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园林式”山水营造理念的山地乡村规划与设计
——以金华市鹿田村改造为例*

2019-05-09罗青石

关键词:村落规划设计山水

罗青石, 安 旭

(1.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0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1],提振了亿万农民的信心,也鼓舞了相关行业工作者的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热情.沿海城市地区的山地乡村在过去的近20年中逐渐被旅游经济拉动,尤其是可达性较好的乡村更是享受到了国家经济腾飞的红利.村民个体基于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目的虽然应该给予肯定,但也正因如此,由于缺乏统一调度,造成了乡村中民居建筑杂乱无序,原有山水机理被打破,色彩纷杂、样式多变,全然失去了山地村落本应有的与环境协调的情势.本文借助于具体的规划设计项目,对该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1 “园林式”山水营造理念的概念阐释

金衢盆地地区的山地乡村气候优渥[2],此乡村依山傍水,随势附形,原本秉承聚落、院落的自生理念,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村落建筑色彩淡雅,造型轻巧舒展,其意境与江南园林同为一系.但近30年各地山地村落发生剧烈的变化:1)建设求“大”,破坏了本底,背离曾经的诗意家园[3];2)地域特点和乡土景观正在消逝,整齐划一的排屋取而代之;3)村落认同及精神家园逐渐丧失(由1990年的61%下降至2017年的15%).在习近平主席“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解决江南山地村落建设的以上问题,以及如何在当代的江南山地村落规划与建设中借鉴与传承江南园林中的山水人文共生理念,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所提的园林主要是指中国江南的传统私家园林,它的特点有:1)规模一般较小(1 000 m2以下占比75%);2)池、山、建筑紧密结合,容积率均<0.32;3)师法自然,表现自然山水图景.山地乡村本处于自然当中,则不应与环境疏离,仍需沿用传统科学的山水人文共生理念来指导乡村规划.同时规划设计也需适合时代的要求加入新的规划设计理念.

2 规划设计目标和手法

本文以金华市鹿田村的村落规划与设计实施为个案,试图用江南传统私家园林的山水营造设计理念来改善现有乡村规划设计的现状,以期获得有益启示,为当今江南村落规划设计的实践助力.进一步用传统园林“山水营造”理念中生发出的“诗化主题和山水共生”方法[4]来指导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

2.1 诗化主题

诗化主题指在乡村规划设计前期拟定的村落发展主题.其需根据现有的地域环境特点、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等资源,并结合规划设计目标综合概括提炼.诗化主题内容主要包含2个层面:1)主题的本土化.在充分了解目标村域范围内的主要资源(物质基础)、发展机遇(动能基础)、政府推动(资金基础)等方面之后,综合进行提炼,它必须是针对本村的、体现本土文化特征和村落发展的目标;2)主题的诗性化.村落一直作为广大农村居者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特别是江南乡村古已有之的诗情画意(98.2%大众认同的如画性)的历史文脉,在当代的江南乡村规划设计中,有意识地去挖掘、传承这种诗画江南的诗性,重塑具有江南特征的文化品质和精神追求的审美情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金华鹿田村位于金华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内,本次规划设计是在2017年进行的,当年鹿田村对金华山区域经济贡献率为6.35%,贡献率偏低,通过系统设计希望将此数据提升至15%.村域以道家文化为脉络,集山体、山林、溪流、湖面于一体,是“鹿湖风光、洞天府地、奇峰异石和神话传说”集中分布的区域.该村落群山环绕,最低海拔约为500 m,村落内高差较大(70 m),盆谷、沟涧、沟叉密布.沟谷之中山涧常流,景色多变,云雾山水景观奇特,全年的起雾日占全年时间的42%,平均湿度为41%.由于地形变化复杂,相对高差大,植被覆盖率高(除水体之外82%),村内局部小气候特点明显:四季分明,冬暖夏凉,相对湿度较高.村旁鹿湖四周的气温较金华本级市区常年日均温度低5~9 ℃,是金华市区近郊的避暑胜地[2],市民避暑游占观光总游客的2.1%,占本市居民总旅游人次的19.6%,2017年过夜游客达1.8万人次.

