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辟谣稿件的几种操作方法

2019-05-10吴楠

科技传播 2019年8期
关键词:辟谣自媒体谣言

吴楠

摘 要 微博、微信、头条、抖音……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互联网技术正迎来内容创造的蓬勃发展期。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谣言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深,可谓网络时代的痼疾。作为传统新闻行业工作者,担负着正本清源的职责。该如何应对网络谣言的挑战,战胜具备天生优势的“信息猛兽”?文章针对网络谣言的本质、成因,探讨几种辟谣稿件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 谣言;自媒体;辟谣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3-0151-02

1 网络谣言,从诞生到兴盛

1.1 网络谣言的诞生

“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这样一句话,曾被视为网络时代的写照。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起源——1993年7月5日,《纽约客》杂志刊载了一幅漫画,画中两只小狗端坐在电脑前正在聊天——也许漫画作者彼得·施泰纳都不会想到,这则隐喻网络信息隐秘性的漫画,会在今天有另外一层意味。

近10年来,网络技术在硬件、软件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智能手机与移动网络的普及,更让人们真正进入到一个时时接受新信息的时代。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麻烦——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可匿名发送,验证难度大等特性,成为最适合网络谣言生长的土壤。

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等内容生产者的出现,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吸睛”的价值取向逐渐蔓延,成为网络谣言最核心的传播动机。

据网络社交软件微信发布的《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仅微信平台(含朋友圈等渠道),2018年全年共拦截8.4万余条谣言,辟谣文章阅读量达到近11亿次。其中,食品安全、社会民生、医疗健康等领域,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

1.2 网络谣言的危害

自从互联网走到大众身边,网络谣言便如影随形,无论是BBS时代,还是相继出现的博客、微博、微信……都逃不开谣言的侵袭。而随着“自媒体”成功抢占信息生产的主要来源,网络谣言,乃至“虚假新闻”成为网络中最常见的错误信息之一。

虚假新闻,这一概念的原意,描述的是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1 ]。网络则赋予了其更快捷、广泛的传播途径,由个人或组织制造,再经由网络传播的虚假消息,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被正规媒体转载、演绎,从而成为误导读者的虚假新闻。

除了有意为之,还有部分虛假信息,来源于传播的失真、错误的理解,“真新闻”变成假消息的失真类网络谣言,也是网络谣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谣言的危害不言而喻,其不仅可能伤害个人,也可能导致涉及企业乃至行业的损失。如一则橘子生虫的谣言,可能导致一个地区的果农经济受损;一条编造的“棉花做肉松”视频,可能导致一家企业亏损乃至破产。更有严重者,如2011年,伴随日本大地震产生的“抢盐”事件,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带来广泛的经济损失,说其成为了公共安全事件亦不为过。作为传统新闻行业工作者,担负着正本清源的职责。然而面对善于传播的网络谣言,新闻工作者又能做什么?

2 辟谣稿件的几种操作方法

2.1 寻找核心当事人——馒头税

2011年2月21日,济南市政协会议上,时任政协委员的济南民天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潘耀民提出,对馒头生产征收的,税率为17%的“馒头税”,给企业造成较大负担。该言论一处,舆论哗然,许多网友初次听闻“馒头税”,将矛头指向政府,斥责乱收费、乱收税问题。

在此新闻背景之下,舆论迅速发酵。据人民网数据分析,2月21日新闻发出当日,“馒头税”获得了279篇的转载量。2月22日,济南市有关部门针对相关问题通过媒体进行辟谣,就“馒头税”实际是增值税的内容进行了解读,认为公众对“馒头税”的认识存在偏差,最终,该日相关新闻转载超过七百篇,关注度持续走高[2]。

从传播路径看,“馒头税”新闻曝光后,最先出现在网络社区、blog、微博等网络渠道中,在此基础上,网民纷纷进行解读,并创造网络新词汇——“奥特馒”。

公众的误解与信息的错位背后,是对经济生活的关注,是对相关税务知识——如增值税——的不了解,带着为公众答疑解惑的任务,本报决定介入报道该事件:一个馒头要收上17%的“馒头税”,岂不是还要有“饺子税”“面条税?”

