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察言观色:教师的基本专业能力

2019-05-09

关键词:能力教育教师

张 荣 华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但是,据国际上一项对365种职业的调查,发现教师和医生一样,被机器人替代的可能性仅有0.4%。教师为什么不会被取代?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始终需要“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变革与发展的教育。[1]还有人认为,学生的成长始终需要“教师”这样的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和陪伴者。[2]因此,“教育在”则“学生在”,“学生在”则“教师在”。

事实上,机器取代的职业都是那些重复性、低技能、低智慧、更少人文关怀和社会交往的职业。而教师所从事的教书育人职业,是启迪人类灵魂的职业,是一项充满创造性、挑战性和更多人文关怀和高超社会交往能力的职业。美国著名教育学者纳撒尼尔·盖奇曾说,教师的工作是即兴的和自发的,教师应能驾驭好大量有关教学形式、风格、步调、节奏和适宜性等的问题,并且是以一种从总体上讲非常复杂的方式进行的,就连计算机也无法望其项背,正如计算机无法做到一位母亲对其5岁的孩子所做的一切。[3]4现代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情怀,即教师对社会、学生和自身的情感态度和包容胸怀,包括师德伦理、人文精神和自我关怀等,[4]这是机器人无法拥有的。更重要的是,自诞生之日起,教师这一职业就与时俱进,形成了多种机器无法取代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实践性知识转化技能以及人际交流技能[5],这些技能构成了教师的专业能力系统。其中,最为关键的能力,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察言观色“来概括。

察言观色出自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它有两个近义词:“察颜观色”“察言观行”。观察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不难发现,无论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察言观色”或“察言观行”已经深深地渗入了教师的职业性能——专业能力中。因此,厘清教师察言观色能力的内涵、作用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构建教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有助于认清教师职业专业能力的组成,构建和谐、合作的教育环境。

一、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的本义是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思和为人,常被用作一种社会人际交往中的有效策略或能力。但后世在使用这一成语的过程中,其本意却发生了变化,使之变成了为了曲意迎合对方而“揣摩别人心理、心意”的一个贬义词。实际上,孔子是在教育学生学做“达人”,勿做“闻人”而进行一番忠告时,使用了察言观色,后来才发展成为一个固定搭配——成语。《论语·颜渊》里,孔子的弟子子张向孔子询问“士如何做才能做到通达”,孔子回答,一个人,只有品质正直而遵从礼义,能从观察别人的言语和脸色中,来体察对方的心意,并能谦恭待人,这样的人才能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做到通达。“达”,是内心的“显达”,上达“仁人”,下达“君子”。[6]孔子认为,一个“达人”具备仁、义、礼的德性还不行,还需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体察别人的优点,并且能够谦恭地而不是傲慢无礼地对待别人,才有资格成为上达仁人,下达君子的“达人”。

从《论语》中的记载及其解释可以看出,察言观色在人的修身养性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说明,不仅孔子那个时代人们把察言观色用作一个褒义词,就是孔子本人也对察言观色的社会交往价值持有肯定态度。从社会交往理论可知,“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人类通过交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交往—关系”的互相转变和互相推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人类文明。[7]107—108哈贝马斯指出,相互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媒介是相互理解的工具,在交往行动中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8]66本质上,教育也是一种交往。[9]交往是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师生交往、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师师交往、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师(家)长交往构成了学校交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与不同交往对象打交道和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察其言观其色,理解交往对象,从而采取行动,进而改进教学、改进班级和学校。可见,教师的“察言观色”能力为教师职业成就提供了有效保障。

今天,当我们把察言观色放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域下对它进行重新审视时,发现察言观色可以很好地解释学校交往活动,尤其是师生交往中的许多现象。如果说“望闻问切”是医生的专业技能,那么,察言观色也应该成为教师一种重要的专业能力。其内涵包括:

其一,理解学生与关注差异的专业能力。通过对学生身心、情意、言谈举止的观察,教师应形成理解学生身心发展、社会经验(甚至社会阶层)及文化背景的共性特征,关注个体差异性表现,将此作为教学与辅导依据的能力。具体来讲,包括: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情意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并在教育教学中予以适切关注;了解不同背景学生的语言和行为特点,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群体亚文化及其特性,适切地加以辅导。[10]

