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 探究生成智慧
2019-05-08丁江锋
丁江锋
摘要:我国教育领域,一直以来是传统教育占主导,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阻碍学生的思维,更严重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无法产生智慧,更不能达到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鉴于此,本文以“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为例,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剖析本节各个环节的关系,从疑问开始,再到探究,最后到归纳,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地进行问题的探究,以实现学生数学智慧的生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问题驱动;探究;智慧;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朝气蓬勃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在整个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把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创设出生动而又深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让学生内心深处迸发出强烈的热情,诠释着新课标的内涵,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面以“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就如何运用问题驱动教学,促使学生在探究中,生产智慧,进行如下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
一、设置悬念性的问题,導入新课,开发学生的数学智慧
导入是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关键切入点,也是问题设计的重要环节。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新课之前,提出问题:“什么叫四则混合运算呢?”、“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学过哪些类型的混合运算呢?”“能不能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说出各自的运算顺序呢?”“那么这些运算顺序能不能运用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就会产生疑惑,难道不行吗?为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解决呢?这样以来,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就会陷入到深思和探究中,接着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几道比较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的例题:⑴6×5÷3,⑵15×(35÷7),⑶81+6÷3,学生就会主动说出运算的顺序,即为:先算括号里,再算括号外,然后在原问题上进行变形,这就出现:⑴0.6×5÷3,⑵1.5×(35÷7),⑶8.1+6÷3,这样三道分数混合运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最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这样计算顺利和方法,能运用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吗?”在层层深入的问题中,学生产生悬念,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入到下面知识的探究中,以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
二、设计探究性的问题,掌握知识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
通过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很强,如何把上面的运算顺序,更好地运用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需要让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在学生回忆旧知识的前提下,实现整数、小数再到分数的转化,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统一起来,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上面计算题为例,在学生计算结束,并检验无误后,教师就提出问题:“分数的运算顺序与小数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为了验证是否一致,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有一个苹果,爸爸先切掉二分之一,然后又切掉四分之一,最后小明还剩多少?”探究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进行讨论和计算,许多学生就会得出结论,剩下四分之一,“怎么计算的呢?”,就是按照顺序进行的,这样学生就会初步掌握运算顺序,实现数学智慧的发展。
三、设计归纳性的问题,实现概念的深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智慧
因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整体,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解析,引导学生自主地找寻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发现和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做好铺垫,打好基础,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数学智慧的培养和提高。为此,进行问题设置时,要充分体现问题的层次性,构建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整体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进行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中,可以把正方体的边长设置为分数,然后提出问题 “如何把几何和代数统一在一起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自然就理解了分数运算的工具作用,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智慧的提升和增强。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以上述方式为主,设置不同的问题,一步步地启发和诱导学生,探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规律和特征,找到解决本节知识的窍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的引领下,生成数学智慧,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歆艺.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02):53-54.
[2]贾谷明.课堂问题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J].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11):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