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北斗西虹桥模式”创新发展经验打造国际一流青浦科创“一带三中心”探索“北斗西虹桥模式”创新发展经验打造国际一流青浦科创“一带三中心”

2019-05-09青浦区人民政府

中国科技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青浦科创北斗

◎ 青浦区人民政府

上海青浦,一个历史悠久、生态宜人的江南水乡,如今正以“一带三中心”科创中心建设布局,日渐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区,生态优美的产业高地和活力新区。“十三五”以来,青浦区委区政府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7月11日视察时提出的青浦“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发挥好先进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形成集商务、商贸、休闲旅游、生产性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新格局。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指示,积极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科创“一带三中心”建设为抓手,全力抓实推进转型发展,在跨越式发展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和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前沿,“十三五”以来,青浦积极依托区位优势,充分打开服务扇面,实现了从经济追赶到全面跨越的发展阶段转变,在全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进一步凸显出历史之源、门户枢纽、生态宝地、江南文化、会展中心、科创节点、物流总部、制造基地等“八大基础优势”,综合经济增速始终保持上海市前列,上市企业总数排名上海市第二,北斗导航创新基地、国有资产证券化海外上市、新型城镇化PPP合作模式、平台经济等多项改革创全市先河,2018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40亿元,22家企业入围2018上海企业百强系列榜单。

科创兴区、北斗领航,独特模式助推“北斗硅谷”建设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预计至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产业年产值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北斗导航产业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科技创新重大方向。《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导航与遥感技术的发展,开展新一代导航卫星等前沿技术攻关,掌握未来高精度导航产业技术制高点。

2014年8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视察北斗西虹桥基地,提出“要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创新,共同为国家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青浦区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紧紧抓住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突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和推动,积极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北斗导航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北斗硅谷”建设。

开园四年多来,基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倍速发展历程,作为国内顶尖的北斗产业园区,上海北斗产业支撑平台的“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不仅是国内第一个正式投入运营的北斗产业基地,更是做出了产值连续三年翻番的惊人成绩。基地以打造北斗导航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探索形成了一套因地适宜的独特运营模式--“北斗西虹桥模式”(顺势: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世界水平;合力:整合各方资源、集聚产学研用;敢当:探索模式创新、担当拼搏精神;求专:打造专业平台、营造创新氛围;抓快:快速构造生态、形成竞争优势),已然成为全国北斗产业园区学习的典范。

独特运营模式,基地创新发展硕果累累。北斗西虹桥基地建设之初,面对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强,区内新兴产业引领力不足,尚未形成带动全市发展的特色创新重点区域等诸多难题,青浦区委明确以“卫星导航、位置服务”为发展核心,规划运营园区的招商、平台建设、孵化工作等各类服务,实现“政府为主导,公司市场化管理”的模式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基地先后荣获了“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新经济示范基地”“现代服务贸易基地”“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上海市孵化器”“上海市文化创意园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资质,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2017年,北斗西虹桥基地成立中国北斗产业园区联盟,园区企业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远海域定位导航与通信融合关键技术”与“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技术与应用”项目分别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得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唯一的特等奖;园区多家企业承办、赞助的“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也在上海隆重举办,众多行业专家院士莅临展会现场,企业参展数量及展览展示面积均创历届新高。2018年,园区企业产值税收再创新高: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入库税收1.1亿元,社会贡献稳步增长。目前,北斗西虹桥基地已集聚相关企业197家,其中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市级小巨人企业(含培育)3家;其中有3家企业技术及产品,先后逾10次获得国家部委、行业协会和上海市的相关奖项;IPO上市企业1家,登陆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家,正在进行股改、挂牌、上市准备企业多家。

专注探索创新,高新企业实现全面发展。更多的北斗产业相关优质企业入驻基地,创新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在上游北斗芯片、天线、高精度板卡、基础数据和数据服务方面、中游终端集成环节、下游运营服务环节等方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业内领先水平的企业或机构群体。其中,华测、普适、联适等十多家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企业,其产品占据国内市场重要份额,部分产品走出了国门。高光路园区结合“北斗+”来实现北斗应用的横向融合创新,借助于北斗时空的概念,从大数据中凝练出的时间、位置、信息等将共同作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召开

