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2019-05-08郭鹤男李冰张正正
郭鹤男 李冰 张正正
摘要:教育扶贫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具体扶贫模式可能因高校性质不同而不尽相同,本文基于河北经贸大学的扶贫实践和经管法的学科优势,对其帮扶措施进行合理分析。在明确以教育扶贫为主要扶贫模式的前提下,对教育扶贫、科研扶贫、企业扶贫、智库扶贫、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等几种扶贫模式进行系统的扶贫阐述,以期探寻高校参与农村精准扶贫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教育扶贫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做出的重要指示,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精准扶贫”逐渐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重要一环后,我国政府连续发布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等多种有关文件,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等也都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治理思路。中央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不断丰富、完善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与工作措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扶贫作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近年来,多位学者聚焦教育扶贫,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有的研究着重于厘清教育扶贫的概念与内涵,有的研究侧重于教育扶贫实践路径的探索。本文在前期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般省属高校的特点,分析高校应有的扶贫模式。
一、高校扶贫应当主要是教育扶贫
从目前我校扶贫模式来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落实高校驻村扶贫政策,成立驻村帮扶小组,进行长达三年的驻村扶贫。从驻村帮扶的成果来看,除了主要的产业扶贫以外,其它则是看望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家庭修缮房屋等等,这样的扶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的贫困程度,但这也只能短时间解决形式上的贫困,并不能解决长久的贫困,米面粮油可保一个家庭暂时吃住无忧,但不能确保一个家庭的长久富裕。打铁还需自身硬,扶贫同样如此,扶贫首先要扶智,而教育是提升智力的有效工具。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应该发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添砖加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带动高校学生参与教育扶贫。扶贫是一项需要全体社会参与的活动,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的单独行动,作为高校的学生,也有义务参与到扶贫当中去。现在大学生时常抱怨学习课程无聊,或者学无所用,难以发挥自己学习的热情。使高校学生参与到扶贫中来,首先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其就业能力,也会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用到实际当中去,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高校扶贫小组可以选择性的将本校研究生输送到本校需要帮扶的贫困地区,在有目的有实地调研的情况下,研究生会更加投入到精准扶贫的实践当中去,更多的实践调研才会有更充分的发言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走出实验室、走出图书馆,用自己的实地体验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文献资料获得知识,在扶贫实践中的知识经验更加宝贵,也更有利于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最后,可以成立大学生支教团,志愿者自愿报名参与。贫困地区首先要进行教育扶贫,教育扶贫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水平,高校学生做为青春活力的象征,为贫困地区注人新鲜的活力,大学生支教团因其年龄上的优势和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快更容易的和学生们融合在一起。支教团向學生们传达最新的思想,介绍最新鲜的事物,以此激发贫困地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支教团以其青春活力的外在表现有助于说服贫困地区家长同意继续对教育进行投人,最终达到扶贫并扶智的目的。
2.进行知识宣讲。河北经贸大学作为省属高校,以经管法而著称,其内部拥有大量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授和专家,专业的知识宣讲更加有利于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其大致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宣讲:
经济学:农村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土地收入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农作物收成和价钱决定了本年度家庭整体经济情况的好坏,假如年年不景气,则势必造成某个家庭或者某个地区的贫困。究其原因,是农村地区存在极度的信息不对称,农民不懂市场规律,跟风种植,效果不但不理想还会陷入贫困循环的怪圈。而高校经济学专家则不同,他们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有着敏锐的经济判断力,他们可以利用专业的知识,指导贫困地区人民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合理利用经济规律,帮助农民获取最大收益。
法学:拥有法律常识是现在生活的必备常识,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不法商贩的欺诈下,往往会快速出手农作物,导致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致富之路缓慢。在有法律专家进行法律常识的普及下,农民增加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同不法商贩进行作斗争,最终会使自己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管理学:农村企业是带动本村或本地区快速发展的强力保障,然而农村地区却因为贫穷落后致使一些企业得不到好的管理,最终却因为在管理上的失败走向破产,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走上外出打工这条道路。高校专家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可以帮助企业负责人优化管理自己的企业,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对于员工而言,管理学专家可以帮助员工制定合理的成长目标、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使得企业上下一心,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建设,带动本地区脱贫致富。
在经、管、法三方齐下的前提下,结合扶贫优惠政策,贫困地区才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3.组建培训班。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其并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依靠种地维持最基本的家庭生计,抑或是只能种植最普通最基本的农作物,并不能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高校则可以利用相关专业优势,组建农业生产培训班,帮助农民学习农作物种植知识和技术,多种植高经济效益农作物。另外还可以开设计算机、会计培训班,帮助农村大龄青年掌握一项技能,用知识脱贫,用技术致富。
二、校企合作,用规模经济带动地区发展
地方高校在本地区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选择同本地区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帮助贫困地区进行脱贫致富。高校以自身的雄厚的教育人才资源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可以与当地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向贫困地区输送人力物力资源,将合理的经济资源通过适当人才的管理,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争取做到产业规模,用规模经济帮助某一地区致富。
1.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高校学术科研成果丰硕,国家财政和高校每年都会为科研投入巨大的经费,但有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不是很好,科研工作者们所做的努力最后只体现在文字材料上。科研项目虽能结项却不能落地,不能转化为实际效益是科研的最大的悲哀。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契机,其给贫困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是相当可观的。
2.鼓励高校毕业生去贫困地区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去工作,能够为贫困的地区注人新鲜的活力,会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看到希望,受到鼓舞,更加努力地去致富。高校毕业生掌握着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在贫困地区学习致用,真正的做到教育扶贫。同时,大量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之后,也会让社会上其他企业看到希望,会增加投资的期望,贫困地区也就有了更大的脱贫希望。
三、发挥高校智库作用
高校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智库,其研究的公共政策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政府决策。在此层面上,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为研究目标,在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努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只有这样,高校在其智库的作用下,用自己的软实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用特有的“话语权”给贫困地区吃下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有脱贫的自信与希望。
四、号召廣大校友进行扶贫
每一所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以千计,在毕业几年之后或者几十年之后,高校毕业生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号召广大校友为贫困地区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其具体形式可以是项目投资、人才输送、技术支持或社会募捐,无论何种形式都将有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从而贡献高校自己特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思佳.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村扶贫对象的识别[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3):130-131.
[2]谢德新,陶红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研究: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J].职教论坛,2017(16):10-18.
[3]赵靖.对当前华北农村扶贫现状与问题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钱嫦萍,孙秀慧,陈立俊.角色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志愿服务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92-95.
[5]范敦强,廖楚湖,陈帅.探析法治视角下的我国新农村建设[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