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培训的再认识
2019-05-08罗省华
罗省华
从教多年,有幸经历了诸多培训,比如学科培训、心理学培训、新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金钥匙导师培训、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等等,也曾经作为培训团的一员去培训过别人,有收获也有困惑。下面从我个人认识角度谈谈培训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从培训单位来说,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有对受培者的年龄特点把握得不够准确,有对前期的培训需求做的不到位,有对培训主题把握不精准,有在培训形式上还是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还有的是课程结构上的时间分配也不够科学合理,同时有的缺少一些培训手段,比如最重要的是在培训开课前没有适时地准备微课分享、小互动、小游戏等来活跃放松气氛,授课中间也缺少必要的小插曲、案例,还有的是老生常谈,一个课件常年使用没有更新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好的培训团队在做培训前一定要做培训需求分析,也就是为有效培训做规划,它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只有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准确识别学习者的培训需求,才能使培训真正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培训师除了专业素养要高,还要具备风趣幽默方法多样,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成器须精雕,细节定成败。合格的培训师应是一座会变的桥,这座桥就是为学员创新思维、学有所获而辅设的一条通道。任何培训只要能够产生让学员积极向上的转变就是成功的。
从送培单位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培训对象不合适
各级培训都有规定时间及地点,但由于工求矛盾严重,教师在学校担负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因此,脱产集中学习虽能保证学习效果和质量,但难以解决教学矛盾,学校又怕耽误教学只好让后勤、领导等与教学无多大关系的人员去培训,或者让快要退休的老师来应付,使得真正需要提升业务的老师没有机会来学习提高。
二、培训需求增长,培训供给难以满足
由于教育管理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培训对象的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从他们的培训心态上,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自己学习的需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念与操作层面并举、内容贴近实际、有助于工作岗位上运用……而这些需求又受困于培训时间、师资素质、个体差异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培训往往达不到受训者的期盼。
三、培训走过场,做样子
一些学校也常常在假期利用教师休息时间进行各种培训,可是大多都是为完成上级布置任务,找几个老师做个报告,抄点笔记写点心得交些临摹字帖,完成几件教学设计,没有真正的计划,也又没有检查,完全达不到培训的目的。
四、不顾实际照搬照抄
有些领导出去培训一趟回来就依葫芦画瓢,要求老师照搬照抄人家的模式,完全不顾及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一个学校的领导培训回来说提倡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十五分钟,其他时间交给学生,完全不顾及教学进度,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培训带给教学的是混乱。
五、受培者自己缺乏培训意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交流提升成长的过程,是难得的机会和福利,有的人认识不到位,拒绝接受改变,把学习提升当做负担。培训回来既没有反思也没有改进,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有的人觉得只有到外面去才是培训,对于学校的培训当做任务,应付差事。既浪费自己时间又浪费别人机会。
所以我觉得培训要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发展的阶段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教师培训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有针对性、实用性、启发性、指导性的进行培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建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让教师个体的实践和反思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成为培训活动的标志和灵魂。其实教师真正的培训应该来自于学校。应该以学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研究与教师提升。简单地说,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由学校和教师通过“研修”来解决。
校本研修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因此,基本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实施新课标的基础上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握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区别,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校本研修,从而真正达到工作中研修,研修中交流,交流中成长。同时,要选择合适时间、合适人员到外面去接受新视野、新理念的培训。因为培训是最美的遇见,很多名师的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从一次次触动灵魂的、激发自发展力和内驱力的、有思维和智慧碰撞的、引发深度思考的研修开始的,有聆听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行动。
术可学,道靠悟。培訓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所有的理念、方法都有待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边教边学,慢慢消化,逐渐领悟,然后内化成我们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了培训的最终目的。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