区委书记赵惠琴、区委副书记、区长余旭峰视察北斗西虹桥基地

技术创新方面,产业整体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在卫星导航接收机核心芯片、OEM板卡、多模多频高精度天线和导航天线等核心部件的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跨入国内先进行列,并涌现出华测导航的北斗军民两用高精度板卡和高精度定位算法与系统解决方案、海积高精度天线和导航天线、普适定位导航终端、远景授时终端、北伽40纳米SOC芯片等拳头产品。市场拓展方面,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尤其在北斗高精度应用领域方面,基地企业相关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据超过1/4的份额,而且还远销海外,服务“一带一路”沿线1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年化增长率超过110%。在新技术应用推广、北斗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行业应用拓展等方面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承接或参与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车联网服务、精准农业应用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或重要行业应用拓展,产业综合竞争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北斗西虹桥基地依托国家重点示范工程——“长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和重点行业应用,在大众位置服务、智能公交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植和引导,大幅提升了市场对北斗应用的认知度,推动了智能驾考、航运海事、国土测绘、车联网、智慧交通、物流配送、精细农业等一批市场化项目的实施,显著扩大了北斗应用规模和应用领域。

加强平台建设,智慧北斗园区产业能级提升。北斗西虹桥基地在构建良好科技创新集群和创新生态的同时,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撑北斗西虹桥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及专业的技术设施。从入驻企业注册、税务登记开始,再到知识产权申报、税务筹划、上市准备,基地都能够为之提供相关服务,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基地联合上海交大、国防科大、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龙头企业等成立孵化器,建立联合实验室、导航和定位信号覆盖系统、现实场景信号环境和测试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等软件环境的技术支撑体系,根据科技企业不同阶段发展的特点,给予企业针对性的辅导和咨询,极大地降低企业创新门槛及研发成本,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2016年9月,上海北斗导航产业的创新功能型平台——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现为上海西虹桥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在北斗西虹桥基地正式成立,全面助力上海北斗导航产业能级提升。

未来,北斗西虹桥基地将建立健全承载和服务上海乃至国内北斗产业发展的各类载体、平台与条件环境的国际化北斗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青浦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北斗导航产业创新创业的集聚区、应用示范区和产业承载地,着力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运营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北斗导航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

创新产业体系,青浦科创“一带三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是青浦近年来产业发展的主题。更具青浦特色、发展前景更好的北斗导航、会展商贸、民用航空、快递物流等重点产业平台正在不断崛起,成为青浦经济新的“增长极”。2016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本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明确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要素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生态环境需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同月,青浦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酝酿新一轮产业结构布局。根据“实施意见”,青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截至2018年底,青浦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从“十二五”末的48.5%上升到55.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7.7%上升到29.2%。目前,青浦区正在着力打造一体化的创新产业体系,布局建设青浦科创“一带三中心”(以北斗、智慧物流等为重点的东部科创中心,人工智能、民航应用技术研发等为重点的中部科创中心,移动终端研发等为重点的西部科创中心和以市西软件信息园为重点的轨交17号线沿线区域产业带),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都市现代农业为特色、以“四新”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开辟发展空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转型发展动力。青浦科创“一带三中心”建设坚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突破,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以改革激活转型发展动力,让改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成立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改革工作,在全市率先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1+8”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国有、集体房屋资产管理,探索开展财务总监和财政所长委派试点,进一步提高“三资”管理合规性、效益性。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开办方面,在“代办制”的基础上,深化“政银合作”,实行“一次认证、全程代办”,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方面,工业项目、小型项目、其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在全市提出的“15、35、48”(工作日)要求基础上,进一步缩减至“15、34、45”。“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建成运行统一审批服务管理系统平台。

持续加快产业转型。会展服务、北斗导航、快递物流、民用航空等产业平台基本形成并初步确立领先地位,西虹桥会展、总部、办公等中央商务功能日趋完善,市西软件信息园、北斗位置导航产业园、中核建科技园、哈工大人工智能产业园、华为研发中心等科创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发展。“三通一达”四家快递企业均成功上市。规上工业产值向“一园三区”集聚度接近60%,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累计淘汰“三高一低”落后产能1700项、1230公顷。落实减税降费各项举措,2018年实现减税35亿元。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效承接溢出效应。依托进口博览会平台积极开展联动招商,网易、金光集团、安谋科技、启迪科技城等一批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大项目先后落户。4个平台被认定为“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与国家会展中心合作建立海外贸易组织办公平台,与上海贸易促进会、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共同推进青浦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青浦出口加工区成功转为综合保税区。推进产业园区之间开展战略合作,组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持续改善社会治理与社会民生。认真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文件精神,全面完成市场监管、城管等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网格化管理工作站覆盖所有村居,推进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工程,8个基本管理单元建成投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有效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始终领先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网络进一步织牢。协同推进以“一湖两河”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不断强化环境联合监管与执法。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世界外国语学校青浦分校、德达医院、环城水系公园、青西郊野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成投用,持续引进建设平和、协和、复旦兰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等一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轨道交通17号线全线贯通运营,盈港路贯通工程、崧泽高架西延伸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抓紧推进,区综合福利院、区文体中心等一批重大民生功能项目加快建设。青浦新城建成和在建区域达到40.3平方公里,“决战西虹桥”取得阶段性胜利,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