想要搞清“馒头税”,自然要找到制造这一概念的核心当事人——潘耀民,当记者拨通几经辗转找到的潘耀民电话时,手机的另一端最先传出的感慨便是——冤枉。

事实上,这一表态也与记者预期相似,在初始信息不断扭曲的背后,当事人已无法左右传播走向。采访中,潘耀民解释了“馒头税”概念的由来,也确认了“馒头税”就是增值税。为验证潘耀民的说法,记者又走访了市场中的馒头制售工作人员,并与税务机关进行了核实,进一步澄清了“馒头税”的错误概念。至此,可以说完成了辟谣的任务。但还没有解决“馒头税”如此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公众对于税制改革的关注。

于是在下一步,记者深入与潘耀民进行了一场“税”的对话,作为企业经营者,潘耀明进一步介绍了企业在高税率下的经营困境,并指出了高税率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此同时,本报采访了知名经济学者贾康,对增值税的税率为何是17%,有无下调空间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2.2 探究背后逻辑——惊众“谣盐”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3月17日,我国各地盛传食盐可抵御核辐射,引发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波。同日晚,有关部门全方位辟谣,但造成的影响那仍持续数日。

而在这场近年来影响力最大的谣言传播事件中,大众媒体、正统媒体最初起到的作用,并不能说是正面引导——虽然没有主动制造谣言,媒体的一些操作手法,成为谣言强有力的中转站,乃至助推手。

在“谣盐”事件中,各种形态的媒体,最初的报道形式,大多以大量篇幅报道市民抢购食盐的“盛况”。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网络,都具象展示着超市里被抢空的货架,张贴的售罄公告,乃至于维持秩序的警察。这种公开报道的热烈场面,显然没有参透公众的从众心理,反而促使不少人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加入到抢盐大军[ 3 ]。

2011年3月18日,《北京晚报》刊出《“谣盐”何以惊众》,文章重点阐述了谣言背后的大众心理基础,为稿件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如社会心理学家夏学銮指出,“谣盐”事件是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有着严肃的社会心理学背景。从心理根源上,抢盐与公众场合的踩踏事件颇具相似之处。在这一基础上,文章指出,当危急时刻来临,谣言的内容有可能更加符合公众的心理期待,这也指出了公共传播的一大特征。就此,文章从操作层面做出建议,权威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要有提前量,以避免谣言对社会负面影响。

《“谣盐”何以惊众》探究了事件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也指出了国人抢盐并非偶发事件,非典时期抢醋、抢板蓝根,甲流时期抢蒜,背后是国人科学素养缺位,辟谣机制仍不完善的核心问题。

3 澄清、分析、再造——辟谣如何战胜谣言

网络谣言的产生,不仅仅是单纯的错误信息,更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以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审视,错误信息仅是“流言”,是在没有任何确切证据的情况下,人际间相互传播的特定信息。而谣言则尤其倾向性、目的性,更像是有意识的攻擊,这其中,谣言制造者会故意捏造、刻意散布,甚至加以煽动,整个过程更具有人为性。作为谣言的一种新形式,网络谣言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 4 ]。

作为新闻工作者,辟谣工作将成为未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辟谣稿件不能仅仅停留于转发官方信息,更要在几个层次有所建树,才能战胜不断产生的网络谣言。

澄清:寻找事实真相是辟谣稿件的第一步,无论是“证有”还是“证无”,接近核心新闻当事人、寻找信息来源处,是辟谣稿件的首要工作。同时,对官方辟谣信息的迅速传达与阐述,也是媒体的必要职责。

分析:只有澄清的辟谣稿件,只能称作“消息”,一名优秀的媒体人不应止步于此。谣言并不只是流言,背后有其形成机理。探究这一机理,从“谣言”中见到真的社会需求,是媒体人的责任。

再造:辟谣稿件并不一定止步于辟谣,从澄清和分析的过程中,记者可以得到更多的采编灵感与选题。

网络谣言的兴起与传播,既给媒体人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并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了解政策导向,具备科学知识,掌握大众心理,将成为媒体人是否合格的准绳。

参考文献

[1]游雅.谣言的再定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4):54-55.

[2]庞胡瑞.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山东“馒头税”事件舆情研究[EB/OL].人民网,2011-3-1.

[3]胡海涵.从“谣盐风波”看社会谣言的生成机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4):63-64.

[4]江晓奕.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J].东南传播,2009,56(4):71-73.

猜你喜欢

辟谣自媒体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关于拍卖的辟谣
谣言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