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自我护理相关的影响分析
2019-05-10支丽萍任永红赵婷
支丽萍 任永红 赵婷
(1.宝鸡市陇县人民医院外二科,陕西 宝鸡 721200;2.宝鸡市中医医院骨关节1科,陕西 宝鸡 721000)
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治疗排尿障碍无法改变患者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1]。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可解决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2]。本研究分析了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泌尿科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出院的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患者86例,年龄35~86岁,平均(71.3±6.2)岁,均为男性。前列腺增生症致尿潴留44例,外伤造成尿道损伤引起尿道狭窄致尿潴留20例,神经源性膀胱12例,泌尿系统肿瘤致排尿障碍10例。留置导尿管时间3个月~4年,平均(1.8±0.7)年。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3)不给予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n=43)给予健康教育指导。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具体方法:(1)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家属要在生活上给予患者关心,多与之沟通交流,缓解其心理压力,树立患者信心,为维护患者尊严应妥善放置尿袋确保不外露。(2)导尿管和引流袋护理,导尿管1个月更换1次,最长不超过3个月[3];若导尿管脱落,必须要24 h内完成更换[4]。引流袋1周更换1次,更换时对导尿管末端进行严格消毒且放置位置低于膀胱水平面,避免尿液倒流诱发感染。(3)并发症护理,多数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均有造瘘管刺激症状,一般均能够自行缓解,如果症状较重,则可以给予双氯灭痛片,纳肛,3片/次,3~4次/d[5]。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导尿管中若见浑浊尿、脓性尿、尿液中有絮状物,则提示感染,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并给予抗感染治疗;若见尿液变成红色,则提示膀胱出血,应及时就医冲洗膀胱并进行止血治疗。(4)个人卫生护理,要求患者及其家属确保造瘘口敷料干燥。最初,切口换药频率可以隔日1次;待窦道形成之后,切口换药频率可以每周2次;坚持按时换药2个月、观察切口及其周围无分泌物时,切口换药频率可定期为每周1次。(5)饮食指导,要求患者饮水量≥2 000 mL/d,并坚持量少多饮原则[6];要吃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保证营养摄取均衡。(6)功能锻炼指导,告知患者应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时导尿管放置要固定、妥善;患者要注意进行必要的膀胱功能锻炼,暂时关闭导尿管,在有尿意时让膀胱保持适当充盈,或者根据饮食量多少,日间间隔2~3 h放尿1次。建立患者回访档案,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回访和家访。
1.3观察指标 出院后随访,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2年,平均随访时间(1.1±0.4)年。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前、出院后1、3个月时的自我护理评分、自我护理状态及出院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自我护理评分根据早期版的造口自我护理量表进行评定[7],总分范围为10~5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强。并发症主要包括导管脱出、引流管阻塞、结石形成、泌尿系感染,对随访期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
2 结 果
2.1自我护理评分比较 出院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后1、3个月时的自我护理评分均有所增加,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自我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的评分均较出院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评分比较分)]
注:与出院前比较,*P<0.05,与出院后1个月比较,ΔP<0.05;与对照组出院3个月比较,#P<0.05。
2.2自我护理状态比较 出院前两组患者的自理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时的自理状态均较出院前明显提高(χ2=6.458,P<0.05),两组间比较,出院后3个月时个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状态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16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状态情况比较(n)
注:与出院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导管脱出4例,引流管阻塞5例,结石形成4例,泌尿系感染6例,并发症发生率44.2%;观察组导管脱出0例,引流管阻塞3例,结石形成3例,泌尿系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18.7%。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321,P<0.05)。
3 讨 论
自我护理是指患者有意识的对自身采取行动以调节并保持健康的功能状态。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而言,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如尿路感染、导尿管脱出、导尿管堵塞、膀胱功能锻炼、并发症其他疾病等问题。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健康教育指导以改变行为模式作为核心[8],因此健康教育指导在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方面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评分及自我护理状态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这是因为患者长期带造瘘管和引流袋不便,难免出现心理上的负担,观察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思想教育,消除了患者的顾虑和思想压力。健康教育在家庭护理中的延续,不仅可以随时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还可以及时地帮助、指导患者及家属解决护理中遇到的问题,解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9]。连续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做好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巧后增加了术后恢复的信心,减少了患者到医院复诊的次数。部分患者还参加了有益于健康的活动、社交等,重拾自信,实现自我生存价值,对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10]。本研究结果提示,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意识,建立了健康行为模式,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