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学森谈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

2019-05-10荣正通

北京档案 2019年4期
关键词:钱学森科学技术哲学

荣正通

一、钱学森谈“道路”

钱学森坚信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会建成。1955年11月9日,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演讲时指出,社会主义中国拥有光明的未来。1987年3月至4月,钱学森作为中国科协主席率团访问英国和西德。3月20日,他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为部分留学生作题为《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必然强盛》的报告。面对当时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现象,钱学森郑重指出:“中国300多年的历史证明不可能有其他的道路。只有一条道路,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3月30日,他在中国驻西德大使馆为工作人员和部分留学生作题为《正确对待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报告。钱学森再次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走其他道路,其他道路是走不通的。”他认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能够解放生产力,还能发展和创造生产力。中国将在2049年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1988年11月9日,钱学森在致孙凯飞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条战线是对付僵化的‘左翼人士,他们跳不出老一套。再一条战线是对付搞自由化的‘右翼人士,他们迷信资本主义国家的胡说,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忘记历史唯物主义。”钱学森认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3年10月10日,他在给于景元的信中写道:“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既要吸取他国的成功经验,也要独立自主走我们自己的路。”

二、钱学森谈“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钱学森对理论自信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推崇上。1957年6月14日,他在《文汇报》上撰文指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够在短期内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1987年5月15日,钱学森在“吴玉章学术讲座”中指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实现途径。”1991年11月5日,他在“90年代科技发展与中国现代化”系列讲座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是艰难的,但我们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能够总结我们的经验,吸取全人类的知识财富,用科学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同月,钱学森在阅读《国防科学技术情报》转载的《通信、计算机和网络》一文后在笔记中写道:“社会主义中国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分析透视第五次产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能动地改革现有的社会结构,协调地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地理建設。以远高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前进!”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钱学森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多次写信鼓励别人和他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并表示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高明。1994年7月22日,钱学森在致王寿云等六位同志的信中写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世界形势相结合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我们来说,也是真理,我们必须坚持。”1998年3月15日,钱学森在致路甬祥的信中指出:“要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又有中国人几千年文明的智慧,我们要敢于创新,不迷信洋人!”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钱学森认真学习相关文件,还专门买了参考书。12月11日,他在89岁生日当天对秘书们说:“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这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会影响中国今后长期的发展。”2007年10月,96岁高龄的钱学森在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后表示,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我们必须用它来指导工作。在钱学森看来,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西方科学家在工作中实际上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1981年4月1日,钱学森在与国防科技大学校刊记者座谈时指出:“只有马列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科学知识最高的概括。”1986年3月12日,他在为中央党校研究生讲课时指出:“资产阶级没有找到打开科学的社会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打开了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大门。”10月10日,钱学森在中央党校作题为《关于我国当前的改革》的报告时再次强调:“当前事物发展变化速度空前,我们要不断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我们有优势,我们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清晰主动地认识此中关系,而资产阶级则不能。”12月8日,他在《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中写道:“智慧就是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三、钱学森谈“制度”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钱学森对制度自信的认识,首先体现在他坚信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1988年9月5日,钱学森在致钱学敏的信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我们有这个信心,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994年,钱学森在《我们应该研究如何迎接21世纪》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人类终将走向世界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

钱学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认识,还体现在他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能够推动科技高速发展,还具有自我完善能力。1959年,钱学森在《庆祝伟大的十月革命42周年》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有组织的集体力量。1977年7月,他在《科学技术一定要在本世纪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文中首先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根本矛盾,然后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够在短期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钱学森写道:“能够赶超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科学技术社会化同私有制的根本矛盾。我国科学技术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有统一的计划,能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协同作战,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才能。所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一定会比资本主义国家拖着死症前进的速度快,现在落后些也不怕,终究是要赶上而且要超过他们的。我国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历史的必然。”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9月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钱学森认为建立新中国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一次社会革命,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二次社会革命,从第一次社会革命到第二次社会革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能力。1986年6月13日,他在致孙凯飞的信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因为它能促使大胆的改革,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四、钱学森谈“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2014年9月24日,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钱学森一向抵制“全盘西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客观看待中国传统文化。1982年12月25日,他在文化部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文化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指出:“我们要把过去几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东西重新甄别一下,好的、对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用的东西,要吸收、继承、发扬。”1988年9月24日,钱学森在中央党校作题为《建立意识的社会形态的科学体系》的报告时指出:“另外还有一个极端,把中国的东西全盘否定,全部接受西方的东西,这也不对。因为我们古代的传统的东西,我们古代的精神文明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我们古代的文化是有辉煌的成就的,不能全部否定。”1990年5月15日,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一文后,在剪报上批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出发点,同时吸取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钱学森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论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还原论是互补关系。他把整体论引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提出了整体论方法与还原论方法辩证统一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钱学森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推动实现第二次文艺复兴。1989年9月24日,他在致钱学敏的信中写道:“何不考虑把中国几千年文明中的精华用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想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来源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1993年10月26日,钱学森在致刘长林的信中再次建议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来发展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认为,人类文明转型需要一次新的文艺复兴,而中国是第二次文艺复兴的主战场。中华文明作为唯一幸存的古代文明,在深层次上具有西方文明骨子里没有的优势。1994年9月4日,他在致柯资能的信中建议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实现第二次文艺复兴。

钱学森非常欣赏中国古代的诗词、对联、书法、绘画、园林和建筑藝术。他从小熟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引用古诗文信手拈来。1987年3月20日,钱学森在英国为部分中国留学生作报告时,流利地背诵了清代孙髯撰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这副对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上下联各90字。与会者无不钦佩钱学森超强的记忆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钱学森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是人类文化的光辉篇章。钱学森家中客厅一直珍藏着1956年郭沫若送给他的书法作品《赠钱学森》。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积极倡导借鉴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山水城市”。

钱学森自幼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来又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年,对西方社会与文化有着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与西方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钱学森科学技术哲学
钱学森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