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中医治疗探讨
2019-05-09周淑文张慧清谷雨
周淑文 张慧清 谷雨
【摘要】抑郁症属西医的精神心理疾病,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导致人们心里压力增大,抑郁病人逐渐多发。西医治疗病程较长,副作用较多,探索中医中药的治疗尤为重要。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通过临床诊治发现,患者多有肝郁、痰热、血瘀、脾虚、心神不安等临床表现,治疗上根据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活血化瘀、安神定志等治疗原则进行辩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抑郁症;中医治疗;肝郁;脾虚;痰瘀
【中图分类号】R821.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054-02
抑郁症属中医的“郁证”范畴,往往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舒,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心烦易怒,失眠等。
1.郁证当从肝论治:《医学论》云:“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调达,木郁达之,故郁证当从肝论治。
2.郁证多痰瘀,治当化痰活血,郁病的病机重在肝郁,但本病的病机错综复杂,绝非一肝郁可以尽之。治疗上亦不可只拘于疏肝理气一法。
临床所见,本病多由情志损伤致肝失疏泄,肝木克脾土,以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蕴而化热,痰火扰心;或痰蒙清窍,脑神被扰。“顽症怪病多属痰”;“顽症怪病多属瘀”,肝郁则气滞,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故临床上气郁、痰郁、血瘀往往同时出现于郁证的患者,表现为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脘痞闷、胸胁胀满、舌质暗红、舌苔腻、脉弦滑,治当理气、化痰、活血并用,常用柴胡疏肝散、温胆汤、四物汤等方剂加减化裁。
3.郁证多虚:郁证一般病程较长,迁延日久,“久病必虚”,郁证患者
多表现为懒言、疲乏无力,腹满腹胀,食欲不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疗时多合入四君子汤、健脾汤等方剂。
4.适当应用安神定志的方药:郁证患者多有脑神失养、心神不安,表现为情绪不稳或焦躁不安,坐立不宁;或情绪低落,神思恍惚;夜不能寐,或悲观厌世,自觉生不如死。《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安神定志的方药,可尽快改善患者症状,稳定情绪,以治其标,方用枣仁汤、定志丸等化裁。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助运,化痰化瘀,安神定志。
方药:柴胡12g 枳壳12g 郁金15g 陈皮15g
茯苓15g 白术15g 川朴12g 木香12g
茵陈20g 栀子12g 内金20g 焦山楂12g
焦神曲12g 焦麦芽12g 当归20g 川芎20g
丹参30g 赤芍15g 白芍15g 远志12g
石菖蒲12g 首乌藤20g 炒枣仁20g 甘草10g
方义:柴胡、枳壳、郁金疏肝解郁,陈皮、茯苓、白术、川朴、木香、内金、焦三仙健脾化痰助运,茵陈、栀子疏肝利胆,当归、川芎、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白芍养阴柔肝,远志、石菖蒲、首乌藤、炒枣仁安神定志,甘草补气兼调和诸药。
病例报告:
冯某,男,60岁,2006年5月6日就诊。
主诉:抑郁、焦虑、失眠1年余。
现病史:患者因家庭原因,情志不遂,导致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终日沉默寡言,悲观厌世,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烦胁胀,夜间难以入眠,每晚仅能睡1-2小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抑郁症(伴轻度焦虑)
中医诊断:郁证、不寐病.
辩证:肝郁气滞,痰火内扰,心神不安,脾失健运
治疗:疏肝解郁,健脾助运,化痰化瘀,安神定志
方药:柴胡12g 枳壳12g 郁金15g 陈皮15g
茯苓15g 白术15g 川朴12g 木香12g
茵陈20g 栀子12g 内金20g 焦山楂12g
焦神曲12g 焦麦芽12g 当归20g 川芎20g
丹参30g 赤芍15g 白芍15g 远志12g
石菖蒲12g 首乌藤20g 炒枣仁20g 甘草10g
煎药机煎药,每日一劑,分3次温服。
用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临床症状逐渐减轻。再用1个月时间症状消失,至今10余年未再次复发。
按:郁证多由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而致,肝郁气滞乃本病的基本病机,但病情的发展导致痰、血、食均郁,郁久化火,扰动心神致心神不安。故治疗上施以疏肝、解郁、健脾助运、化痰化瘀,安神定志,就能使病人得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