其二,研究学生个性化学习行为,实施精准差异化教学的专业能力。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平台以及综合评价网络平台的出现[11],不仅给教师的“察言观色”提供了电子化的信息,也将学校日常教学的无形元素提取出来,转化为具有新型用途的数据。通过对学生个体学习行为以及群体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12],可以挖掘分析相同或相近学习偏好、知识水平同一簇群体的学习行为轨迹,生成精准个性化学习路径,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新思路。此外,教师还应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的多元教学方法,善于发展和挖掘学生各领域潜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能力。

其三,理解他人,有效推进学校改革的专业能力。阿兰兹指出,无论教师的级别水平,专业领域或所任教的学校类型有什么不同,教师都履行三项重要的职责:领导和管理学生,面对面地直接教育学生,并与同事、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共同改进班级、学校。[3]24学校交往活动中,教师所面对的交往对象除了学生以外,还有同事、家长以及与学校教育教学相关的其他社会人员。通过对这些人员的“察言观色”,教师可以处理好与这些人的关系,为推进学校的各项改革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教师“察言观色”的心理机制

(一)教师在学校交往活动中观察到的“言”与“色”

在学校交往活动中,由于教师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学校领导和同事、家长以及学生三种人,因此,教师所“察”的“言”与“色”,也主要来自学校领导和同事、家长、学生三个方面。其中,以来自学生者为最集中,也最多。以下将以教师与学生交往活动为例,对教师在学校交往活动中所观察的“言”与“色”进行概括。

学生的言之语,从形式上来说,传统上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种。如,学生的作业、作文、试卷等是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记载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问题、展示报告、演讲等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反映。对特殊教育的学生而言,学生的言之语还有 “触觉语言”(盲文)、“手势语言”(哑语)。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以电子媒介为沟通方式的电子文档和网络语言。电子文档,比如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时使用的Word文档、PPT等。网络语言,又称“键盘语言”或“网络社区语言”。如,MM或美眉(美妹),56(无聊)、酱紫(这样子)、灌水(内容言之无物)等。中小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使用的主力军,在日常生活、作文中予以模仿和引用。有研究指出,网络语言的低俗化已经对传统语言规范提出了挑战,而且对青少年的作文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了解和研究青少年的网络用语,有助于教师洞见青少年心理和想法。网络语言常常混杂一些图像符号和表情符号。而且,随着微视频、微课的兴起,传统视觉语言的范围已经从识字读书扩展到了对图(影)像语言的识别。

德谟克里特认为,甚至思想,也是“透入我们之中的影像产生的;因为若不是有影像来接触,就没有人能有感觉和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文化发生了“视觉转向”——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开始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进入海德格尔所谓的“世界图像时代”。[13]图像成为世界及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这直接引发了对视觉认知心理和视觉思维研究的重视。有关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研究表明,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对那些“视觉化”了的事物往往能增强表象、记忆与思维等方面的反应强度。视觉思维能传递言语、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信息,具有直接性、形象性、丰富性、多变性及动态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研究表明,在教材图像设计中的含糊、简化以及潜在的误导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或者形成歧义。[14]因此,教师所“察”学生言之语,还应包括图像语言。如学生的视频作品、绘画作品、思维导图、概念图、流程图等。通过对学生作业、作品中图像语言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视觉认知心理发展状态和视觉思维困难,为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奠定视觉认知基础。

2.教师在学校交往活动中所观察的“色”。“色”,指神态、气色,是非语言沟通与交流的载体。在人际交往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色”与“言”常常相伴而行,但“色”的比例却明显高于“言”。艾伯特·梅瑞宾发现在一条信息传递的全部效果中,只有38%是有声音的(包括音调、变音和其他声响)表达,7%是语言(只是词)表达,55%的信号则是无声音的。[15]471—473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色”的观察,常常包括语气、语调、眼神、面部表情、动作、手势、身体语言、精神状态等。

当教师面对学生时,首先映入教师眼帘的便是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如,健康不健康、精神不精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6]对幼儿教师而言,观察幼儿身体健康是每日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升高,教师对学生身体状况的关注程度逐渐下降,而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的变化。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从日常生活接触中,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变化,观察到学生心理的变化。在课堂上,还可以观察到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如,学生课堂发言时的语气语调蕴含了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时的情绪变化。这些情绪变化又常常体现在学生的面部表情上。相比机器的人脸表情识别困难[17],如,机器识别要考虑光照、角度、遮挡、姿态等不同干扰因素;人脸表情有一定的混淆性,且情绪的表情表达会因地区、文化、性格、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等。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自然地、快速地、准确地分析学生面部表情中的情绪表情和认知表情,读懂学生面部表情所蕴含的教学反馈信息,如,知识点的理解困难还是不困难。眼神,也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渠道,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学生眼神的聚焦、转移可以反映出学生注意力集中与分散的变化,而空洞、游离的眼神则可以反映出学生心不在焉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身体语言也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是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积极反应;如果学生一走进教师办公室,就在距离老师很远的地方停留下来,说明学生对教师的畏惧、不亲近。

