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与激励机制分析研究

2019-05-09张春杨张敏

丝路视野 2019年31期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培养模式

张春杨 张敏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多样化的,而青年教师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高校中,针对青年教师所采用的培养模式中的相关激励机制目前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影响到高校培养模式的效率乃至高校青年教师的总体水平,因而具有重要的探讨意义。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 培养模式 激励机制

一、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中激励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目标设置偏高

鉴于现如今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竞争力不断加剧,高校为了使自身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所以对于自身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尽管很多青年教师为此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尽最大的努力,但是也仍然无法达到所定的目标。高校的教学任务本就比较繁重,教师还要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这就导致很多青年教师的工作时间都比较长,呈超负荷状态,久而久之会对青年教师的身心以及生活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激励对象错位

在部分高校中,对于激励对象所存在的结构性差异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即新老教师都执行同一种标准。众所周知,相对于老教师来说,青年教师无论是在工作时间方面、工作经验方面还是工作资源方面,都有所欠缺,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让青年教师完成与老教师相等的工作任务量,这是不客观的,其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尽管一些教师所参与的工作量远多于老教师,但就由于职称比老教师低、无研究生指导资格等,在考核中就比较吃亏。激励机制的不恰当,会对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评价指标存在问题

评价指标的过度量化是激励机制所存在的又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高校所进行的年度考核或者职称评选,基本上都是以教师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学术专利、所获奖项、申报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数量以及教学的课时数量等作为标准的,都是进行量化的考核,有时甚至用教师的科研业绩来折算教学,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真正水平很难通过相应的量化指标而体现出来。由于这种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二、构建合理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途径

(一)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激励目标

鉴于在不同时期条件下,高校的发展目标也是不同的,并且高校的目标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要求,还要考虑国家以及社会对高校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设定相应的目标时,一定要将客观原则、民主原则、挑战原则等结合考虑,只有这样,目标的设定才能够真正地对青年教师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倘若目标设定过高,不仅会加重青年教师的负担,也不利于激发青年教師的工作积极性;而倘若目标设定过低,则会使青年教师逐渐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因此,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符合高校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要全面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实施多种激励措施

充分全面地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真正需求,是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的重要前提。一般情况下,针对青年教师进行单一的经济激励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激励,无法满足青年教师的全面需求。对于教学经验不丰富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才刚刚开始适应高校教学工作,而他们的首要需求就是工作稳定并且能够使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因此,高校相关的领导,一定要充分了解青年教师这一群体所具备的特征,并将其与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加以有效结合,实施多种激励措施。

(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实现定量与定性的有效结合

在相关激励机制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一定要将标准问题考虑进去,将定量与定性加以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以往考核中评价标准过于量化的问题。在进行考核时,量化考评的确需要注重,但不能全盘量化;在效益考评方面,既要注重短期效益,同时也要注重长远效益;就考评的时间设置而言,应当将定期考评和不定期考评结合起来,不要只进行定期的考评,因为倘若只进行定期考评,就会导致青年教师只会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去冲刺式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这种考评并不能真正地发挥相应的作用,具有形式主义色彩,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师相关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影响激励机制能否真正发挥出作用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激励机制效率与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青年教师能够真正实现自身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中,针对青年教师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其激励机制的确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而相关的领导要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只有搞好激励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翔,罗兰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和发展思路探索[J].山东化工,2019,48(03):150,161.

[2]张琴义,曹稳,郝世绵.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究[J].市场周刊,2018(12):187—188.

猜你喜欢

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培养模式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