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与偶像教育引导

2019-05-08王晴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青少年

王晴

摘    要: 我国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研究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探究其成因和教育引导方法,更好地走进青少年的心里世界,有效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家长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青少年    偶像崇拜    教育引导

从20世纪50年代的英雄崇拜,到“文革”十年的英雄崇拜,到恢复高考后的知识崇拜,再到如今娱乐文化思潮影响下的明星崇拜,偶像崇拜一直以来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常态。霍妮认为:“追寻偶像是追寻理想自我的表现。”[1]有的研究表明,偶像崇拜的本质在于对崇拜偶像的依恋和学习。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对于偶像的追随甚至可以改变青少年的命运。正确把握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本质和特点,对于帮助青少年健康度过这一阶段非常重要。从既有的研究看,有许多成因方面的剖析研究,但是关于其偶像教育方面的关注度不够,鉴于此,本文尝试探讨偶像崇拜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引导对策。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成因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必经阶段,其内容和形式可能受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而不同,表现的强烈程度和其心理成熟过程密切相关。这类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虽然随青少年的个体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但是它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感染,支配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成因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归因为三种主要原因:青少年自身原因、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

1.青少年自身成长需要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的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中青少年阶段面临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的混乱。主要影响者是同伙关系的外部领袖。也就是说,在此阶段,青少年脱离的自我观念初现雏形,如果顺利发展,则会明确目标,追寻方向。如果发展遇到障碍,青少年会感到迷茫,失去自我。在此阶段,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就扮演着同伙关系的外部领袖角色。青少年对与偶像的崇拜是青少年发展历程中的必经行为,偶像正是理想自我的一种潜意识的投射。埃里克森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2]。偶像是青少年情感依恋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此阶段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减弱,个体行为独立性增强。需要父母以外的人弥补感情上的空缺,实现阶段性心理断乳。

2.教育方面的原因

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学校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但是升学压力的现状却不得不让学生重回应试教育,以往的“分等级制”和同学间的紧张竞争关系使学生处于高负荷的心理压力之下,偶像的适时出现成为缓解学生心灵苦闷的有效途径。在纷繁多变的大环境下,有些教育工作者缺少教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课程进度,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处于叛逆期的一些学生对教师缺少敬重,他们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管教约束自己向往的自由,这样就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在心理上不够成熟,缺少家人和老师的关心呵护,偶像的出现为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成为青少年的情感寄托。与此同时,学校德育宣传的榜样形式单一,跟鲜活生动的综艺节目和光鲜亮丽的偶像比起来显得古板,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思潮加剧。

3.社会文化环境

当下,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大众文化蓬勃发展。大众文化雅俗共赏,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新时代的偶像崇拜伴随大众文化悄然升起,偶像本身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热点,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另外,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文化传播媒介由单一的报纸、广播变成现在网络时代下的手机和电脑,各类信息充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青少年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增强,可以轻松地从手机、电脑甚至ipad上轻松地获取天下大事、娱乐新闻。由于青少年的选择能力和自制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偶像经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其行为举止不断吸引青少年的眼球,使青少年徘徊于现实和虚拟中。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失

对于青少年来说,偶像的影响有好处也有坏处,理性的崇拜偶像可以帮助青少年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鼓励其进步发展,狂热而盲目地崇拜,则会给青少年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

黑格尔认为,崇拜是主体“自我放弃的过程”[3]。被文娱公司包装出来的偶像都有自己的人设,为了迎合青少年的心理可以推出完美的偶像形象,青少年处于心智尚未成熟阶段,容易失去理性判断,沉迷于偶像的幻想之中,不能分辨偶像的真实状态和包装出来的假象。由于外界客观因素和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粉丝期望被关注,为了不被组织孤立会投身于各种应援和粉丝会的活动中。一些没有追星的学生害怕被孤立也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追求明星,这样容易迷失本我形成服从性人格。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偶像作为产品符号被媒体大规模的宣传,树立模式化和脸谱化的偶像形象和美化后的人生经历。为了从媒体和经纪公司中到更多的偶像资源,一些青少年会因为追星耗费一定的精力和财力。当偶像本身的实际特点被曝光时,会给青少年崇拜者造成强烈的心理落差,产生怀疑和自我怀疑,最后导致悲剧的产生。

三、偶像教育

有些人认为,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问题应该归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因为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反映了其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但是不仅如此,偶像崇拜现象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伦理观念,既反映了青少年的审美追求又是一种青春期的心理需要,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在德育教育中,而是設立一种特殊的偶像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包含道德在内的一种综合文化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偶像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

所谓媒介素质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受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有效在种类繁多的媒介资源中选取正确的能够完善自我的信息[4]。媒介素质教的目的是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传媒中的流行文化元素,树立文化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在鱼龙混杂的文化环境中筛选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健康文化,拒绝低水平文化。为了普及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小学课堂,以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主,用疏导和理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发挥青少年的主体精神,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意识;以媒介实践活动为辅,如让学生独立制作校园自媒体类节目,让学生真正融入媒介选择和传播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辨别对错的能力,选择性地接受正能量的新闻,在鱼龙混杂的媒体时代学会保护自己。

2.媒介工作者道德教育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众传媒以营利为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只有电视、报纸为信息载体,开始出現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如自媒体公众号,微博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一隅,有些媒介工作者将当红明星的八卦绯闻拿出来做文章,以此追求新闻的点击率,青少年阅历不足,很容易受一些新闻的吸引,仅仅靠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质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从媒介本身出发,提高从业者的道德教育水平,大众传媒主体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更加严格的把控,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3.偶像言行规范教育

偶像行为在其专业领域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作用。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很多“小鲜肉”变得家喻户晓,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以自己的偶像为范本,经常会模仿偶像的穿衣打扮和言行举止。偶像的节操和行为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偶像为了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点击率,采用错误的方式。因此,在规范媒体行业的同时,也要对偶像加强教育,使偶像增强道德自律意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结语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其实是一种文化信仰,这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又跟学校、社会有关。青少年个体差异造成崇拜的对象和方式不同,不成熟的偶像崇拜会阻碍青少年的发展,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使青少年抑郁迷失自我。这就要求我们给予青少年集体足够的关注,改变学校以往的教育方式,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新型偶像教育相结合,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罗晓珍.关于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理性认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张文喜.青春期青少年偶像崇拜原因浅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6):11-13.

[3]黄芹.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8(01):81-83.

[4]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05):11-13.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女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分析以及教育引导对策探究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