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在云环境下“3D”情境式的仿生教学
2019-05-10偶小玲
偶小玲
摘 要: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理解和创造力占据主导,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注重课程的适切性,教师教学的“创新多元”必然将成为课堂显著特征,利用“云教育”海量数据库与课堂生成“3D”情景式教学,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联系,模拟立体式数字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态环境中探索学科知识,形成自我认知。
关键词:云环境;“3D”情境式仿生教学;自主探究
由于美术信息的形象性特征,各种视听教学媒体曾提供美术教学技术,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与个性形成的教学“云环境”孕育而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性的数字模拟立体情境教学将会是革命之旅。
一、“翻转式”数字课程导入
课程的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翻转式”的导入,就是教师发生行为变革的伊始,在课程前期,由一名或多名教师根据课程需求进行前期数据采集,通过云教育平台端口进行课堂导入,产生情境体验。
例如,在《炫彩丹阳眼镜的设计》这节本土课程,由三位教师进行分工合作,前期确定目标,确立地方课程。教师利用本土资源的优势,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有效进行整合。导入眼镜历史文化知识时,由一位教师带领部分学生走进丹阳眼镜博物馆,通过场馆的展现,解说员的讲解,在课程中达到人文性展现。孕育凝聚着人文精神的导入,以实景的形式把学生带入场景中,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的眼镜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并将发展史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新时代的少年,达到“美育”。
二、“移动式”资源重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施具体教学的主阵地,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强调学生对造型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造型技能的熟练运用。“影像资源”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列入了美术课程资源的范畴之内,这是视觉文化时代对美术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此环节中运用“云教育”与地方资源的整合,追求其综合性、多元性特征,发展延伸学科知识,秉承美术教育的“工具主义”,激发学生“学而有用”的本位思想。
1.遵循规律、多位设计教学内容
美术课程中以主题化活动分区域,划分教学重难点,强调直观的感受,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平台,以便激发学生内心的自我认知。
例如,在这节课中,教師走进不同场地:第二站是配镜中心,在这个地方学生通过观察配镜的各种仪器设备,知晓了制作眼镜的各项环节,增添了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客观认知;并通过观察与体验整个眼镜的制作过程,充分了解眼镜的结构特征与设计要点,这将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课程中无需强调设计要点,以实际情况通过“云环境”的数据编辑传送,让在教室里的学生充分观察、体验并与前端数据直接链接,提出疑问,由前往数据采集点的学生给予解答,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学习想法,将讨论的主角置换,真正做到跨越地点与时空的对话。
在第三站眼镜销售门店这一数据采集时:主要想让学生通过了解市场最前沿的动态,在门店自主寻找不同眼镜的种类、功能等特征。视频的拍摄记录了学生在选择中确立的个性特征,将原本需要教师不断运用图片对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视觉感知这一环节转化为学生自主发现。生态教学渗透在整个场地教学中,情境教学不再是单纯模拟,个体也不再通过扮演等形式单一地表现。教师此时的角色依旧会以引领式的启发为导向,但课程的主角不断生成,可以是门店的销售人员,也可以是购买的顾客等,将美术的学科知识,知识与技能在这里充分体现,优化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2.回归课堂、动态引入
课堂的回归是教学的至终点,是群体性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反应带”,课堂中的补缺性问题处理,完善了校外、课外活动的线性教学。在课堂中,我们将眼镜文化及现有的眼镜结构、分类、功能运用“3D”情境式还原,给予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打开学生设计思路,参与个性化设计,处理学生同质性问题,激发学生概念性及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208-209.
[2]陈永斌.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129.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