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05-10赵明成周凤杰鲁小波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河南省差异单位

赵明成,周凤杰,鲁小波

(渤海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旅游业作为我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发展潜力。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平衡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1]旅游经济差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研究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对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起着重要作用,且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

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关注较晚,但是研究理论和方法起点较高。陆林最早对中国各省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2]之后学者从不同的尺度、研究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尺度方面,学者多从省域[3-4]、市域[5-6]、县域[7-8]开展研究。在研究指标方面,学者多从入境旅游收入[9-10]、国内旅游收入[11]、旅游总收入[12]、旅游综合指标[13-14]四个方向开展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数学者运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旅游经济的差异分析,如标准差、变异函数、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地统计等。[15-19]这些统计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假设样本独立,对区域整体旅游经济差异分析具有优势,但是传统统计方法无法解释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数据的关联性和依赖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学者开始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ESDA)来研究数据间的空间关联和依赖性[7,8,20,21],但是一些显著性不强的数据容易被忽视,不能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

因此,本文倾向于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发挥各自优势,对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借助ArcGIS和GeoDa工具进行可视化处理,揭示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上的关联性和依赖性。本文选取县域尺度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更加完善和详尽,数据分析可以更加科学、准确。研究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演变,揭示其演化规律和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整体旅游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自然间断点分级法

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是按照数据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级,达到同级内差异最小,级外差异最大,科学地进行数据分级。在统计方法上用方差来衡量,原理是同级内方差最小,等级间方差最大。[10]自然间断点分级法是依据空间数据间相互独立进行划分的,以此表现空间分布状态。

(二)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表示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程度[22],是衡量河南省县级单位旅游经济发展相对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可以消除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影响[15],有利于年际比较。公式如下:

(1)

(三)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描述的是特定空间上某一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的是某区域范围内空间邻近或邻接的区域单元的属性值的相似程度[22]。通常用Moran指数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2)

(3)

局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反映的是区域空间单元与周边区域单元的属性值的空间关联和差异程度[21-22],以此弥补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面的缺陷,通常采用LISA集聚图来分析空间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结合Moran散点图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局部Moran指数的取值范围、字母含义、显著性水平检验等参照上文全局Moran指数的标准。局部Moran指数公式为:

(4)

(四)相关性分析

为了研究影响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本文选用偏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旅游收入与各变量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各要素在十年间的演化,并探讨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

二、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演变分析

(一)空间分类格局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河南省县级单位旅游收入在空间上演变的情况,本文采取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旅游收入分为5个层次,结合ArcGIS和GeoDa软件生成可视化图。如图1,颜色越深代表旅游收入层次越高,而这里仅仅只有4个层次,所有县级单位的旅游收入未达到第五层次。

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空间差异较大,且有增强的趋势。十年间只有郑州市辖区的旅游收入达到第四层次;第三层次县级单位的数量十年间一直增长,由9个增加到17个,其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这条线周围,2016年表现最为明显,其他一些旅游资源较为优越的市辖区也处于第三层次,如焦作市、南阳市、安阳市等市辖区;第二层次县级单位的数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主要分布于豫北、豫西、豫中,豫南和豫东分布较少;而第一层次县级单位的数量大于其他4个层次之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07年56个、2012年82个、2016年69个),主要分布于豫南和豫东,以及豫中南部地区。

(1)气候环境。贵溪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型气候,潮湿高温,又有电厂、化肥厂等工业企业排放烟尘、SO2等大气污染物,降雨时SO2等溶于水形成酸雨,加重了水质酸性。

(二)河南省旅游经济离散程度分析

十年间河南省县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增大,其相对差异虽然很大,但是有所减小。如表1,三个年份河南省的旅游收入平均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十年间河南省旅游经济持续发展;三个年份旅游收入的标准差也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十年间河南旅游收入离散程度变大,即旅游经济差异继续增大。通过公式(1)计算可得,三个年份变异系数C值大于2,说明河南省县级单位间旅游收入比较离散,差异度较高;变异系数C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低于以往,说明河南省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波动变小。

图1 河南省旅游收入空间分布结构(审图号:豫S〔2017年018号〕)

表1 河南省变异系数分析

(三)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十年间河南省旅游经济呈现显著的弱正相关,表现为旅游经济相似的县级单位空间集聚。通过公式(2)(3)计算得到Moran指数I值、正态统计量Z值、P值。如表2所示,三个年份的Z值大于1.96,且P值小于α(α取0.05),说明河南省三个年份的旅游经济空间自相关是显著的。I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明河南省旅游经济相关性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三个年份的I值大于0,分布在0.1附近,表明十年间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上表现出较弱的显著正相关,其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级单位趋于相邻,发展水平低的县级单位也趋于相邻,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

表2 河南省Moran指数

(四)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无法揭示局部地区县级单位相互之间的空间关联和差异程度,因此需要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为了更加直观地揭示河南省各县级单位空间上的联系和差异,本文运用ArcGIS与GeoDa软件生成河南省县级单位旅游经济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图2)。图中H-H代表旅游经济发达县级单位被邻接旅游经济发达的县级单位包围,两者间空间差异小,存在空间正相关,属于高-高集聚类型;H-L代表旅游经济发达县级单位被邻接旅游经济落后的县级单位包围,两者间空间差异大,异质性突出,存在空间负相关,属于高-低集聚类型;L-H代表旅游经济落后县级单位被邻接旅游经济发达的县级单位包围,两者间空间差异大,异质性突出,存在空间负相关,属于低-高集聚类型;L-L代表旅游经济落后县级单位被邻接旅游经济落后的县级单位包围,两者间空间差异小,存在空间正相关,属于低-低集聚类型。

