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春:保住环保产业的最后一块“蛋糕”
2019-05-09白文龙
◎ 文/白文龙
近年来,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因其起步时间短,市场空间大、发展潜力深被业内称之为环保产业的最后一块“蛋糕”。随着环境改革部署的全面深化,党和政府对该行业持续关注的同时,资本的注入也让该行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有数据显示,在2010年,我国涉及土壤修复的企业数量仅为10余家,但目前已超过了千余家,从业人数则扩大了10倍。土壤修复市场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
然而,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天津市城市环境污染诊断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唐景春看来,土壤修复市场一片繁华的背后,存在着诸多的隐患和危机。他指出,在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尚属萌芽阶段,科研与市场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市场的投资也存在不全面、不协调、不统一的情况。同时,他认为在现阶段,很多企业没有研发和创新的生产能力,如果不加紧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个看似繁荣的行业也无法维持长久的繁荣,这块环保产业中的“蛋糕”终究会在资本的侵蚀下发生“变质”。为了保住这最后一块“蛋糕”,他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土壤修复市场提供了深层次的保障。
科研:注重成果转化,让科技在市场中发挥活力
唐景春,1968年出生于天津。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2005年,他作为引进人才回国工作,主持参与了“生物炭强化石油烃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及机理研究(31270544)”、“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等多项863重点项目及国家级重点工程。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认为当前国内的科研工作,很多与市场结合的不充分。其最关键的原因则是在传统的科研模式下,科研工作者往往不重视市场消息的收集和研究,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实现成果转化。这在土壤修复行业中,则表现为,很多企业没有成熟的服务技术、服务模式,简单地模仿让当前的土壤修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低端技术服务,科技在市场中无法有效的发挥活力。
针对这一问题,他主张科研工作者应该主动接触市场,分析市场需求,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为此,他主动与土壤修复企业及相关机构合作,一边开展科研,一边创造效益。他曾使用分子生态学技术,将大港油田区石油污染盐碱化土壤和油泥中筛选得到的10株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序列分析确定这些菌株为苍白杆菌属、葡萄球菌属、迪茨菌属、棒状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微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在大港油田区建立了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工程。此举不仅得到了当地企业的高度赞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此外,他还与天津鹤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请了863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研究培育出了能够高效利用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植被—黑麦草,由于成果的广泛应用,该技术获得2016年度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专利优秀奖。
唐景春与土壤修复市场的结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形式:直接的市场技术服务,通过与企业共同申请科技项目的形式为其服务,还有通过污染场地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方式为企业服务。
据他介绍,污染场地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他依托天津市城市环境污染诊断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积极与天津市生态环保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结果。而今,联盟已被纳入第一批备案的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名单,在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提升技术水平,进行产业规模扩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悉,天津市城市环境污染诊断与修复技术工程中心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依托单位,与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开发区兰顿油田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主任为南开大学唐景春。中心总体建设规模2200平米,其中办公室面积200平米,实验室面积1000平米,生产场地面积1000平米。实验室有800平米设在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200平米设在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新监测大楼,生产场地主要设在天津开发区兰顿油田服务有限公司的基地。他说,目前中心的技术研发方向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环境污染调查及风险评估、纳米材料及环境修复材料的研发及工程应用以及环境修复装备的研发。
2018年5月,唐景春还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等机构和部门的邀请下,参与了第一届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技术培训及产业发展论坛。会上,他代表天津市环保产业协会向与会代表发出了成立天津市环保产业协会·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的倡议。为进一步释放科技在市场中的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点:深层次成果转化创新,助力环保产业的最后一块“蛋糕”越做越大
2018年6月,第二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作为2018中国环保创新发展大会的主要峰会之一,其主题是新时代可持续修复。会议同期还举行了“环境修复专业装备与药剂专题分论坛”。会上,唐景春介绍了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在土壤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并对土壤修复行业的前景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他认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的比重增加,土壤环境修复行业的准则也在逐步完善。“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的出台,也为国内土壤修复行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但如何把握这些利好政策,推动市场投资全面、统一、协调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才是关键。“这些都要从深层次创新中找方法。”唐景春如是说。
首先是组织创新,他认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有多种,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或者共同主导,各有各的特色和优点。相关机构或单位,应该视具体的情况加以选择,根据合作各方需要交换的技术和资源来选择或优化合作模式和组织方式,切不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其次,是管理机制的创新。他认为,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的重点是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随着创新活动阶段的演进,创新过程属性发生演化,合作各方应重视对这种属性演化信号的监测,适时调整合作机制包括合约中互惠条款的适度变更,以促进创新共同体持续的价值创造。同时,为了有效规避这些产学研合作风险,更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中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信息,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不断修正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降低合作风险。
最后,是理论创新。他表示,在传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主体功能定位、互动机制等实质问题往往不甚明确,对政府等其他重要主体也缺少关注。在土壤修复领域,应更加重视政府等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形成科研工作者、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三种力量相互交叉影响、共同上升的新关系。
他认为,目前市场对土壤修复行业的定位有偏差。他说:“很多企业过于注重高经济回报,但要明确的是,该市场是一个投资大、回报率低,需要投资者长期投入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将资本投向更大前景的方向,谁才能在土壤修复市场中拔得头筹。”因此,他指出,要在成果转化上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引导资本方向,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保住环保产业的最后一块“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