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5-08张伟
张伟
摘 要:高中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合适的方法极为重要。数形结合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指的是将数字与图形进行转化,从而将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方法的优越性,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形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成为重中之重。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高中教师只是将数学题以较为直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明白解题方法,但是却较为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效率较低。因此,教师应当利用数形结合方法,让学生在解决代数或者几何问题的时候,能够将这两项教学知识点相互转化,从而提升解题效率。此外,数形结合方法还可以被应用于知识点的讲解方面,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学习起来也会事半功倍,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一、数形结合的概念
在数学中,数与形作为最基本的两个研究对象,一直被教师所重视,如何利用数与形的有效结合实现数学教学的成功展開,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数形结合指的是将数与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从而达到数学目的的方法当前数形结合主要被应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应用于借助数来阐明与了解形的某些属性,另一方面是通过为图形赋值,从而了解图形规律。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找到规律,得出答案[1]。
二、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生刚刚脱离初中,迈入高级中学,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过于薄弱,对于数学的理解仍旧停留在初中阶段,这不利于他们展开高中的学习。他们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时,可能会陷入较为迷茫的状态,这是由于高中数学较难而导致的[2]。比起高中数学而言,初中数学的解题方法较为固定,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要按照固定套路就能够实现问题的解答,而高中数学则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抽象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优势,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实现从初中数学向高中数学的过渡[3]。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数形结合思维,能够充分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与运算能力,实现数学水平的提高。总的来说,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正确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从而将原本固定的数学思维转化为更加开阔的数学思维[4]。
(二)利用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点的讲解
在高中数学中,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理论的理解极为重要,若是学生缺乏对它们的认知,那么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阻碍,进而使得解题无法完成。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数学知识点的讲解,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能够一帆风顺。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学的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若是教师仍用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只会对学生造成阻碍。教师应当随着时代的步伐,将数形结合方法传授给学生,并且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应用这个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提高。当前,我国高中数学呈现出某知识点或者核心概念能够贯穿于数学教学全部过程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与概念时,应当将它们列为重点讲解内容,并且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讲解它们,从而降低这些内容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
(三)帮助学生提升解题效率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学生能否迅速解题,不仅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而且还是学生迈入大学的必备条件。在高中数学中,无论是函数相关问题还是几何图形相关问题,都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若是学生单纯依靠数据进行解答,会十分困难。因此,教师应当教导他们应用数形结合方法实现数学问题的解答。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解答数学三角函数值时,应当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函数所对应的图形,然后根据题目数值对最大值与最小值进行推算,从而得出问题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且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较为镇定地解决问题。
数形结合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实现从初中向高中的过渡,并且展开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教师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并且提高解题效率。综上所述,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应当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魏育椿.谈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7(23):22-23.
[2]郭燕斌.例谈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8):232.
[3]杨俊锋.高中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116.
[4]单进义.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116.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