电时摇动的扇子”等无不令人动容。拓展题部分,成绩中等及优秀的学生都积极地去找一些写母亲的文章来阅读,并谈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通过这样差异性的作业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就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母爱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二、注意作业的趣味性
记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目的。因此,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有意地设疑激趣,导入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记得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时,我以“梦想”为切入点,让学生畅谈自己心中的梦想,接着引发他们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呢?自然引入《梦圆飞天》的学习。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三、注意作业的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平时的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关注校内生活
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每周供学生借阅一次,从而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像辩论、演讲会,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发掘他们的潜能。“美文展示交流”活动,主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积累的或日记中写得好的美词、美句、美段等。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是戏剧的教学,我就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演内容和伙伴,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他们学语文的信心,促使他们主动地学语文。
2.关注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处处有语文,课外我们同样可以随时学语文、用语文。每逢节假日,我建议学生和父母一起去田间劳动,体验生活;或游览山水欣赏美景;或了解当地的节日习俗等等。如学完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我们无为是一个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好地方,请同学们介绍一下我们这儿独特的美!同学们通过考察纷纷用写作的形式来展示对无为风俗人情的理解,有的写出了家乡田园风光的美,有的介绍了裕溪河那温柔、恬静、质朴的美景,有的赞颂了家乡勤劳、质朴、热情的农民,还有的对家乡的传统习俗及美食加以介绍:端午时裕溪河上赛龙舟的热闹景象和那散发出诱人香味的无为板鸭、喷香的土鸡汤……无不让人心动。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探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作业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的作业学生怎能不喜欢?何愁学不好语文?
参考文献:
[1]刘晓明.评好课与师德行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行涛,周卫勇,刘墨,等.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3.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