动作,是动作技能的简称,也是教师所“观”之“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认为个体学习所习得的学习结果有五种性能,其中的动作技能常常没有被放在学校课程的中心位置。[18]61在学校各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学习到某种规定的动作,如舞蹈动作、体育动作;学生还会学习到大量含有动作技能的操作程序,如显微镜的使用、化学仪器的操作规范等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而言,在学校习得的动作技能还包括穿衣服、玩具材料的搭建、写字、语音的发音等基本生活和学习技能。对小学生而言,汉字的书写技能是奠定其一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基础。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个学段增加“课堂上每天练字10分钟”的关键性建议。可想而知,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汉字书写动作技能的发展。对英语或其他外语的学习而言,学生还需要获得涉及外来语言发音的口形、舌头运动、气息流动控制等的新技能。只有掌握了发音动作技能,才能发出纯正的英语语音,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因此,课堂交往活动中,有关学生动作技能的结构、变化、发展等,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以方便教师制定练习计划,提高学生动作的精确性。

综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察之“言”既包括作业、作品等文本或电子文档的“书面言语”,也包括个人表达、小组讨论或全班发言的“口头言说”;教师所观之“色”既包括学生身体的生理表现,也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举止,课堂表现以及精神面貌等。“言”与“色”代表了教学交往中在师生之间动态变化的不断传递、交流、反馈的教学信息总和。

(二)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的“察”与“观”活动

根据《辞源》,“察”有六组含义:观察、细看;考核、调查;选拔、举荐;昭著、明确;明辨、清楚;清洁、高洁等意。“观”,有四组含义:细看,看;示人,给人看;景象;游览。[19]1156—1157综合起来,“察”与“观”都有观察,仔细查看、探查的意思。但“察”还有使某事物明白,明朗;或通过评估,使某人脱颖而出的意义。显然,“察”的含义要比“观”丰富许多。如果我们将“察”的六组含义连在一起,可以发现,“察”具有层层深入,彻底查看,想办法查看,一直到弄清楚明白为止的意思。而且,“察”还兼具对个人品德、修养进行评估的功能。在日常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察言观色”旨在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察言观色”目的则在于及时、快速、全面地收集来自课堂、同事和领导的教学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结合“察”和“观”的本义,分析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的“察言观色”,可以发现教师的“察言观色”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分析评估,最终利用这些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的过程。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其心理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教师察言观色能力的心理机制

1.入察。教师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收集来自学生的全面信息。总体来看,这些信息包括学生的健康状况;生活、社会行为习惯、社会交往与交流情况;心理状况;动作、兴趣潜能;道德、精神面貌;语言、认知与思维特点;自然探究与社会适应等七个方面。不同时期教师所收集的信息不同。如图2所示。

图2在“入察”阶段教师所收集的学生全面信息

2.觉察(提取)。从众多学生表达或表现的诸多信息中,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辨识和提取出有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息。比如,学生染了绿颜色的头发,对班主任而言,可能就是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对生物教师而言,如果教学内容是“生物的性状”,或者“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这就是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头发虽然由黑色染成了绿色,但它的基因型并没有改变。对数学教师而言,学生头发颜色的变化与三角函数的关系的教学内容无关,但如果数学教师同时又担任班主任,那么,看似与数学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又可以转换成一条有价值的学生管理信息。

3.察明(分析)。对提取出来的有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息,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如以上所举实例。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需要首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教师主要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讨论、阅读学生的作业、作品等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包括认知与思维特点、学习障碍、方法困惑等,然后,再分析这些信息与教师预期或教育、教学目标的符合程度,察明不符合预期或目标的可能的原因。比如,课堂提问中,教师倾听到学生的回答以后,在头脑中要迅速对其回答与预期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体系或教学目标是否相符合进行判断,并明确其主要原因和改进路径。如果二者不相符合,教师应明确造成这种不一致情况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理解错误,还是教师教学策略有误,还是知识自身难度太大所引起的。

4.评价。将信息分析的结果告知学生,对达到教师预期的信息表达或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信息表达或表现给予否定和再分析。

5.应用。将分析和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如在察明阶段,教师分析得出课堂提问中造成学生理解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错误概念,教师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实现概念转变。