图2所示,H-H集聚类型:2007年属于H-H类型的有郑州的市辖区及周边部分县级单位,如新郑、荥阳、武陟,2012年仅剩荥阳和新郑两处,2016年剩郑州的市辖区,及周边的新郑和荥阳。该区域总体上变化不大,旅游经济增长较快,属于河南省旅游发展热点地区。郑州市作为省会,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第三产业发达,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坚实的服务基础;郑州市区周边县级单位受到郑州经济辐射作用,旅游经济得到充分发展。郑州市东西两侧的洛阳市和开封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且国内知名度较高、交通便利,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对该地区成为河南省旅游热点地区的贡献很大。

L-H集聚类型:十年间属于L-H集聚类型的只有武陟县。武陟县从H-H集聚类型滑落到L-H集聚类型,表明其自身旅游经济增长开始落后于周边县级单位,地区空间差异性增大。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武陟县经济实力、旅游资源等因素远远落后于周边县级单位。

H-L集聚类型:信阳市全域十年间一直是H-L集聚类型,说明其旅游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漯河市全域十年间从H-L集聚类型滑落到L-L集聚类型,说明其旅游经济增长变缓。漯河市全域旅游经济变缓,一方面是由于其旅游业发展衰落,另一方面是受周边旅游经济落后县级单位形成的空间塌陷效益影响。

L-L集聚类型:属于L-L集聚类型的县级单位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豫南东部、豫中南部、豫东东部地区,空间上连接成面状结构。造成面状空间分布结构的原因是,该区域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缺乏知名旅游资源,且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十年间L-L集聚类型的县级单位数量在缓慢增加,2007年21处,2012年22处,2016年23处,旅游经济落后地区间的空间联系显著性较强,说明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存在逐渐增强的趋势,向两极化发展。

空间集聚效应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旅游经济发达市县的空间集聚可以缩小旅游产业的经营成本、降低游客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提高地区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旅游文创的发展等等,进而循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而旅游经济落后和发展缓慢的市县空间集聚,会加剧该地和周边旅游经济的落后,进而造成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增大。

图2 河南省旅游经济LISA集聚图(审图号:豫S〔2017年018号〕)

三、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取社会经济、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交通通达性四个指标,进行旅游经济差异的相关分析。

(1)河南省各县级单位社会经济间的差异,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起到基础性的内在影响作用。旅游繁荣的背后是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的。[15]河南省各县级单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可以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交通、人才、技术、市场、设施、资金、宣传等条件。通过表3可知,河南省社会经济与旅游经济之间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十年间郑州市及周边县级单位处于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这与该地区十年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郑州市及其所管辖县级单位的社会生产总值在河南省的排名一直处于第一,与河南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大于16%,且比重处于上升趋势。而反之旅游经济发展落后的豫南、豫东地区,其县级单位的社会生产总值也排名靠后。

(2)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表3,河南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旅游资源存在优势的地区,旅游经济也相对发达,反之则落后。作为旅游经济发达的豫中和豫西地区,其A级景区与优势景区各自的比重:2007年为0.48和0.48;2012年为0.45和 0.48;2016年为0.45和0.52。总体来说,豫中和豫西的旅游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旅游资源的质量却极大提升。

(3)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旅游基础设施为旅游者服务,其数量以及质量,对旅游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来此旅游的客源数量及其消费水平。旅游基础设施反映着该地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优劣。如表3,河南省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4)随着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旅游交通通达性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变小,但是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河南省各种交通网络的完善,游客外出越来越方便,交通因素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在十年间逐渐降低。如表3,十年间交通通达性的3个指标与旅游经济收入的相关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依旧约为0.5,说明旅游空间距离和旅游空间可达性对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下降,但是依旧影响游客的出行,进而影响地方的旅游游客量和收入。

表3 河南省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四、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

(1)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旅游经济分为五个层次,十年间河南省旅游经济整体空间差异较大,且有增强的趋势。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豫西、豫中北部县级单位与豫南、豫东和豫中南部县级单位之间。而变异系数分析显示,十年间河南省县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增大,其相对差异虽然很大,但是有所回落,说明整体而言河南省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变小。

(2)十年间河南省旅游经济整体上呈现显著的弱空间正相关,且正相关性随年份呈现增强的趋势,表现为旅游经济发达、增速较高的县级单位相互集聚,旅游经济落后、增速变缓的县级单位相互集聚,呈现极化特征。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是制约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南省应当重视旅游经济发展缓慢的豫南、豫东以及部分豫中地区旅游政策性支持,并积极开发这些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赋予其文化内涵,提升其旅游发展速度。

(3)通过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旅游经济热点和冷点地区呈现极化发展趋势。十年间郑州的市辖区及周边部分县级单位(新郑、荥阳)呈现显著性的空间正相关,属于H-H集聚类型,旅游经济联系和依赖性较强,形成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热点地区;而商丘—周口—驻马店一带的县级单位也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属于L-L集聚类型,是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冷点地区,呈现面状空间格局。对此,河南省应对商丘—周口—驻马店一带的部分县级单位进行重点扶持工程,发挥核心县级单位对周边县级单位的旅游经济带动作用,拉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4)社会经济、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交通通达性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空间集聚效应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河南省各县级单位社会经济的差异是造成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基础性因素;旅游资源的规模度和优越性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影响作用;旅游基础设施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间接影响作用;交通网络通达性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在下降,但是依旧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豫南、豫东地区的县级单位在发展地区社会经济的同时,挖掘本地区高价值的旅游资源,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和提高知名度,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游客旅游的时间成本,重点支持特定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空间聚集效益和局部热点地区,以此拉动周边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河南省差异单位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相似与差异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