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

2019-05-10吴培贞

新课程·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传统文化

吴培贞

摘 要:主要谈在当今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语文素养,教师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外,还要积极进行教学设计,使得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巧妙结合,让学生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为未来的发展打好精神底子。

关键词:课程标准;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新课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课标”精神,也体现了“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关于“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如何落实呢?

一、要加强自身的储备,不仅是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一种素养的储备

因为我们是教育者、培育者,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其人格的发展,就是说要致力于其内涵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语文必修五节选了庄子的《逍遥游》一文,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翻译讲解似乎教学任务也能完成,但从培养学生人格的角度似乎这样的翻译却只是让学生懂得了皮毛。教师应该有其储备,了解庄子其人,给学生分析讲解《逍遥游》的内涵,要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如果教师不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是理解不了庄子追求的这种“逍遥游”的真正境界的。

二、要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师讲解分析要与语文课堂巧妙结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材所选的经典之作最能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理解与思考。如分析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不懂得屈原为什么在诗歌的开头一再表白自己出身的高贵、降生的奇瑞、名字的美好?为什么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而“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句中“美人”又指谁?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加以分析讲解。屈原说他自己与楚王是同宗,他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肩负着上苍的使命来到人间,他把象征美好品格的江离、芷草、秋兰披在身上、挂在身边,说明了对美好品格的不懈追求,然而,屈原最担忧的还是时光的流逝、君王的昏聩误国,他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美人”在这里实指君王,尽管楚王昏聩,但屈原的使命还是让他以昂扬的斗志发出呼喊“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要为徘徊无路的君主引路。现在屈原的时代早已过去,他人格美的具体内容和我们所倡导的美德也有所不同,但屈原代表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他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体现在这种精神之中的人格美,仍然是十分可贵的。假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诗句只做简单翻译,学生不会透过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不会理解屈原那一颗滚烫的爱国心,也不会理解屈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

三、要让学生参与讲解增强领悟能力

让学生参与课堂,做课堂的主人,调动其内在的学习需求,教师做引领与点拨,这是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方法。为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学习的兴趣,落实“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宗旨,同时完成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高中三年,每带一届我都试着利用语文课早读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讲解《论语》,《论语》是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高中学生在一些事情上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分析,让其分小组备课研究,教师点拨解疑,课上留一定时间让其展示,并联系实际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给了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兴致高。但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学生理解起来有的容易,有的却并非易事。如《论语·季氏》中的一段话,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学生对其便不好理解,如对于“损”“便辟”“便佞”教师就要做好辅导解疑,告诉学生孔子这里讲的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这段话谈到了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样的朋友不能交。对学生的分析乃至于交友是有帮助的。除了让学生有计划讲解分析《论语》,让其领悟精神实质外,教师还要在分析经典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增加其感悟力与分析问题的深度,如分析《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其思想境界与内涵有什么不同?同样分析六国灭亡的《六国论》,苏洵和他儿子苏辙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会增加其思维深度,进一步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在听说读写中理解思考、积累感悟是其必要的环节,教師只有紧紧依靠学科特色,加强引导,才能让学生很好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传统文化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