6.改进教学。最终,使更多的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或达到教师预期,以实现改进教学的目的。教师再次收集和获取学生的“言”与“色”,开始新一轮的察言观色。在教师与学生组成的教育教学系统里,教师利用察言观色调节着教学活动的节奏与进程。从图1可知,察言观色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起点,也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实践的行为与过程的融合体。教师通过察言观色收集到的教学反馈信息,既是教学的结果,也是新一轮教学活动的起点,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反馈机制。通过察言观色的反馈机制,教师实现了教学活动的自我调节。

三、举张教师察言观色能力的价值

本质上来说,教师的察言观色能力属于社会交往能力。它是教师作为社会中的成员,在社会中生存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小到家庭关系,中到学校关系,大到社会关系,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察言观色能力是教师维护各方正常关系,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如果缺乏此项技能,教师就会因“目中无人”而沦为家庭、学校或社会中的“孤家寡人”,非常不利于教书育人的职业发展。作为专业能力,教师的察言观色能力包含理解学生与关注差异能力;研究学生个性化学习行为,实施精准差异化教学能力;以及理解他人,有效推进学校改革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做好班级管理、教学设计、教研活动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今天,我们采用察言观色来统领教师的这些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彰显教师职业具有标志性的专业能力特点

教育的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因此,任何教育都带有特殊的国家属性和文化属性。我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缺少教育学科的系统理论总结,中国话语在教育学上长期失语。有学者提出构建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四个要素有中国表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文化。[20]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中国式的表达。

在汉语表达中,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成语。而用成语来概括职业能力和职业特征也是有先例的。中医和相声演员是中国特有的两种职业,“望闻问切”和“说学逗唱”分别彰显了两种传统职业特点的“看家本领”。以此为核心,中医学和相声表演艺术学构建起理论大厦,指导着中医和相声表演艺术的人才培养等实践活动。对教师而言,察言观色已经融入他们的工作中,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和职业发展赖以为继的“看家本领”。举张教师的察言观色能力,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成语表达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利于构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话语体系,有利于提炼出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志性表达,更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专业化诠释的普及。

(二)更新教师专业能力体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终身修炼

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工作性质的定义,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能。[21]序在此之前,教师这一职业已经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有关教师职业(专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1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部才出台了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试行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规范。该标准提出了教师的六大专业能力,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六个方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设计能力依赖于教师对学生长期察言观色所获取的经验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教学实施能力依赖于教师察言观色去“有效调控教学过程”;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依赖于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察言观色后总结特点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更离不开察言观色。可见,察言观色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能力,是诸多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是教师专业能力体系中具有奠基性的能力。应当予以重视,深入研究并弘扬。

有关什么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奠基性能力,一线教育工作者们给出的答案不外乎“三笔字”“普通话”以及讲授能力(技能)、板书能力(技能)、演示能力(技能)、实验能力(技能)、组织能力等。于是,这些能力培养被写入了师范生的培养方案里。但是,如果继续采用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去做职后教师的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那么,对职后教师而言,最需要强化的专业能力是什么?一致的回答应当是教师的察言观色能力。

事实上,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还是师生交往中的关键,当教育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时,学生就成为教师重要的“目中之人”。教师应将学生的整个人——全面的人,纳入教师观察、研究的视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启迪学生、服务学生、激励学生,最终成就学生。学生是教师终其一生的职业生涯打交道的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终其一生的职业生涯所进行的事业;学校是教师终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工作和主要生活的场所。终其一生,教师都需要对学生、教学和学校进行持续的观察和研究,因此,重视和强调教师的察言观色能力,有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终身修炼。

(三)使教师职业成就的着力点从分数回归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存在着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衡量一个学校好不好,要看高考、中考考了多少好大学、好高中;衡量一个学生好不好,要看他们考试考了多少分;而衡量一个教师好不好,也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绩效考核实施以后,学生的考试分数更成为衡量教师职业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什么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个体,在经历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分数?

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带来了基础教育无法破解的三个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传统课堂有三个无法破解的问题: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教师进步和职业幸福感的问题,学生素质和应试水平共同提高的问题。[22]而强调和培养教师的察言观色能力,有望鼓励教师正视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差异化、个别化的教学,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有望激励教师倾听、看到、研究学生精彩的表现与言论表达,破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望变革教师“一言堂”的“注入型应试式”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对话”“探究”的“创新型发现式”课堂的构建,让以课堂改革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落地生根。因此,重视和强调教师的察言观色能力,有望将教师职业成就的着力点从分数导引向“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能力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