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2019-05-10鹏,周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缓冲区高级别中原

彭 鹏,周 莹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具有交通区位优越、城镇体系完整、自然禀赋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的发展基础,在中部地区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关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1],到目前,关于该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2-3]、城镇化水平[4-5]、生态环境[6-7]、交通建设[8-9]等方面,但对整个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较少。在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跨省旅游风景道建设,联手开发黄河沿线、淮河沿线、太行山等跨省旅游资源,研究建设中原山水度假旅游区。加大联合旅游营销力度,壮大区域旅游联盟,推动形成区域性旅游联合体。”因此,研究中原城市群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对于整个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旅游景区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国家A级旅游景区是依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及相关细则评定的具有观赏游憩价值、文化娱乐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具有相对完整管理系统的游览区。从高到低区分为5A、4A、3A、2A、1A五个质量等级。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点及其结构组合规律对旅游空间竞争的性质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显现,包含着旅游活动的空间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10]、空间结构影响因素[11]、分布特征及效益[12],研究尺度多为全国、省域为主,而关于区域旅游资源,尤其是中原城市群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中原城市群范围涵盖5省30个市,其中包括河南省全境18个城市,河北省的邢台和邯郸2个城市,山西省的运城、晋城和长治3个城市,安徽省的阜阳、亳州、蚌埠、淮北、宿州5个城市,山东省的聊城、菏泽2个城市,区域总面积28.66万km2。区域内旅游资源富足,拥有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类型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截至2018年底,区域内共有5A、4A级旅游景区255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有17家,4A级旅游景区有238家。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指实际最邻近距离和理论最邻近距离之间的比值。[13]在地理学领域,学者们利用最邻近指数研究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类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借用该方法对中原城市群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测定。首先,计算理论最邻近距离,公式为:

(1)

公式(1)中,A代表区域面积,n代表景区个数,D代表点密度,之后计算最邻近指数,公式为:

(2)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一般用于描述空间要素的分布状况,是地理学中分析区域空间要素的离散分布情况的主要方法之一。[14]

(3)

公式(3)中G为基尼系数,n表示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数量,wi表示第i个城市内高级别旅游景区数量占总数量的比重,C表示分布均匀度。G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3.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强度主要用来描述区域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的集散特征以及分布形态的变化情况[15],其公式为:

(4)

公式(4)中,s为区域内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具体位置,si为以s为圆心的区域内4A级及以上景区,h为半径空间范围内第i处4A级及以上景区的具体位置。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中原城市群5A级旅游景区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4A级旅游景区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原城市群五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GDP数据主要来源于2018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借助LocaSpaceViewer软件,对每个景区进行精准定位,建立包含景区坐标信息的Excel数据库,导入ArcGIS 10.2软件中,并分别同中原城市群地貌图、主要河流图、主要公路图进行叠加分析。依托ArcGIS 10.2软件,对中原城市群4A、5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均衡性和空间分布密度进行分析。运用缓冲区工具对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三、结果分析

(一)景区空间总体格局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数据的整理,得到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状况表(表1),以此来分析景区空间总体格局。

表1 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景区分布状况表

由表1可知,中原城市群中高级别旅游景区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分别为洛阳市(27家)、郑州市(21家)、南阳市(20家),依次占比10.59%、8.24%、7.84%,三个城市均在河南省范围内,其他省份的城市中景区数量较多的城市有邯郸市(12家)、运城市(11家)、长治市(9家)。中原城市群中濮阳市、济源市、周口市、淮南市的高级别景区数量最少均为3家。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共有255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有238家,占总数的93.3%;5A级旅游景区仅有17家,占总数的6.7%。将255家高级别旅游景区平均到30个城市中,每个城市景区数量约为9家,景区数量达到平均值的城市有12个,占城市总数的40%,有60%的城市旅游景区数量在平均值以下,城市之间旅游景区分布不均匀。

(二)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Average Earest Neighbor工具,计算出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实际最邻近距离小于理论最邻近距离,最邻近指数R=0.59<1,因此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为集聚型。计算出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最邻近指数(表2),在中原城市群的30个城市中,郑州、安阳、南阳等17个城市的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类型为均匀型(R>1),新乡、三门峡、洛阳等13个城市的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类型为集聚型(R<1)。蚌埠市共有5家高级别旅游景区,都集中分布在市区范围内,集聚程度最高(R=0.27);信阳市的14家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均匀度最高(R=2.64)。

表2 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最邻近指数及空间结构类型

(三)景区空间分布均衡性

运用基尼系数对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均衡性进行分析。经计算,基尼系数G=0.66,分布均匀度C=0.34,表明高级别旅游景区在中原城市群中呈不均衡分布。同时,绘制出洛伦茨曲线(图1),可以发现,洛阳、郑州、南阳、三门峡、信阳、邯郸、运城、平顶山8个城市集中了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的50.59%,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集中分布的特点。