鹿田村山地村落规划目标是以鹿湖风光、道家文化为背景,规划设计避暑、游览、养生、休闲、度假等功能的业态服务功能村落.鉴于此,鹿田村诗化主题提炼为“栖心山水,悟道云深”,彰显鹿田云雾山水景观奇特和道家文化特征,是村落规划设计的精神之魂.

2.2 山水共生

山水共生具体空间语序为聚落选址→村落空间格局布置→村域景观营造,同时需要兼顾与山水自然有机共生的关系,也泛指村落规划设计的主题依据.山水共生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求以顺应原有的山水格局为前提,增减土方量控制在3%,遵循山水自然生长规律进行村落建筑的布局,强化山水聚落规划理念.

传统村落选址认为,枕山、环水、面屏是较理想的自然人居环境.清朝姚延銮《阳宅集成》(卷一)的“基形”篇[5],讲的就是物态形成的原理,其依据是:受中国江南地区相对固定的大陆季风影响,当建筑选址枕山坐北朝南方位时,可在冬季避开较冷的北风又可承纳较暖的南面阳光,枕山、环水、面屏三者能够形成较为舒适的小气候环境.

图1 鹿田村村落居民居住区规划设计平面图

鹿田村被群山环抱,海拔650 m,鹿湖在其西南侧,水域面积大(丰水期水面面积244 000 m2),风光宜人.但是对于村落而言,鹿湖的水不能对村落形成环抱之势,因而在规划设计中,针对村落地形北高南低、高差与村落房屋坐北朝南相关的特点,在园林营造中运用“叠山理水”的营造手法,引村落后山的溪水绕过村中原有的巨石群,最终汇入鹿田书院前的砚池,面积约600 m2,如图1所示.塑造活水“石浪溪”村落景观轴线(“石浪溪”就是在鹿田村落之中有大量的石头岩,像一块块排列水里的浪花一样,这里形容独立的石岩很多,且其形态朝向很有规律),设计截面水流量12~30 L/s,超过指定标高泄入鹿湖.洗砚池节点原为低洼废地,位于省文保单位鹿田书院广场南面正前方,是村落房屋的最低处,规划设计将此处掘地为池,成为聚落“水口”.“石浪溪”“砚池”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聚落山水的规划理念,完善了鹿田村山水相生相长的空间架构.

3 具体规划设计

鹿田村村域空间格局与景观营造规划设计根据村落环境现有山水格局施以中国传统私家山水园林的营造手法,借用山水、云雾等自然资源和已有建筑、花木等组合“如画性”图卷,匠造“诗性”的综合空间艺术.中国传统私家园林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对应到鹿田村,是真山真水的自然条件,游客认为景观切合满意度为86%,而且在顺应山水自然生长、主动建构人文环境和随势附形等方面,是“园林式”山水营造理念下村落规划的语序再现.

鹿田村及周边环境的山水格局与传统私家园林相似,规划中把其环境的山水以借景的形式纳入至“一庭之院”进行整体把控,同时也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前院→中院→后园的合院形制和建造理念进行布置.以入口大门→照壁→亭→台→楼→阁→榭(轩)等园林中建筑物的特点加以营造.通过规划设计和对旧建筑立面的改造,营造出栖心山水的园林样式的居、住、游胜地.园林合院与鹿田空间结构对照表如表1所示,鹿田村规划功能分区如图2所示.整个景观序列游赏时间1.2~1.5 h,步行长度约1 200 m,高差70 m,适宜小体力支付观览,整个规划设计区域包含鹿湖,则其步行景观序列游赏时间扩展为2.5~4.5 h,适宜居住型游览.

