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9-05-08张微微
张微微
【摘 要】初中历史是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及社会认知等能力的重要科目,对初中生的道德思想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随着新课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启迪学生发问、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已成为当代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向和任务。本文旨在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索,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问题意识和能力是新时代初中生的重要素养,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发问、敢于发问、积极发问,不但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方法,也是学生自身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Benedetto Croce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培养问题意识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历史学有所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有趣的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模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小节时,由于很多学生都看过《三国演义》原著或者影视剧,一些三国迷甚至对三国人物和事件如数家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向学生提一些有趣的问题。如:“为什么有人说曹操是奸雄,有人说曹操是枭雄呢?诸葛亮真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吗?周瑜真的是被他气死的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索,进而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以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没有问题的引导是不行的。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时也能在历史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但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以及人生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提出的问题缺乏水准,要么浅显,要么与历史教学目标无关,限制了他们发问的积极性和动力,而教师往往考虑到学生历史素养的不佳,不敢向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鉴于此,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在教授《秦统一中国》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是西北的秦国而不是富足的齐国和辽阔的楚国能够统一中国?秦统一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如果是历史的进步,那么你怎么看待焚书坑儒?怎么看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这些问题的求索远远超过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如让他们在课后上网查资料学习并写成报告和心得,回到课堂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索,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以问题加强学生的历史感悟
初中生的历史感悟不深,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和背诵,至于为什么对会出现这样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缺乏基本的认识,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提升。我们都知道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育有深厚历史感悟的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只知道一大堆年代日期。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历史知识的熟练记忆固然重要,但新时代的历史教学具有更大的视野,教师必须要有新格局、新思维,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历史感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不可或缺,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长远的影响。如:在教学“沟通中国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丝绸之路是文化传播之路,是中外友谊之路,是经济发展之路,它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改善了各国经济发展,拓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视野,对当时的世界发展影响深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在继承和发展丝绸之路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展开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一带一路的相关视频,弥补学生认识上的不足,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最终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丝绸之路的关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结束语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积极发问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征程,了解中华历史发展规律和走向,以史为鉴,增强对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心,这对學生的未来发展裨益良多。
【参考文献】
[1]张小桃.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讨[J].学周刊,2018(05):43-44
[2]赖海波.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探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4
(唐山市第七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