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性挣脱”与“诗学命运”

2019-05-09李思捷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郭小川

摘  要:在政治话语统治文学秩序的社会环境下,郭小川的诗人身份被时代烙刻下了深深的政治印记,但是郭小川的诗人特质并没有被完全磨灭。他是一位具有强烈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的诗人,他在自己的审美理想指引下独立探究诗歌的本质,在由旧到新这一“诗性挣脱”过程中,郭小川的“诗学命运”也随之发生重要转折。

关键词:诗性挣脱;诗学命运;郭小川

作者简介:李思捷(1999.2-),男,汉族,河南禹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1

一、“诗性挣脱”的表现

“诗性挣脱”主要体现他在诗歌内容上的创新。郭小川并不只是单纯地讴歌革命战争,赞颂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把文艺工具化。他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价值判断没有完全被政治裹挟。在他的叙事诗歌作品《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与八个》等创作中:他把诗歌的叙述主体由集体转向了个人,开始关注个人的境遇与个人的情感,常常把个人与集体的矛盾细腻地展现于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语言行动上,从而在敌我矛盾中穿插进内部矛盾,使诗歌中蕴含的矛盾复杂深化;在情感表达上,除了把革命建设事业所需要的积极进取精神作为总基调之外,诗歌中还出现了对战争伤感,对时局迷惘,对命运痛惜的消极低迷的情感复调,进而使情感层次丰富化、多样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他笔下的党员、战士不再一律是具备完美人格的光辉形象,他们也具有人性的弱点,削弱了英雄化,反而更具有真实性;他还引入了女性视角,把革命与爱情再次结合,构成双向叙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他在内容上开辟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挖掘了诗歌创作的深度,极具个人特色。

二、“诗性挣脱”的特点

1.矛盾性

建国后,党加强了对文艺的领导,作协作为进入文学体系的具体组织形态,担负着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和促使文学作品写作规范化的职责使命,这一职责和使命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富有“战斗力”的人去完成,郭小川被上级看中了身上具有的“战斗力”而调任作协秘书长。郭小川进入作协,除了服从组织安排外,也存在自身的想法,他想借助“这创作团体的环境,把个人创作恢复起来”。在他看来:“诗歌必须有思想才能触动读者的心,引起长久深思,而这所谓思想,不是现成的流行的政治的语言翻版,而应当是作者的创见”。然而体制机制的束缚,日常事务的压抑,集体意志的强迫,常常对他的个人创作产生阻碍作用。在他坚守自己诗学理想写个人的诗时,明显会受到质疑与批判;在他遵从话语规范写革命的诗时,又违背了自己诗学理想。他常常陷入既想挣脱又不敢挣脱的矛盾中。

2.独特性

郭小川的“挣脱”不仅涉及诗歌外部表现形式的探索,还深入到了诗歌内部思想内容的追寻。他实现了思想和内容的双向并进,这在当时诗人群体中是十分罕见的。与他同享盛名的政治抒情诗人贺敬之,尽管在艺术表现技巧上同样表现非凡,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却无法超越当时的时代局限性,而郭小川正是凭借他对诗歌内容的“挣脱”,才使他的诗歌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诗歌在个人与群体,个体与历史,感性与理性的考量上,渗透进了更多的生命体悟与人性关怀,从而更加逼近诗歌的本质。这在当时“文艺服从于政治”的时代背景下,也更显得可贵。

3.悲剧性

郭小川很深地介入历史,但他不只是遵命式的介入,而是充满个性色彩的介入,在否定个性的年代里,他对个性的坚持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他割裂了“诗人”与“行政官员”双重身份之间的联系,发生了角色认知错位,忽视了政治干涉文艺的力量,在政治高压下心存侥幸地创作。他的“挣脱”触碰了政治红线,《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等诗歌创作偏离了当时的文学规范,使郭小川在1959年以后的政治运动中,遭受严厉批判。这使他在诗性探索和实践的道路上产生了犹疑,止步不前甚至退缩,对政治的趋同愈发显现。郭小川的“挣脱”以失败告终,他重新回到文学体制规范内,做回了一个“革命诗人”。

三、“诗性挣脱”与“诗学命运”的关联

“诗性挣脱”本是一场纯文学的有益探索,但是被政治强加赋予了负面意义,郭小川被无情地卷入政治漩涡,诗坛上原本璀璨的明星开始变得暗淡,直至殒落。

他在1969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检查,受批判,再检查》中,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提升到“革命道德”层面,对自己过去的文学作品提出了否定;针对《一个和八个》则指出:自己创作“动机险恶”,才写成这个特大毒草。一个诗人对自我的否定无疑是其命运最大的悲伤,他表示“心中充满了向党赎罪的愿望,无论叫我做什么工作,都将积极以赴。”郭小川后期的诗歌创作变得单纯明朗,再也没有曾经充满诗意的张力,常常表现为“颂歌”的形式,他又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所需要的“歌者”与“鼓手”。从这层意义上来讲,郭小川的文学生命此时已经结束。

四、结语

郭小川令人惋惜的“诗学命运”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更是整个文学史上的一个悲哀。“郭小川现象”作为“十七年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牵涉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命题。重新审视这一命题,回顾郭小川的“诗性挣脱”,对我国新时期文艺建设仍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持久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徒手. 人有病,天知否[M].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3.

[2]郭小川. 郭小川全集[M].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郭小川
杜林深植慧,小水汇为川
仰望同一片星空
仰望同一片星空
郭小川与杜惠:在红色年代热烈相爱
想象的转换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
——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穆旦与郭小川在1957年前后的交往
郭小川与杜惠:红色年代的纯真恋人
郭小川在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