表1 园林合院与鹿田空间结构对照表

图2 鹿田村规划功能分区平面图

图3 入口综合服务区平面图

3.1 入口综合服务区

入口综合服务为整个规划区域的门户,位于大坝之下,原有3座供游客居住的(共70余间)长外廊建筑,设计定位为前奏部分,犹如私家园林中的前院.大坝本身可视作入口处照壁(净高54 m),坝下建筑、叠水、树木、停车场构成“前院”,造景语言为欲扬先抑,景观遮蔽率为100%,上至坝顶,可俯瞰整个景区,视野遮蔽率上升至0%(完全开放),即大尺度的欲扬先抑.此处建筑设计与大坝统一,如景石嵌于大坝下和叠水边,在设计上强调其“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整体景观特征,弱化其建筑形态的本身.具体功能是在现有的两建筑之间西侧改增建服务接待大厅,不增加原来建筑面积(3 600 m2)及容积率(0.32);原有西侧的湿地利用地势高差营造成静态跌水景观池,面积300 m2,周边设亲水平台(62 m2)、临水栈道(270 m2),以增加景观的可流动性和多样性,如图3.

3.2 沿湖景观区

规划设计路径(共764 m)沿湖穿山故意设置成曲折型,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即同侧单视线出镜率小于50%,此处鹿湖似园林中院掘池.举岩茶山虽自然天成,但也形似堆土叠山,符合常用的传统园林营造手法,城市中庭院园林“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6],鹿田村有真山(净高62 m)真水,较江南私园的堆山尺度(拙政园土山净高7.4 m)大得多,给人的如画感更强.又有“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6]的审美意向.于本案例,则通过在湖边筑设游步栈道,以增益湖岸曲折;在茶山上建造亭台,丰富茶山空间层次,依湖岸建造茶轩和花榭,形成揽湖山胜景,如此增加2个层次级别,景观如画性考评增加1.5倍,也有效遮挡了因枯水期而坦露出的土黄色光秃岸线.

此处具体又分3个景观节点:1)古墙印象,规划在鹿湖西北侧,同时在景区公路南侧设置公交停靠站点,其北侧设置文化古墙及景观林带,形成围合(环境植物郁密度60%)的空间景观.设文化长廊、雕刻景石、脚印花池、地景铺装等景观元素,展示黄大仙及景区的历史文化;2)湖岸景观带作为鹿湖北侧的湿地景观慢步游憩带,结合鹿湖岸线地势适当挖填堆砌形成的湿地生态绿岛,成为环湖主要景观带(水岸占比为1∶1,挖填方保持平衡),在其西侧设以神龟为背景元素的硬质台地,与“不老岛”形成对景.沿湖的湿地绿岛群种植水生植物采用进攻性弱的宿根种,形成高、中、低3级层次的生态绿岛,加以亲水栈道和休憩亭廊等景观构筑物,营造出生态湿地景观,增加亲水植物生态贡献率(提升约5%);3)举岩贡茶[7]博览文化园,在茶树和茶山整体风貌基础上增设游步道和休息亭.茶山北侧设举岩茶阁,其南侧规划设计举岩贡茶博物馆及其配套设施,增加用地面积9 663 m2,建筑面积5 078 m2,容积率0.53,建筑密度25.8%.

鹿田村的西侧山地,结合现有植物,增植色叶种26种,形成鹿湖北侧季相背景林色带,常年异色率达6.5%,秋季最高达72.7%.该游憩带东侧则以石为景,结合现有的自然景石及道家文化,建比武石、叱石成羊[8]、古崖听风等节点.将古遗存“石浪景观”[8]纳入(见图4).本节点设计依地就势,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可达性提升至70%),形成隔离以免踩踏破坏自然驳岸,同时依靠增加可达性,该景观资源的群众认知度3年预期提升3.22倍.

图4 沿湖景观区规划平面图

3.3 文化服务区

鹿田村东边的道家文化体验节点,相当于江南传统私园中的 “书阁”,是求学悟道的场所,也是人们自我升华之处,合乎“点化领悟”的理念.此区域设计目标用地24 300 m2,建筑面积5 100 m2,建筑密度10.2%,容积率0.20.

规划在原有黄大仙祖宫西侧竹山前新设黄大仙文化研学与交流中心,该建筑群包括大仙艺术馆、药师殿、研学与交流综合楼和生活建筑等.整体以合院-独幢-合院的形式进行,空间D/H值在0.5~1.0交替变化,整套建筑形成明确的轴线,其建筑风格与现有祖宫协调.同时,增设朝圣广场,串联研学与交流中心和大仙祖宫,并形成视觉焦点.从鹿田村入口方向和举岩茶园入口方向的道路上各设节点门式构筑物,增益道家文化的场所区域感,如图5所示.

