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善治的标志之一:善教化民, 以明礼义

2019-05-10

21世纪 2019年4期
关键词:礼义教化刑罚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从总结国家兴废的历史经验中,深切体会到民富之后,及时施以善教,即以礼义教化百姓,形成重人伦、尚礼让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不仅是善治的一种表现,也是推动善治的一种动力。从来没有不讲人伦,不循礼义,四民乖张,蔑视道德的善治。关于教民,导民向善以固国本的论证可谓多矣。

《尚书·舜典》提出对民的“敬敷五教”之说,据孔颖达疏:五教即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书·武成》在歌颂周武王的功绩时,也有“重民五教,惟食丧祭”之语。

管子执政齐国,实现大治之后,郑重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也就是富则教之,使民知所趋向。他提出了礼义廉耻的道德体系,使民敦礼义,知廉耻,并把善教提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在管仲逝世近百年以后的孔子在回答冉有“既富矣,又何加焉”的提问时,明确指出:“教之”;在回答子张“何谓四恶”的问题时,将“不教而杀”视为暴虐行径,列入恶政之首;他特别提出了“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可以说是孔子所主张的善教的基本导向和内涵。在孔子看来,民众在解决衣食温饱之后,迫切需要的是进行教化,使之明礼义、重廉耻、远罪恶、知是非、近善良、敦乡里、识大体、爱国家,能够自觉地进行内省,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义廉耻的圣训和法律的规范,从而有利于奠定国家富强的社会基础。反之,富而不教,以致为富不仁、巧取豪夺、讹诈取利,是足以败坏风俗、紊乱秩序,虽富但无助于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反而成为社会的消极因素。

主张“善政”的孟子也提出民富之后必须施行教化,否则与禽兽无别,“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认为“善政”与“善教”不可分,“善教”有助于以礼义化民,是导致“善政”的根本,因而,是民心趋向。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同时主张:“教之不改而后诛之。”

荀子也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汉初,贾谊提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汉武帝时,董仲舒比较充分地论证了教化之功,他说:“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力者,勉行之,身以化之。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也。此威势之不足独恃,而教化之功不大乎!传曰: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故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此之谓也。”

东汉王符提出:“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他还说:“明王之养民也,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是故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

唐太宗李世民说,善教不仅可以使民富,还可以使民贵。他说:“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宋人王安石说:“善教者藏其用,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不善教者反此,民知所以教之之源,而不诚化上之意。”

晚清主张改良政体的思想家也以开民智为首要任务,以构建改良政治的群众性基础。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严复在《原强》中说:“贫民无富国,弱民无强国,乱民无治国。”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欲其国之安富尊荣,新民之道不可不讲。”又说:“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要务。”

善教之所以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礼义廉耻,还是仁义礼智信,都不可能自发地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而需要培养、教育、引导、灌输,经过潜移默化才能收到日有精进之功。正由于善教虽以化为主要形式,但也具有某种道德的、良知的,甚至法律的压力,因此,明刑弼教也成为善教的一种补充手段。明刑弼教表现在两个方面。

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其一,在立法上,纲常礼教的道德规范入律,使道德法律化,法律所宣传的是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诚信、远诈伪、重和谐、求和睦,因此,遵守法律、执行法律也体现了善教的作用。

《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明法、遵法恰恰体现了明刑弼教的国家意图。

其二,表现在司法上,非以刑人为目的,用刑的目的在于彰善瘅恶,世人评价唐律就在于它“于礼以为出入”,也就是礼的原则决定了用刑的尺度。比如,触及五伦的犯罪均加重处刑;在中国传统司法中,注重法、理、情三者的统一,执法是前提,明理是公论,原情是礼俗,三者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明刑弼教特有的方式。

猜你喜欢

礼义教化刑罚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刑罚威慑力的刑法学分析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代运为名行诈骗 构成犯罪获刑罚
麟溪水长流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断盐也是一种刑罚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刑罚的证明标准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