图1 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洛伦茨曲线

(四)景区分布密度分析

为了更深层次地探究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Density功能,得到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核密度图(图2)。

由图2可知,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呈现“两带、五片区”的特征,“两带”是指邢台—长治—邯郸—安阳—新乡—郑州南北状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带和运城—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带;“五片区”分别是豫北—鲁东—冀南—晋东片区、豫东—皖北片区、豫南(信阳—驻马店)片区、豫西—晋南片区、豫中片区。豫中片区的高级别旅游景区密度最大;豫南片区和豫东—皖北片区高级别旅游景区密度较低。在市级密度分布上,开封、郑州、洛阳密度较高,菏泽、周口、阜阳密度较低。

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是旅游景区的骨架,起伏的地形可以增加景观空间层次感,提升美学价值。不同类型地貌,不仅本身可以构成景观,与其他要素相组合,更可形成观赏度较高的景致。中原城市群地势西高东低,南部略有凸起,太行山、中条山、伏牛山、大别山呈半环状合围着黄淮平原。因此,将中原城市群地貌图与高级别旅游景区叠加,探究其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借助ArcGIS 10.2软件,获取高级别旅游景区所在位置的平均海拔。统计整理可知,在高度低于200m的平原地区,共有景区149家,占比58.43%;在海拔高度200m~500m之间的丘陵地区,共有61家景区,占比23.92%;在海拔高于500m的地区,共有景区45家,占比17.65%。随着海拔的升高景区数量也在不断地减少。将景区按其主要性质分为自然类景区和人文类景区两种类型,可以发现,人文类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景区分布以自然类景区为主。因此,可以得出,地形地貌对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对景区类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图2 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核密度图

(二)水资源条件

资源禀赋是旅游景区尤其是高级别旅游景区形成的基础。中原城市群涵盖5个省份的30个城市,水资源丰富,有多条主要的河流如黄河、淮河、卫河等,水体本身是一种高质量的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中原城市群主要水系构成了旅游发展的基础,促进了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借助ArcGIS 10.2 软件,对中原城市群主要水系分别做10km和20km的缓冲区,统计两个缓冲区内高级别旅游景区的数量,得到图3和表3。由表3可知,在10km缓冲区内有高级别旅游景区82家,占比32.16%;在20km缓冲区内有高级别旅游景区114家,占比44.71%。旅游景区数量随着缓冲区的增大而增加,且5A级旅游景区的增长率更高。由此可见,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分布与主要水系的关系密切。

图3 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与主要水系叠加图

表3 中原城市群主要水系缓冲区内的景区数量

(三)交通条件

旅游交通是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的必要条件之一。交通通达度不仅是旅游景区开发和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衡量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高级别旅游景区对于交通的要求更高,借助ArcGIS 10.2软件,对中原城市群主要公路分别做10km和20km的缓冲区,统计两个缓冲区内高级别旅游景区的数量,得到图4和表4。由表4和图4可知,在10km缓冲区内有4A级旅游景区100家,5A级旅游景区6家,共106家,占比41.57%;在20km缓冲区内共有高级别旅游景区160家,占比62.75%,其中5A旅游景区达到12家,占5A级景区总数的70%以上,表明交通线对旅游景区的分布影响密切,且级别越高的景区越接近于交通线。由此可以推断,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集中分布在主要的交通线周围,这有利于拓展客源市场的范围,降低旅游者到达景区的时间,增加在旅游景区游玩的时间,进而提高景区的经济收入。

图4 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与主要公路叠加图

表4 中原城市群主要公路缓冲区内的景区数量

(四)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对区域旅游景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还是影响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推力。以2018年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社会生产总值(GDP)为指标,借助SPSS软件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高级别旅游景区的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较高,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37。这表明高级别旅游景区数量的多少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对于旅游等娱乐休闲服务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景区的升级改造、新景区的开发建设、旅游形象宣传推广等,加快地区旅游的发展。

五、结论

借助ArcGIS 10.2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中,洛阳市、郑州市和南阳市的高级别旅游景区数量分布较多,濮阳市、济源市、周口市、淮南市四市的高级别旅游景区数量分布最少。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数量分布呈现西部多东部少、省界处集中分布的特点。

(2)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最邻近指数=0.59<1,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型特征,有利于旅游景区在一定范围内的联合营销,形成区域性旅游联合体。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基尼系数为0.66,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集中分布的特点。

(3)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整体呈现“两带、五片区”的特征,在市域尺度上,郑州、洛阳、开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是高级别旅游景区密集分布的区域。

(4)地形地貌、水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原城市群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猜你喜欢

缓冲区高级别中原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串行连续生产线的可用度与缓冲库存控制研究*
基于ARC的闪存数据库缓冲区算法①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高级别岛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策略
初涉缓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