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马化腾的提案透露哪些机会?
2019-05-08磐石之心
磐石之心
2019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带来七份书面建议,涉及产业互联网、基础科学研究、科技伦理、粤港澳大湾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就业、生态环保等热点问题。
我认真阅读了马化腾的这七份建议。这是继2015年两会提出“互联网+”,并被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之后,马化腾对“互联网+”提案的再次迭代和升级。
产业互联网、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伦理,这三项提案又构成了一个整体。传统实体产业依靠互联网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结构。基础科学研究的落地与市场化,又让中国传统实体产业有机会拥抱未来,抢夺全球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在这个传统实体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互联网和科技是助手,助手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肆意妄为。接着,马化腾又提出“科技伦理”,希望产业互联网和基础科学研究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从“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记得在2014年时,最火的名词是“互联网思维”。这还引发了雷军、任正非、王健林等大佬们的热议。准确的讲,自2013年4G发牌照并商用后,移动互联网才大面积普及,才真正走入普通百姓、广大企业之中。
所以,当时对互联网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娱乐、网购这些层面。这个时候,很少人意识到,互联网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2015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
在这份提案中,他呼吁,各行各业要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该提案迅速被采纳,并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出行、互联网+办公、互联网+零售、互联网+制造等创业公司、新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一些传统实体企业也纷纷开启向互联网转型之路。
经过四年的发展,没有人再对“互联网+”陌生,也沒有人怀疑互联网的力量。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P2P从疯狂到跑路、共享经济创业(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一地鸡毛、网络传销诈骗钱财、互联网炒作穷途末路......
但是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互联网成了“互联网+”的主角,也产生了虚拟经济破坏实体经济的负面舆论。但其负面影响与“互联网+”所产生的正向价值相比,仍微不足道。
这次全民“互联网+”的大探索,试错成本可控,完成了一次互联网力量的公民教育,并推动了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
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属于新一代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只有这三大产业的发展,才能让互联网真正作为“血液”流淌在传统实体经济的“血管”中。
四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完成了他的使命,“产业互联网”开始接班。这一次,“互联网”不再是主角,而是传统实体企业的配角。
银行开始将金融业务上云;零售企业开始上云,并开启全面的移动支付;制造业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做智能制造,实现C2B订制生产;物流和仓储行业,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做无人仓、无人车;医疗行业,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辅助医生做癌症等疾病的筛查;汽车行业,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打造无人驾驶汽车......
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说:“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传统实体产业和新经济的融合过程中,主角实际上应该是实体产业本身。不是 ‘互联网 + 实体产业,而应该是 ‘实体产业 + 互联网。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实体经济主动对互联网的拥抱。”
从“互联网 + 实体产业”,再到“实体产业 +互联网”,看似只是词语顺序的简单变化,实则是整个商业模式、思维方式的完全改变。
2018年9月底,腾讯宣布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了云和智慧产业事业群,并把腾讯的战略全面转向“产业互联网”。通过腾讯云、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腾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传统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助手”。
同时,希望政府在5G、IPv6方面能快速商用,并在工业云、金融云、政务云、医疗云、教育云、交通云等各类云平台加快发展。
显然,一个产业互联网的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是“互联网+”的升级版。产业互联网抛弃了互联网当主角的旧思维,甘当配角,甘当“助手”,这意味着传统实体经济将真正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转型升级。
核心技术决定产业互联网的高度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完全是领先全球的。我们有最高的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最多的网民数和多种多样的互联网应用。去过欧美的人,都会感受到这一点。
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等核心科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自己仍然落后。
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让我们看到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看到了大学里基础研究难以落到市场,看到了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与世界的差距。
而“产业互联网”想要向前推进,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就必须要在这些核心科技上获得突破。否则互联网领先于全球的优势,也会因为核心技术跟不上,而被迅速超越。
马化腾在《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加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中,对这个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提案。
“从国家层面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多元化,除中央财政加大投入,鼓励地方、企业、公益基金、个人等社会力量多管齐下。
同时,理顺联合研发合作机制,鼓励和引导有意愿的企业积极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加强应用侧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力度。”马化腾说。
他认为,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像沙滩上建高楼,根基不稳的话,未来风险非常大。为了让更多科研项目能够落地,科研工作者有干劲,有奔头。马化腾希望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同时,增加民间力量。
腾讯基金会拿出10亿人民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这个基金将每年选出50位的青年科学家,每位获奖者连续五年,每年获得60万人民币,总共300万人民币的支持。
这让我想起中国5G标准和专利的贡献者——土耳其毕尔肯大学教授埃Erdal Arikan。这位土耳其教授于2008年发现极化码,这种编码方法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类能够达到香农限的编码方法。华为公司将这位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变成了中国的5G标准,这是企业支持科研工作者,让其研究落地化、市场化的最好案例。
科技向善护航产业互联网
自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就有人担忧机器人会统治人类。持有这个观点的人有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以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当然,Facebook的扎克·伯格对此持有反对意见。
前不久,一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揭开了潘多拉盒子,这位中国研究者遭到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批评,认为这违背了科学伦理。
也有人认为,这是多虑了。汽车诞生的时候,人们担心汽车会导致更多车祸。机器诞生的时候,很多人担心失业率。现在看来,新技术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总会被更新技术改变,车轮一直滚滚向前,怎么会戛然而止?
这个对比是不成立的,因为机器并不等于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来自于伟大的科学家图灵,这套算法是模仿神经元创造的,至今几乎所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都是这套算法。
这就像是个黑盒子,至今没有人能了解图灵到底编写了怎样的程序代码。随着量子计算机的诞生,未来人工智能必然突飞猛进的发展。当谷歌的AlphaGo战胜围棋九段的人类时,已经预示着机器人的智慧超越人。
当美国波士顿动力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可以自由跳跃,躲避障碍,给你端茶倒水的时候,曾经买下波士顿动力的谷歌公司,依然放弃了它。目前被日本软银的孙正义收入麾下。因为谷歌担心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会违背科技伦理,做出危害人类的事情。
马化腾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科技伦理建设 践行科技向善理念的建议》中,他认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数字中国建设、数字时代的商业竞争都离不开科技伦理,科技像一个工具,好人用得好是好事情,如果說坏人拿高科技作恶的话,我们觉得危害是非常大的。”
马化腾希望,学界、企业、社会、政府一起探讨这一话题,既不能规范太死,扼杀创新,又不能不管不问,要合理、适度、正确的科技伦理制度。
腾讯研究院早在2018年初就提出“科技向善”的理念。2018年1月,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先生号召科技同行与政府、学术界、公众一起携手,直面数字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复杂命题,寻求共识与解决方案。
至此,马化腾的产业互联网、基础科技研发、科技伦理的提案为产业互联网的今天、明天和未来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公民,我也深切的希望这些提案能被采纳,希望更多传统实体企业能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实现转型升级。产业互联网,也必然成为接下来的中国的最大机会和风口之一,这个机会将真正降临到传统实体企业从业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