图5 文化服务区规划平面图

图6 养生园区规划平面图

3.4 养生园区

养生园等同于传统园林的后花园[6],其道路设计主张蜿蜒舒展,同侧单视线出镜率小于30%,建筑和构筑物稀疏散落(容积率小于0.01),由植物配置加以补充,增加适地植物种160个,生态贡献率增加3.3%.此节点的设计与山地村落设计在意义及图案化方面殊途同归,村落“以寻‘自我’为主”,照顾自身身体所需的衣、食、居、行(外养);而养生园节点则主张村人寻“真理”及“真我”的(内养),是人用自己的性情去感悟自然之美.即“外”→“内”的空间语言.养生园在原有望湖山庄、稠州山庄、北山林场的建筑基础上进行调整改造,增设从仙瀑洞下至稠州山庄的旱溪景观带,如图6所示.养生园增设必要性建筑,多为亭、廊、茶室等休憩建筑物,用地面积控制在80 m2以内.

4 规划设计的反思与总结

4.1 理解和合理安排村民的基础行为

村落自然人的生活需求与时代匹配,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势必成为新物态需求的目标.设计者在山地村落的规划设计中,并不是消灭村民对新生活的需求,但也不是一味地进行迎合.本文中鹿田村身处景区之中,具备一定的旅游经济产业潜力,但由于淡、旺季二者的交替,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收入周期,引发村落人口的迁动,具体见表2.规划设计必须较精准地预测村民的行为,从而合理地设计安排.

表2 1980年以来金华鹿田村人口变化

4.2 重视村落的经济业态和经济运行

对村落进行设计早已不是单纯为了美,更深层次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村落作为一种经济体能顺畅运作,是村民经济的一种社会进化或经济实现.顺畅的外来人流、车流、本村的人流与车流的有效安排,这种物态让游客长时间逗留,与规划设计、建筑安排和密度乃至游览行为的分布都形成了紧密的关系[9],这也可以表达为,村落规划设计价值使得在其内的人群取得增值效应.通过表2可看出,旅游淡季时鹿田村常住青壮年人口比例呈现低水平状态,也就是说,通过物态规划设计将旅游服务水平随之带动起来,一定程度地减弱淡季和旺季的差值,优化村内人口年龄水平.计划在规划设计实施后5~8 a,此数值提升至40%.

4.3 强化诗性场效应

“诗性场效应”主要是通过对村落进行空间设计,让其内所有人和其他相关的空间使用者产生更深层次美的影响,这种美已经超出了“如画”的美,而上升为一种感应性的心灵美,从而产生人文与自然山水共生这一层次模式的内化.

4.4 注重物质形态的可理解性

从项目村落整体到局部空间构形而言,“可理解性”预示着所有人对村落潜藏的认知程度的多种量化的可描述或可感知[10].对“可理解性”的进一步应用,还可延伸至“山村意向”,并对任何后继的固化设计和本项目的跟踪研究形成一定的启示作用.“可理解性”并不是规划设计的世俗化,而是让外来者主动地为设计者引导,是渐进性的感同身受,进而使所有人群形成一定的空间认知,最终达到对该村落一系列空间安排均具有较高的可理解性,使本村落者由衷地以居住于此而自豪,使游客对此村落的欣赏和喜爱油然而生.

5 小 结

要使“园林式”山水营造理念在山地村落中得到具体的应用,在规划设计中需着眼于对人的居、住、行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同时也适度把握人的理想,进一步从单纯的物态改变上升到“情、趣”等更高层面,即在规划设计时更需注重意境营造,借此构筑出宜居和谐并能“感、虑”的精神家园.本文通过实际项目的规划制定,来说明秉承 “园林式”山水设计理念的过程,结合自然村落、聚落、院落的规划方式,串连院落空间和公共空间,以取得整体统一[11].现代设计者也并非一味复古,同时也利用现代生活观念及现代生活方式对原始院落空间的进一步增塑,为现代人提供更多、更大的自然山水相融的活动空间,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村落规划设计山水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山水》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