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9-05-10补娜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0期
关键词:预后效果预见性护理

补娜

【摘 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85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经临床确诊为恶性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包含42例和43例患者,分别实施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康复率达到了90.48%,对照组则为72.09%,康复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情绪反应、睡眠质量、人际关系和总生命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并对其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改善效果,在提升患者预后效果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恶性心律失常;预后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0--02

恶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治疗比较困难的一类心律失常,包括多种疾病类型,且该疾病往往发病急骤、进展较快,患者常常会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引起昏厥,甚至是猝死,成为了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1]。临床研究指出,对于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如果能够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进行处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对于控制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2]。鉴于此,笔者以下就对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85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经临床确诊为恶性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包含42例和4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患者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55.6±8.2)岁。对照组43例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患者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6.3±8.5)岁。以上两个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其一般资料和病情资料均相当,无显著差异P>0.05。

1.2 临床护理 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包括:①预见性心理护理: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多数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发病,导致患者一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从而在入院后内心生出诸多的不良情绪,给临床诊疗带来不利影响。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积极解答患者的疑问、积极安抚患者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向患者介绍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临床症状,以及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需配合的一些事项。提前让患者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②加强心电监护:护理人员要增加病房巡视次数,对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监护,并对其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告知主治医师,并配合医师完成相应的临床处理。③建立静脉通道: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建立其合理的静脉通道,方便在对患者实施救治的过程中,实现快速静脉输注药物,从而节约救治时间。④准备好除颤器:在病房内要备好除颤器,并保证除颤器时刻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将其放置在病房内的固定位置,便于使用时准确地拿取,且除颤器不可外借,要保证病房内时刻备有除颤器。同时加强对科室内全体护理人员除颤器使用的相关培训和考核,确保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正确使用除颤器对患者实施救治。⑤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预见性的准备各项急救药品和器材,并将放置在病房内的固定位置。同时每日交接班时,要做好交接工作,每班护理人员要对急救药品和器材进行清点和检查,保证数量充足,能够正常使用。

1.3 统计学處理 试验数据分析利用spss21.0进行,计量资料利用“±”表示,利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利用“%”表示,利用X?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康复率达到了90.48%,对照组则为72.09%,康复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情绪反应、睡眠质量、人际关系和总生命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恶性心律失常属于心内科重症疾病,临床对于心内科重症疾病的常规护理往往是以严格遵医嘱执行相关护理操作为主,这种护理模式不仅缺乏主动性,而且也缺乏预见性,因此其护理效果并不理想[3]。而预见性护理则是一种主动性护理,是在依据患者个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疾病特点、病情进展特征等因素,对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风险事件实施准确地评估和判断,从而实施一系列具有防范性的护理措施来对危险和风险实施控制[4]。该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因此在避免患者病情加重,促进患者病情转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并对其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改善效果,在提升患者预后效果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宋杨.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29(21):155-157.

蔡云虹. 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4(02):87-88.

陈裕芳,黄润平.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6,15(09):18-19.

廖加梅. 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15(11):60-61.

辛旭超.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04):35.

猜你喜欢

预后效果预见性护理
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研究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效果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肿瘤化疗深静脉导管堵塞中的效果
肝硬化腹水合并重度水肿患者压疮的预见性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宫腔镜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全程护理干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