青浦区人民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约仪式

国家会展中心

找准定位、明确重心,谋实青浦科创“一带三中心”建设总目标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入新阶段,青浦作为“上海之门”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生态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区联创的环境优势不断显现,生态综合治理、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促进空间优势有效释放,产业优势加快集聚,华为、市西软件信息园等一批重量级项目纷纷落户。青浦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新青浦、新生活”的“两新”主题、“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双城定位,着力打造“五个一体化”的目标,打造一体化的创新产业体系,为青浦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

青浦围绕角色定位,主动融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大局,结合愿景与目标、禀赋与优势,致力于发挥青浦的六大功能(提升重点产业引领功能、重大项目衔接功能、科技成果孵转化功能,开放创新示范功能、创新功能型平台培育功能、创业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不断提升区内科技创新承载能力,打造为未来若干领域新技术的策源地,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劲支援,把青浦区建设成为生态优美的产业高地和活力新区。

以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为愿景,以轨交17号线沿线区域为纽带,以东中西三大发展区域为重点,青浦区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创新集群,打造在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基地,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各类研发机构与众创空间,加快形成具有青浦特点的“一带三中心”创新发展战略格局,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体系实现关键突破。预计到2020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出实现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形成10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打造10个在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各类研发机构150个、各类众创空间50个以上;培育450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30家市区两级专利工作试点示范企业。

面向未来、综合施策,构建国际一流青浦科创“一带三中心”新格局

未来,青浦将出台更高效的创新政策,打造更高效的支持体系,加快构筑科创中心“四梁八柱”;力争引进各类人才30000名、其中市级及以上人才20名,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细分领域成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技术策源地;抢抓项目机遇,壮大会展服务、北斗导航、快递物流、民用航空、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医药医械、品牌直销等平台经济;实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区转型行动计划,有序推动赵巷、徐泾、华新、白鹤、朱家角工业区块整体转型,加快布局大科技、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大总部产业。

深入推动成果转化示范。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促进机制、技术、管理、政策协同创新。推进长三角高分专项军民融合应用示范项目。落实培育引领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整合中介咨询、融资上市、技术交易和政策指导等服务功能,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进高科技企业的长三角协同创新。设立长三角合作研发项目,鼓励青浦高科技企业与江苏、浙江企业大力开展合作研发。对接建立技术验证中心、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积极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加大集聚创新人才工作力度。加快落实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计划”,推动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的长三角省市联建。目前,全区共有院士专家工作站30家,引进院士18人,预计到2020年,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将达到40家以上,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探索建设跨区域“院士专家工作站”,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网络节点;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创新结对等活动;加速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常态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交流渠道;优化现有人才流动及职称评聘机制;建立区人才发展资金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联动支持高端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机制。

积极打造若干创新集群。围绕青浦“三大两高一特色”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培育具有鲜明产业特点和地区特色的系列创新集群,聚焦高端智能制造的不同细分领域,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在轨交17号线沿线区域,重点培育两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集群;在导航位置服务、智慧物流、核电装备与服务、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大力培育一批创新集群;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时尚产业等领域,积极培育若干创新集群;在移动终端、生态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努力培育若干个创新集群。

以党建引领促进地区创新发展。青浦科创“一带三中心”建设坚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完善创新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要更好地支撑服务青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强党建引领与辐射是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狠抓落实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深入践行“四个意识”;坚持知行合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努力营造党建引领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四力党建”工作机制辐射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在推进科创“一带三中心”建设进程中,坚持聚焦增合力、激活力、提魅力、聚智力,引领驱动城市基层党建与跨越式发展“同频共振”;建立大调研常态化、组团式联系服务企业群众制度,以问题、需求、效果为导向,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助推青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全面落实《青浦区关于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暂行办法》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事业环境,多渠道深化人才服务措施;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做好众创空间、科技服务组织和科技园区等党建工作,促进地区创新发展。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未来,青浦将围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按照“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最大使命,高举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旗帜,以青浦科创“一带三中心”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青浦科创北斗
北斗时钟盘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青浦工业园区召开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对接活动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以“绿色青浦,上善之城”打造城市新形象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