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的艺术性

2019-05-10杨振虹

新课程·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散文环节生命

杨振虹

《热爱生命》是法国作家蒙田的一篇散文,收录在高中教材必修四的第三单元。散文,这一特殊的文体,常常是作者记述日常生活中琐碎见闻或点滴感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动人的韵律节奏,课堂教学的设计也有难度。有幸,我参加了我县教育局组织的课堂观摩活动,三位老师讲授同一堂课,颇有感触,写来与各位同行分享。

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我对三节课进行编号。

一号课堂,我称之为“传统课堂”。老师的设计分“导入新课”“学生阅读”“设问讨论”“总结课文”四个环节。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通过阅读重点讨论了四个问题:

一、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从“度日”说起?作者觉得热爱生命要如何“度日”?

二、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哲人”有什么不同?

三、我“热爱生命”,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面对死亡,作者态度是怎样的?

四、应该怎样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呢?

这节课结构严谨,学思结合,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分组讨论分析,学生透彻理解了文本含义,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做了教学。缺陷是老师讲课的全程被所备的课约束,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事先设计的问答,没有做到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二号课堂是“现代课堂”,分四个环节:“初见端倪,梳理思路”“登堂入室,提炼主旨”“情有独钟,品味语言”“捕捉灵感,挥毫泼墨”。老师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导入新课,重点引导学生读课文,分析优美语句,从文章的文学性角度赏析文字。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当堂仿写《生命的印记》第一章的练习,老师还准备了小书签作为奖品。课堂整个过程师生交流自由灵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愉悦。大面积提问,训练了学生读、说、写的能力,看似轻松愉悦的课堂却实现了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大目标。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玩味中领略语言美,在鉴赏评价中感受技巧美,在揣摩鉴赏中感悟意蕴美,在写作想象中实现创造美”。

三号课堂是“阅读备考课堂”,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从语法角度、句群分析、关联词搭配分析段落大意,与高考论述类阅读题的答题技巧接轨,精读、划分层次,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这节课直击高考,实用性强,但学生参与度不高,气氛沉闷,老师的引导过于死板。但是设计方面有亮点,教师将教学环节设定为:萍水相逢、初见端倪、登堂入室、情有独钟。末尾处还设置了仿写环节,叫做“捕捉灵感、挥毫泼墨”,题目是仿写《生命的印记》第一章:“假如,今天是我生命最后的印记,我会匍匐在父母膝下,感谢他们,将我带进这缤纷世界,让我细细抚摸白桦柔滑的皮肤和松树粗糙不平的表皮。”对学生而言,这个环节既陶冶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又提供了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

纵观三节课,先不说孰是孰非,因为语文课堂本身就是集文学性、艺术性、知識性为一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无论以什么样的设计为思路,都应该是学生愉快参与的课堂。老师轻松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亲切自然的互动很容易感染学生。另外,仪容仪表虽说是小事,又是不容忽视的细节。

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是阅读、写作,抓住这两点,可以忽略其余,一堂课切忌面面俱到,设计目标太多,教师往往疲于奔命,结果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没做好。尤其是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现代散文教学课堂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尴尬: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环节,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和认可,收效甚微,学生很可能由于经历有限,难以理解文中的情感和理趣,感受不到散文的美。教师预设的目标过多,不能准确把握学情,没有准确把握到学生的接受水平以及学习习惯的差异,导致教师代替学生的思考;或者,教学模式单调,学生参与很少,审美情趣缺乏;不重视学生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在习以为常的事和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优秀的作品常读常新”“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正如二号课堂的主讲教师在课后交流时这样说:散文作为一种最直接地将作者的思想情感直呈于读者面前的文学样式,原本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应该是最容易达成的。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得不说散文教学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有些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把散文教成小说,教成说明文、议论文。或者不注重散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而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散文教学很容易沦为政治说教课,或者干脆变成时事点评。

通过《热爱生命》这一课的同课异构学习,我对这一课的教学也有了初步构思,形成了简单的设计。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文本与生活相结合,阐述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认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导入环节,设计观看《千手观音》舞蹈视频,介绍演出背后的故事以及舞蹈本身传达的意义,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提出问题,如: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几种人?他们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明确“糊涂人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哲人认为生命不外乎打发、消磨、回避”而“作者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通过对比,凸显作者对生命的认识,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阅读后思考并分组讨论:既然作者是热爱生命的,为什么还要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生的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会感到死的苦恼,从而理清思路及文脉。

品味语言阶段,补充举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生死观的表达,感受作者面对死亡时从容坦然的态度;霍金,凭借不屈的毅力探索宇宙中奥妙,提出“黑洞学说”,著有《时间简史》,等等。学生自由发言,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从而训练思维能力、提升生命体验,还可以依据学生水平和反应当堂练习片段写作。

总之,要想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尤其是散文教学课堂,必须讲究课堂艺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力做到与学生愉快有效地交流,用散文独有的文学性感染学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散文环节生命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